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初的加拿大新斯科舍,主角是一名年迈的灯塔看守人(达福饰),故事则围绕航海世界的神秘事件展开。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罗伯特·艾格斯 第25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威廉·达福 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艾格斯
《灯塔》下载观后评论: 2019年了,用正方型黑白片,而且有点不清晰的感觉,艺术感很强,喜欢。故事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虽然有点魔幻,有点惊奇和梦幻。我认为影片主要是反映人性的:首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组织,两个团体,虽然只有两个人,但一个压迫另一个,另外一个也会反抗,如同社会;二,充满了无奈和孤独,孤独下的抑郁症,表现出来的不合理,不真实,精神状态的奇特;三,人之间是相互欺骗的,守塔人把自己神化,为的是控制他人,是个恶人,而新来的助手,隐瞒过去,是为了重新做人,是个善良的人,但时间一长都会露出马脚;再,善良的人,人性的恶也会激发出来,有欺压也会有反抗,最后杀死守塔人是必然的;五,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也如人之间的关系,动物性相通,折射出弱弱的人性;六,所谓宗教意义,也是人们想出来的,无解的困惑。好片。
把一个好故事拍成电影是一个奇迹——库布里克在谈到《大开眼戒》时说得非常清楚,他所了解的多数悲惨的受虐关系本质上都是身体上的吸引——人们头脑中所谓原始的部分会被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奥秘所吸引,这构成了所谓巨大的幻想——男性的性幻想。听了《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的「创作方法论」之后,再来看《灯塔》就的确有「小巫见大巫」内味儿了。这部有着迷影情结且在影像上花了不少心思的作品最终却是一部没有「电影感」的话剧,让我们走入「权力结构」一探究竟的关键点都是通过台词来呈现的。影片一方面利用视觉符号为你营造神秘和恐惧,一方面又不自信地借由对白什么都告诉了你。所谓「新电影」是一种新的「叙述方法」而非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老把戏。在破旧迎新的同时又非常重视传统——这就是为什么库布里克电影从不放弃「讲故事」这种古典形式的原因。
《灯塔》除了近乎直给的「灯塔--欲望投射」这组意象外,也有其他的解读空间。两位主角醉酒后的疯狂举止、灯顶掉下黏液的触手,会让人想起克苏鲁神话,本片也恰在表现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而「托马斯·维克--“海边的老人”普罗透斯」与「艾弗列姆·温斯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则是从希腊神话中借来典故,通过十九世纪的民间传说再造现代寓言。另一方面,对于名字的隐喻(托马斯·维克,Thomas·Wake,另一人的真名也叫托马斯),以及某些空间的二分构图,似乎也存在着关于精神分裂,且最终陷入疯狂的解读方向。在《灯塔》中,单一的解读方向无以承载其文本的厚重和怪异,而多维度的发散必将陷入难以构建逻辑闭环的困境。梦境与现实相互缠绕,虚虚实实难以分辨,《灯塔》迷幻而晦涩,企图完全读透是自讨苦吃,反而会使其丧失魅力。
哈姆雷特论来说,电影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这部电影尤其是可以有多种解释,并且每种解释都可以找到论据以支撑。我可以相信这是岛上只有W一个人,他疯癫后幻想出wake这个角色;也可以是wake混淆了w的一周时间概念,用酒精麻痹w让他留在岛上陪伴他奴役他,然而最后反被暴力驯服;也可以是短时间内w的自我幻想,幻想中的他努力辛苦干活,而现实中如手记一样,性格暴躁,逃班不工作只会在储物室手淫;同样也可以是夹杂着人鱼、章鱼、海神等元素的异世界……只有一点是肯定的,招惹海鸟会带来厄运,所以结局被海鸟当做食物。影片没有高潮,如果遛狗活埋算的话,来自与外界隔离的孤岛的恐惧感和疯狂,看完令人压抑,是心灵上的恐惧。我觉得最可怕的是晚餐时投映在天花板上的他们的影子/台词太赞/声效太赞/惊悚恐怖类电影一定要去大荧幕
1:1黑白电影,两个男人一个灯塔,全程保持强烈戏剧张力,从第一幕船头二人左右半身,在浓重灰雾中望向灯塔上微光,雾笛声不止息,就已经震摄住观众;背着大木箱行装,沿黑石崖和漫天海鸥,佝偻地走向与世隔绝、苍凉的灯塔,粗犷、脏乱、男性、神秘,扑面而来的海水腥湿,奇怪又透着不安感的镜头角度,一直压抑着的瘟怒和暴烈,就像暴风雨前的虚假平静。以六十年代的电影手法,拍十八世纪的新英格兰社会底层挣扎求存平凡人,感觉就像是〈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水手版。电影并不是在说一个故事,而是在画很多幅人像画。如〈女巫〉一样,导演非常擅长描绘演员歇斯底里的颠与狂,演技爆裂,摄人心魂;而导演对于鸟的恐惧,古英语的着迷,罪与自毁,和诗意的隐喻,亦是同出一辙。
《灯塔》以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为原型,却无意构建一个形而上的故事,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教化的过程在两位主角之间相互轮转,即权力的争夺,在极端环境下被无意识的精神力推至高点,受难的精神力在《灯塔》中不是上帝的隐喻,不具有神圣性,而更倾向于“恶魔的”,因为自然(极端环境)具有恶魔性,不具有神性。那些由汤姆的罪恶感或者带有性暗示的灯塔所带来的超自然现象,遵循人类精神的法则,当精神力—教化的进展被鞭策到极致,《灯塔》已然超越神秘而迈向了更高的境界——神明父亲,权力关系,诱惑惩戒——对原始(灯塔)的恐惧。
算上《女巫》,Eggers在我眼里凭一己之力把新世纪邪典恐怖推进了一大步。《灯塔》所描绘的人类在极端又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心智的缺失、理智的覆灭以及对于原罪、欲孽的迷失以及海中女妖和触手,这一切实在是太Lovecraft了!看的过程无限闪回《闪灵》(长柄斧头和工作日志)《2001》(灯塔被打开的瞬间的背景音乐)《湮灭》(灯塔)《恐怖游轮》(被困永恒时间)以及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被杀死的海鸥和厄运)。对Dafoe的台词功力瞠目结舌,五方在各种幻觉中也是意料中的出色!英国1月上映,这么极致的影像风格却不能在大银幕上观看,实属遗憾。大声地宣称自己是Eggers吹了!
情绪至上的恐怖片,本片的惊悚点与其他恐怖片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恐怖片是随着剧情发展,给予观众期望,依托音乐音效,引爆惊悚点,本片更像是以诗的节奏,慢慢推动角色走向癫狂,扒出角色内心的阴暗秘密,借助音乐和台词,形成恐怖氛围,两位演员的表演极佳,画幅带来的画面构图赏心悦目,但是情节剪的太跳了,连贯性有些缺失,导致其中的文本无法对电影整体产生作用,存在与否无所谓。都说是克苏鲁神话电影,但克苏鲁感弱化了很多,怪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辅助和推进两人矛盾的形成与爆发,两个角色本身的关系和情绪才是重点,所以对于奔着看克苏鲁电影的我来说有点失望
一个年轻人变疯的心路历程,结合神话凸现各种意象表达,导演和喜欢的人都high了,其他人则一脸懵逼,总而言之,压抑难受就对了,BTW,两个演员牺牲很大,真的是豁出去了。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守塔,一个人打杂,打杂的人想守塔,守塔的人则不让打杂的人守塔,逐渐打杂的人被逼疯了,终于杀死了守塔的人,守到了塔,自己也彻底疯了。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特点,观众好好享受变疯的过程和结合神话的意象表达,压抑难受疯癫,看看一个疯子的自我修养。导演的话,自己是玩high了,反复的手法多了之后虽然情绪渲染到位了,但是也累赘了,整体再精简一些就好了。
男性在生殖这件事上焦虑了上千年,最后也没有个结果。一个佛洛依德并不能给沉迷其中的男性指明道路,他甚至没有指路的意图,别忘了佛洛依德自己也是男性,他看男性也就是在看自己。所以灯塔在这里面并不能指点那些迷途知返的人们,因为他们看到灯塔以后反而更迷惑了。就像你如果只能看历史的事实,而忽略其内在关联,那你并不能明史一样。黑白影像下,海水拍打着灯塔,就像是爱液包裹着巨大阴茎插入天空,宙斯对着克罗诺斯发起对父权的反抗。所以人们真的要靠灯塔指路么?佛洛依德给了我们什么?父权带给我们什么?希腊神话里说了上千年的事情,到现在依然没说完呢。
首先,我向来肯定充满作者表达和风格的电影,这是对电影创作的追求,即你完全可以做一部普通的惊悚片,但是你却一定要把它做得与众不同,这种作者表达一直是我欣赏的。电影的象征寓意,各种影像符号,1比1的画幅,黑白的色彩,充满古典主义的镜头和剪辑,都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影片的部分主旨,在我看来影片的多义性对于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影片精彩的音效和配乐,镜头语言的应用更是凸显了悬疑的气质,非常棒!至于我对电影的理解,我确实不想多说,我所看到的父权的抗争,宗教狂热,本性和疯狂的对质并不一定是你的解读.
8.9 绝不是故弄玄虚,艾格斯很清楚自己要拍些什么,他用着2019的视听拍着1919的电影,纯粹的,大胆的,疯狂的。震耳欲聋的音效下,灯塔是欲望之源,它既有着男根般的雄起,也有着女性私处的隐秘,它是水手回归的信号,也是守塔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无数的二元对立出现在了它的身上,也暗示了两个thomas的二位一体。当罗伯特帕丁森的角色一步步的失去理智,对着美人鱼的人偶,美人鱼的实体,直到最后的灯塔本身手淫,宣泄自身压抑着的,已如同海水般臭味泛滥的性欲时,影像也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了。直到最后,他终于得到了满足。但灯塔并不。
这么一看宣传照的话爱德华好像靴微能胜任一下老爷了?-观后感:起初是被俩倍儿有质感的男主角杂志硬照吸引的,现在看来这片子像是多处致敬名导名作,甚至从剪辑上也拷贝了老旧胶片丢帧的技术缺陷,那种浓郁的舞台复古范儿精准的把片子割裂成了五幕剧,说不出是好还是坏。方形构图看得让人心旷神怡,也是哥近五年来的拍摄首选比例,俩疯子的表演张力实在是无限扩大,也能明显看到吸血鬼小帕的演技成长之路,其讨巧之处就在于:既从形象上一改往日,又通过极其广阔的舞台空间发挥出了装疯卖傻的最高境界,配合黑白滤镜,啧啧啧,能没质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