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讲述年轻女佣Cleo为长期与丈夫分离的Sofia一家工作,照顾着Sofia的四个孩子,而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Cleo与四个视为己出的孩子面临生离死别。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阿方索·卡隆 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导演(提名)阿方索·卡隆 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提名)
《罗马》下载观后评论:
7/10 有点墨西哥版《爸妈不在家》和《桃姐》意思,阿方索.卡隆近花甲之年回眸逝去的童年生涯,就像片中那个男孩佩佩,乡愁和阶层书写,中产阶级和底层草芥双线齐头并列,但什么都没说透彻。卡隆不是内敛型导演,即使他想在风格上做出新意,但他的摇移镜头把握并不算杰出,相反,他一旦怒放起来,片子就立马熠熠生辉,森林的火和翻腾的海浪都是例子,是以,这片有点扬短避长,强行压抑下的澎湃情感久而久之没酿成隐忍,却是乏力,而无力感又不够强烈。时代惋叹和反讽与《阿玛柯德》有内在关联,但在情感和反思上还是逊色,缺乏鞭辟入里的洞见。片中剧烈社会变革带来1971年帮派崛起,新左翼衰落用产下死胎暗喻今日墨西哥状态实属改革不力的结果,让我想起了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和《护身符》。声音处理最加分,完全体现了好莱坞技术用来拍艺术片的潜力。
阿方索卡隆终究没有让我失望,一场心灵的洗礼。今年来慢慢迷上黑白影像的质感,而《罗马》,则是我见过最细腻的黑白片。设定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然而关于那个时代的暴乱只出现了一次。其实真正的暴乱是生活,一曲大时代洪流下的女性悲歌。全片无配乐,细腻无比的黑白影像记录时间,长镜头持续平移,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着一切,客观的记录下阿方索卡隆想记录的记忆中的故乡。的确,这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然而私人之下却拍出了史诗的大气,时代的悲凉没有刻意的刻画,也没有刻意的烘托,可那悲苦的情绪早已喷薄而出。海边巨浪之后的相拥,那几句生活无奈之苦终于说出,无言的震撼,简直痛心。“电影中百分之90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一部平凡人的传记片】一开始的时候不觉得这部片子有多好的。黑白调色过分数码。而过多赘述的剧情,让本已将其定位为“高级家庭伦理片”的我感到疲惫。但这也是一部渐入佳境的影片。前段的赘述成为后段剧情苦涩的引子,革/命从暗涌动到明处,两位女性命途多舛。长镜头和固定机位把观者的观感带入到故事现场,给人以纪录片的质感。一切情绪在那场被搬上海报的溺水戏推向高潮。数分钟的长镜头和固定机位决意让艰难前进着的人物被海浪深深裹挟,交织出悲壮的史诗质感,让人揪心。而全家人紧紧相拥的那一幕更是让我懂得,原来当影像的力量足够动人时,用于煽情的回忆杀和升格镜头已然过分多余。在最后引用一句女主人对全家人说的话吧:“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多变化,但我们会一起面对。这会是一场冒险。”“我们还会有很多冒险。”
开场的镜头七八分钟没有丝毫移动,透过刷地的水能看到天空,有飞机飞过,习惯性多戏的人心总会觉得是不是炸弹要下来了,这个窗户是不是要碎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有云在天上,飞机的声音轰隆隆,外面有狗吠声,汽车在院子外的马路上开过,院子里的狗爪子走在地上的声音,笼子里的鸟翅膀扇动的声音以及它们的叫声。新年聚会时山上起了火,大家拿着水桶在灭火,有人站在烟雾里拿着一瓶酒在喝,身着怪异服装的祭师前一小时还在跟小朋友们跳舞狂欢,下一秒就混在救火的大人小孩里倒数午夜最后十秒,无论有没有人看见他,听见他,他依然站在烟雾的树林里数完十秒后继续唱了一首长长的歌,与身后火焰的噼啪声,大人小孩的闹声以及泼水灭火的水桶声对比或融合只有看的人自己知道。多么过瘾的一部电影,黑白也如此丰富多彩。
一部好电影,你可以不知不觉静静地就看完了。完全不像电影,仿佛就是生活。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婚怀孕,丈夫出轨,都是巨大的事件。不料,这一切的发生还有时代背景,墨西哥奥运会,墨西哥奥运会前的大屠杀,切.格瓦拉,切.格瓦拉,白人精英与土著的矛盾。而更精巧的是,女主造抛弃,女仆亦遭抛弃,“不管外人怎么看,我们都是孤独的女人”,女主人酒后托着女佣克里奥的腮帮说的这番话,将二人的命运,将白人精英与墨西哥土著紧密联系在一起。罗马,倒着写,就是爱。因为爱,不同人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手拿手肩并肩一起去冒险。反之,面对已有的将有的孩子,都只有逃离,生活就是狗屎。看似散乱,其实很紧凑。看似无关,其实都一体。看似旁观,其实都是主角。
回忆是一层黑白的滤镜,透过它看到的旧人故事是鲜活而美好的,那些琐碎的平常或许会在它的作用下慢慢模糊,而那些相对不凡的事则会更加清晰,甚至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一种神奇的方式补全。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游行者的鲜血不再令人惊心动魄,海边的阳光也不再温暖。水纹一道一道的,但每天总有新的狗屎留在门廊里;海浪一阵一阵,也洗不掉心里那道疤。飞机每天从头顶飞过但带不走承受最多苦难的人,就好像狗蹲守在门口却永远逃不出去。当两个女人带着孩子们互相鼓劲,彼此感受着男人带来的不幸时,附近正是一对新人迈入婚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哪怕是灰色的太阳。人终究无法改变苦难,只好修心以直面一切,然后单脚立住,双手过顶,任凭风来,巍然不倒。
独家记忆的Roma城,隐秘而伟大的Amor城。关于童年专属的印记,是飞机,狗,冰雹,学校,吵架,女佣。奇怪,关于童年,我们想到的全是女性的身影。我记得Cleo的操劳,她陪我看的电视,她哄我睡觉的歌,她做的香蕉冰沙,她给我的拥抱,她早夭的孩子,还有我们海滩的遇险。我也记得妈妈用力的拥抱,无可奈何的挽留,她打我的一巴掌,她勇敢的冒险,她崭新的汽车。她们好像都有自己独立的世界,我一直被她们保护,再有机会隔远了审视,时间已经如潮汐褪去,深刻已经化为灰色,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开头向你们描述这个有惊无险的故事,只能先从飞机讲起。女人,总是孤身一人。一个男孩成为男人后送给生命中最开始女性的爱的挽歌。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我,没有那么多历史积淀,从片中无法看出太多的隐喻,对故事背景也知之甚少,看完这部电影难免是失望的。到片尾字幕出现,我看到的故事仅是,女主人和女佣因际遇的相似而形成内心的黏合,对彼此的相互依靠,以及她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女主人和女佣的互依互靠是女性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小小缩影吧。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没能获得更多,不知该怪自己还是怪导演表达得过于晦涩。可能我比较迟钝,全片受到触动的唯一一处,就是可莉奥把两个孩子从海里救出来,一家人相拥,身体叠着身体,肌肤贴着肌肤,那一刻,他们似乎定格成千年的雕像。是的,就是电影的海报。可能等我不再不学无术时,再来看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收获。
何以为家之后看过最难受的电影 何以为家难受到让我没有看完,这部电影也一度让我暂停了好几次 导演在一些场景的设置和一些细节的把握上精妙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猜测导演应该是个女性,片中的女性形象都丰满立体,孩子们也大都善良 尤其是最小的两个孩子简直是天使 与之相对的除了司机以外的所有男性几乎就是彻头彻尾的人渣 希望男性同胞都至少做个人吧,希望我也能好好做个人吧 一点个人经验对应在电影里是不至于为吃住发愁的穷人大抵善良 可是或许善良不足以拯救这个世界 但这也不是不善良的理由吧 看完电影对人性对生活对结合家庭和生养孩子简直到了绝望的地步 希望我能拥有一点点力量去守护一些东西
喜欢这部电影。女仆可莉奥与索菲亚夫人一家宛如亲人的缘分故事随着黑白影像被重现。期间穿插着发生于1971年的墨西哥“圣体节惨案“。可莉奥与索菲亚夫人代表了当时的两个不同群体,但她们的善良、有教养成就了一段佳话以及不朽的美好回忆。个人认为,这段回忆已经成了卡隆导演不吐不快的执念了,一如日本电影《记我的母亲》、《步履不停》,法国电影《弗兰兹》。只有将故事说出来,形成文字、抑或拍成影像,心里才能踏实下来。这样的,不在少数。影片中,当可莉奥跟索菲亚夫人坦陈怀孕了、害怕得哭起来时,最小的佩佩跑过来安慰可莉奥,那刻真被主仆间亲如家人的情感感动到了。不错的一部片子。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确实有点失望 前面像细水长流 慢慢讲述保姆可莉奥在雇主生活中的点滴 孩子和女主人对她的信任和依赖为之后做了铺垫最后十多分钟才是像海浪一般的高潮 也是这部片子浓缩的精华 瞬间就明白了它想要表达什么是很宁静很温暖的电影 雇主一家不断对保姆流露出来的善意和关心 最后在海滩上大家抱成一团 可莉奥也真正融入了他们的家庭 在战乱的年代 遭遇不同的不幸的女人和纯真充满希望 从不吝啬爱的孩子们彼此相互依赖和支持 保姆这样的小小人物 也能为别人的一生带来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我们应该感恩身边的一切 因为这一切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
纠结了一会三星还是四星。看完再咂摸了一会,决定还是四星。摄影和美术真好。开头洗地就眼前一亮。家里的陈设和布置也很有空间感。大火中倒塌的树木和最后的飞机都有种冥冥之中的感觉。小细节也很幽默。裸体舞棍的男人。小心翼翼开车的丈夫。头戴水桶的小孩。假装死掉的女仆。导演对时间有一种痴迷。电影散场,接生孩子。我以为会剪辑的地方,一套场景头下来,有美感,但是内容上却拖沓。真正美中不足的是故事主线太差。一个意外怀孕,一个丈夫出轨,两个老掉牙的故事抻出120 分钟,注水的部分比精华多,让人提不起劲。
关于“罗马”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这是部镜头语言十分复古的影片,黑白的画面和大量的摇摄,像是纪录片的架势。简介说这是以导演儿时记忆铸成的影片,影片中很多隐喻和情节设定看不懂,大概就是个人与时代命运的意思吧?当克里奥诞下死胎时,我竟替她庆幸,有被自己吓到。影片的开头结尾影彼此呼应:开幕,当克里奥在清理地面狗屎时,一架飞机倒映在浸透水的瓷砖上;结尾,克里奥走向天台晾衣服时,一架飞机飞在天空上,消失在家庭住宅的屋顶上。开场镜头的高角度与结尾图像的低角度镜头相匹配,这就是生活的周期性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