改编自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同名小说:水手马丁爱上上流社会的小姐伊琳娜,在爱情的鼓励下努力写作,最后成为知名作家,登上上流社会的顶峰之后忽然发现一切都是空虚。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皮耶特罗·马切罗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 最佳男演员卢卡·马里内利 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奖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下载观后评论:
你现在的热情让你看不到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一篇文章发表欣喜若狂的激动,只能这证明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水手与公主之间的爱情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女孩儿的世界,根本不应该闯进来,不幸福感甚至会伴随,只有浪漫的陪伴约等于相互残杀。能在政治的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却不能很好处理感情问题,这是人们的通病。如果当初什么事情都没发生。活在贫民区的天生自卑感使文笔过于负面,足以谋生计可如何保持积极,迫于生活不易打成政治的标签,下场可想而知,没有走这条路是因为保持清醒。人们是不是应该读更多书,很容易成为社会制度的不顺从者,虽然成功的可偏偏又生在这个最坏的时代。愤怒的人,还好准许你活在这里,倾尽所有激情但留下来的只会令人作呕。战争开始,游向大海,是为了逃离真实还是为了逃离责任。以为是在讲世俗,原来是在说哲学。
镀金时代的美国正处资本主义上升期 社会急剧转型 电影将十九世纪末的美利坚故事放在二十世纪初的那不勒斯 反垄断的工人罢工 资产阶级打压社会主义 在几个外景也可明显窥得工业化进程 杰克伦敦悲观地处理马丁伊登这个人物 并归咎于社会层面矛头指向资产阶级的趋炎附势 马丁在跻身知识分子行列时对于世界残缺的认识在作品前半部分一直存在 他那美式的拜金主义 企图名利的好高骛远 在餐桌上与罗丝同座对曾有鱼水之欢的服务员朋友的态度让人物变得无比清晰 他具浮士德精神 废寝忘食不辞劳苦得其欲得 罗丝如达吉亚娜一样具有美好品质又富悲剧性 是个受家庭社会制约的女性 电影强化了两人爱情关系主线 并把他的崩溃主要放在这一层面 秉承现实主义的马丁遭受现实的崩塌内心化愈发严重 妆容大改并频频出现吸烟 无疑是一部质感强烈的现代主义
将美国名著意大利化,放在战后的,社会阶层、人文思潮严重分化到混乱的那不勒斯,还有充满古典气质的镜头、色彩和音乐,这个意大利版的马丁·伊登,创作的太成功。爱情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让小学教育水平的水手马丁奋发读书、思考甚至写作,最终成为名作家。爱情也可以彻底毁灭一个人,当马丁发现爱情敌不过政治立场和阶级鸿沟,但在他成功之后,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抛弃他的女神会跑回他身边请求原谅时,他看清了爱情和生活本身残酷的模样。马丁的悲剧在于,他在爱情中获得力量、在文学中找到自我,然而恰恰又是爱情和文学让他不再单纯、失去自我、进而厌恶生活并憎恨自我。卢卡·马里内利将马丁前半程的单纯善良、在爱情里执着又自卑,和后半程近乎鬼畜般的疯魔状态演绎的入臻化境,全片任意一个静止镜头都是他的影帝时刻,威尼斯影帝实至名归。
马丁伊登这个小说几年前听说过,是锵锵三人行的许子东推荐最喜欢的小说是这篇,算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作品发表不久也像男主一样自杀了。许还援引了马丁的那句话大概是:等我有钱了你再来爱我,我也不是我了你也不是你了。许的态度是还是对富家女的软批判,对马丁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我不苟同,多了些经历后越来越能从女性角度看问题。女人的爱情本来就是立体的,它可以让生活锦上添花但如果生活是块粗糙的麻布,人家有什么雅兴去欣赏似是而非的花。男人大可不必批判女人太现实,爱情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痛苦,让无聊的生活显得深刻一点。钱其实没有冲淡浪漫,社会越发达物质越丰富市场越成熟的时候,钱就会越来越重要,它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努力标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不同阶级还能不能在一起,以我的经验是不太能,因为爱情可以跨阶级,生活不能。
勉强及格吧。改编的不好,即便不考虑原著也不是个好剧本。大体在中间横切成撕裂感明显的前后两部分,先是不屈于命运的奋斗旅程,后是个人意志被喧嚣世界淹没的幻灭悲歌。形式比较显眼,插入了不少古旧胶片,也让女主角对镜自述呈现她书信的内容,手持摄影和典雅的油画调色与构图,这都让人想起意大利电影的视觉传统,可惜老旧胶片的生切更多只是对人物即时性联想的浅白外显,仅停留在有趣、好玩上,它的视觉技巧是浮在角色之上的,未能给角色的心路嬗变提供足够支撑,比如后半部马丁与另一女人结合、他卷入了连串政治观点交锋并变得富攻击性和颓废,他和前半部完全不同的遭际与状态,你在电影里是看不到变化的轨迹。而且限于成本,马丁身份的转化在电影里并无视觉元素上的佐证,男主后半一味咆哮化的演技并不高明
3.5分。帅哥很帅,有思想的帅哥更迷人,尤其有关某主yi的这段话说得太对太精准了:“(大意)你们想用道德准则取代自然法则,用集体代替个体,但最终那些更强更狡猾的个体会抓住这个机会壮大起来,成为你们新的主人。”看片时一直以为是传记片,看完才知道是杰克·伦敦的小说改编,虽未看过原著,不过能觉出改得单薄了,由于导演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以致主人公的思想理念来源不清语焉不详,你不知道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坚持和奋斗,这在人物塑造上已经失分,而作为主线的爱情线也没怎么深入,最后成名后的部分更几乎匆匆一语带过,人物成长变化的轨迹不是细腻铺展开来的,而是编导强行推动。总之拍得美则美矣,却有些空洞无力,幸好有男主的颜和演技对本片做出了不小的补救。
不知道为什么基本上这种写实类的名著中,除了主角外的人,我都很欣赏。哪怕知道主角那种对于世界和生活的那种炙热,可我还是不喜欢,可能我已经沦落平凡了。 爱情并不是全无条件的,包括任何感情也不都是全无条件的。爱你,就是爱你,只要在你的身边,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哪怕是有点图你钱,可是什么关系情感不是利益权衡才最长久和真实。女主在这一点上没错。 而男主的某些做法确实事出有因,和女主那种温润如玉的生活观就是有冲突。可是难道你当成一眼万年喜欢的不就是这一份清新么!而且一直跟男主在一起,鼓励接受教育成长,获取一份稳定有前途的工作,这个点没有错啊。梦想也需要吃饭,非要那么出淤泥而不染干嘛,又不是食嗟来之食。非要把别人的好意践踏到地上。
胶片质感太好,满溢古典美在开场五分钟内就攫住了我,迅速跌入这个绵密故事里,不觉冗长缓慢,反倒是这种“慢”在丝丝缕缕的酝酿间让人回味无穷,企望大银幕再刷一次;前半段尤值称道,在政治符码加入与功成名就之后略显折扣。接近默片的古早影像资料插入,如男主内心神游与潜意识呈现,与整体的复古诉求相契,更有一种别致的美,在表现内心戏方面较独特。身怀天赋的人还能遇上微暗之火的点燃,可算幸运,曾经爱过的人即使他日殊途,毕竟是爱情开启了蒙昧心灵的逐光之旅,沉浸到文字的世界是多么好。而布利斯则几乎是他重新认识自我的导师,以笔为戈,犀利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皆多么虚伪,在那个年代能以尊重个体为最大前提,果然太超前而无比寂寞。
没有谁能够超越自身的经验,因此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伟大的哲人、诗人、小说家等之所以感动后世,在于他们观照到人的本性且有天赋形诸于语言并传诸后世。如果身处的这个宇宙果真源于大爆炸,那么人的存在不过一瞬而已,大概本性还来不及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势易时移,但人的心不移,这大概是今古相通的前提罢。时光的汰淘,只留下这些不多的伟岸之人烛照后世,这令人觉得与往生者的交接更为容易。然而,淹没在人群之中,连呼吸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行走之时唯恐脚下的冰会开裂,得有怎样的幸运,才会碰到心灵契合之人。如马丁•伊登者,如木秀于林,哪里有同侪?蹈海赴日,固其宜也!烛照后人,固其命也!
关于原著在我理解里,马丁·伊登之死不是理想主义者之死,他只能算怀有理想主义的人,同时也是美国梦的现实代表,底层出发通过努力取得世俗成功。由爱欲驱动去爱智慧,这个人物的精神历程像《会饮篇》写的一般。但当柏拉图理想遭遇现实,马丁的悲剧在于,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荒诞性,在情爱中追求的她,最后却仍逃不出是他讨厌的“她”。电影对原著情节和意指还原度极高,几乎毫不保留。这次改编的意义在于,在复古胶片质感又前卫系统的视听语言上,导演对一些意识流手法的进行探索,剪辑尤其辅助了叙述,将记忆和意识具像化为影像。希望这个导演去拍伍尔夫。
内容很丰富的一部电影,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剧情,或者有点传记性质。还有关于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的精彩言论与背景。一个平凡的努力的作家,日夜写作不见起色,发表了朋友的诗集突然扬名万里,从前人们不喜欢他的作品现在都去追捧,正如他说“都是一样的东西”真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甚至到本来纯洁的爱情,都因为名利的作用变得不再纯粹,“我背叛了你的爱我现在想赎回它”“我曾活得如此炙热,现在的我心如死灰。如果我还有渴望,我会非常想拥有你,可我现在没有丝毫渴望了……”最后他面向余晖,犹豫了片刻,还是直直的奔向了太阳,炽热的选择了死亡…
改变电影超越或者接近原作的极少,可惜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前半段很喜欢,包括在爱情的激励和改变命运的憧憬下,在极端恶劣和无数次否定下的努力,在火车偶遇农妇一家那段也非常喜欢,后半段关于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以及成名后的精神空虚,呈现的比较突兀和费解,或许正是电影篇幅和表现形式的限制,无法体现这种思想和灵魂上的转变,有机会还是要读原著。PS:他没有成功的时候,风趣儒雅强壮,精神高贵而且自由,充满力量和斗志;他成功以后,却消沉萎靡无精打采,不知为何写作为何而活。真正懂他的人只有那位自杀的老人
最简单也最贴切的评价就是本片将一个人的幻灭呈示得切肤可感又触不可及。充满活力却又莫名清醒,追逐爱情却未臣服欲望,渴望理解却不贪图认同,马丁伊登或者说这一版的解读,并不是一个梦想破灭的奋斗悲剧,而是一个历经了爱情的冲动、表达的充实、成功的喜悦后,终于察觉记忆中的那片刻无忧无虑的梦幻、过去中那仍然但凭一心的自己,终于无法追回的幻灭寓言。复古的影像概念搭配古典现代交融的配乐处理,构建起了影片迷离而又质朴的整体氛围,卢卡·马里内利的出色表演则演活了一个灵魂的幻灭旅程,十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