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谢园饰)被抽到云贵山区的某简陋小学担任老师,知青伙伴高兴地称他为“孩子王”。但那里师资奇缺,教材稀少,学校分配他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老杆苦恼于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多如牛毛,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老杆感慨万端,只得从头教起。
几个月过去老杆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家境贫寒的学生王福很想得到他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结果王福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
然而老杆最终还是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
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陈凯歌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特别影人奖陈凯歌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孩子王》下载观后评论: 在那个泯灭人性的年代里,人本来和牛一样倔,但被咸尿所荼毒,乃至忘记了人的写法,老师在下乡改造再教育的劳动中已开始对自我感到怀疑,没想到是一群朴素的学生让他再次明白了人字的写法,陈凯歌用超现实的幻听和优美的剪影展示出老师的抗争,不要抄书、不要预设,这个世间最普遍的道理在这儿却成为了需要被隐藏的思想,王福是一个天使,用他的刻苦勤劳、天真烂漫来化解苦难和寂寞,和原著的结尾比,电影沉重了太多,书中的感到轻松变为了发现自己仍然还是囚徒的痛苦,他何时才能走出这片大山呢?自由的焦虑在电影中诸多细节中展现,涂鸦、操场的玩耍,但正如那首童谣,这个丧失自由的宿命是不是也会是个可怕的轮回呢?一代传给一代,没有任何人能够逃离,多希望孩子们能永远自由自在,用长在自己脖子上的脑袋去思考、去选择呀,这远不是春风化雨的童话
看得舒服畅快,大块写意,景物环境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空间,有趣的画外声音设置(老杆回忆起自己上学时老师念着充满意识形态性的语文课文),与黄土地同属一个序列,但对意识形态性更多思考,对文明与未开化的命题有了进一步诠释,黄土地是八路给村子带来希望,知青下乡却并没能带来知识,作为不能把握命运,被动冠以老师名号的老杆,迷茫的他不能教授迷茫的孩子。实现了对这种开化/启迪者形象的变奏。重要的不在于电影讲述的年代,而在于拍摄的年代,处于新历史进程的陈凯歌,用焚山这种视觉形象告诉我们,文革后/改革开放八十年代,是新的文化构建年代,而不再是抄字典/重复历史与文化年代。红高粱是黄土地/孩子王序列之一,可惜似乎到此为止了。顾长卫作为摄影师客串。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历史/个体生命的重复和桎梏,这个故事是打这来的?
9/10 这个时候还没有“红高粱” 没有“霸王别姬” 中国的第五代像“台湾新浪潮”早期的大导们一样在无畏地探寻着电影的可能性 地平线1/5取景早在“黄土地”就出现过 虽然并不出自顾长卫之手 此片堪称第五代的前三电影 用蜡烛的场景很像是借鉴了“牯岭街少年” 本来以为“今天就能写出明天劳动的作文”只是在反讽教育和政治制度 没想到这种反讽到了孩子的眼里 不过是像留给高斯的课后尺规作图题 轻松破解的结果是百年无人破解的难题 竹子芦草搭起的简易学堂里逐渐丰富的涂鸦 是孩子们接纳孩子王的最好证明 没了教案 没了按规定走的红色课文 便成了对体制的最大蔑视 没了尊卑 没了礼仪 和学生打赌 自然会触及到孔夫子倡导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触及了“阶级” 老杆不过是千万政治牺牲品中的一个缩影
“上牛下水”的异体字很有意思,有批评文献指出陈凯歌这里通过强调男性与便溺引出了“自然”,从而遮蔽了原应讨论的性别政治。我觉得这个字,倒是更多地内蕴了反向启蒙的意味:识得许多字的知青因为劳动而将原来的“牛”写成了“上牛下水”。全片讲的主要是文革时代的教育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如何机械地抄书而不识字,如何机械地复制老师的复述语句。文革时期的主体塑造方式,恰恰就是无意义的反复征引。在思想如此贫瘠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只能陷入“从前有座山”这种循环的时间性中(由此时间失去意义),等待被无尽辽阔的空间吞噬。但王福从弱到强的对时间性的感知能力,以及挣脱复制,学会从经验出发诉说自我和书写自身的转变,宣告了朽坏的教育机制和知识分子启蒙大计的失效。结尾的枯木和大雾,就诉说着某些人的无奈与迷茫。
没有一丝多余的躁动无故来扰,在我心中是比《霸王别姬》更趋于完美的纯粹影像,且不消任何过誉的语句去为其加冕。所有在《霸王别姬》中不得其解的对于时代特性的“质疑”都理应被这部点到为止的“意象”消解于无形之中、再以如此这般的轻盈姿态坦诚示人。越来越觉得归于人物情感而非重在“强调”时代与事件的去宿命化“共情体验”才是通往追本溯源的正确之路。而这平和的心态也易成为被逐渐轻视于感知勾连重要性的创作者遗忘或不屑的那种状态,很是可惜。这种遗憾所衬出的“本真可贵”就像《阳灿》之于姜文的意义那般重要。回望亦是渴求记忆的再度连结,也是叹其只得前行的不甘与无奈。集大师气象的影人曾经迈过的坎儿,现在却欲将其踏平,心路历程的有迹可循亦让人唏嘘不已。第五代无几人能逃此痛,拥有极高美学自觉的陈凯歌如是。
这才是阿城的味儿啊,严浩毕竟没有在云南下放过,体验过。01:22,空镜竟处理得如此玄妙,服!02:53,出字幕的方式配上写字的声音。03:34,与影子对话,拿鞋底够烟。04:55,未露脸收第一场戏。08:41,陈凯歌在小说的基础上加的不是情节的细节而是生活的细节(例如:砍竹子淘米做饭)11:35,以空间和环境造势。13:03,场景环境设计,文化符号在动作上的呈现。26:29,同一场景同一情节日夜时光变化,妙啊!27:40,人物出场。29:22,镜面里的谢园被抽了魂。57:02,把每一次戏做得丰满,有头有尾。01:07:32,一个镜头一场戏。01:13:47,王福父亲放在这里是合理的。01:43:23,造型与场景。01:45:38,手持最后一个空镜,意味深长。
“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终于明白为什么王福的父亲要是个哑巴。因为父爱是无言的。因为The knowledge is power.福柯解释为知识就是权力,我们的父辈没有知识,所以没有话语的权力。然而上学校学知识又怎么样呢?“从前有座山”生字词段落划分中心思想这一套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然形成一种教育的圈套。所以“王福,什么也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到我上中学的时候,仍然还是同样的教育模式。几十年过去了,唯有一叹。“孩子王”是旧时对老师的称呼,其实老杆这个人物身上明显又有很多孩子气,电影明显把这一层含义突出了。孩子王也指孩子,是故事里的王福,他是孩子中的代表人物,还姓王,从这孩子王的几重含义上可以看出阿城的精心设计。
如果讲述历史就是揭露民族隐疾,如果呈现现实就是讨好异域审美,所谓的未来与发展就是侈谈。毕竟,百花齐放的前提是百家争鸣。正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包容多元,应是文艺和艺术的首要原则。对于电影及其创作者的戾气太重,是观众不成熟的表现和市场不健全的体征。我们不应对导演作出阴狠刻薄的人身攻击,也不应作出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因为当你了有这一姿态时,已经失去了评判这部电影的资格。之所以有此感想,正是对于张艺谋、陈凯歌近些年来的处境有感而发。当然,我仅仅是作品指向,不涉及道德私域和价值评判。从创作维度出发,他们以前为中国电影开拓边界,现在为自身开拓边界,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尊重和称许的。
85/现实主义题材但有着超现实主义的段落,陈凯歌的这部电影有着张艺谋偏爱的风格,顾长卫的摄影为电影润色太多,对景框的偏执,用神秘色彩来展现山野风光,浓厚的色彩的运用也极具意象性。电影弱化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关于时代的思考、惆怅与迷惘。对他们这一代对下一代的思考最终以“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隐射,无法找出答案,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基础知识、历史文化还是价值观方法论上。教育与文化在时代的大雾中迷失了方向。影片运用了许多隐晦的视觉符号,呈现出来朦胧诗性的电影。可见陈凯歌此时的野心与志向。PS:演来娣的女演员台词功底太差了!和其他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云南深山水汽弥漫,葱绿竹林与苍凉青空晕染朦朦水露雾雨,一股清新潮湿气息迎面扑来,想起《那山,那人,那狗》的绿。摄影如青墨山水勾勒留白,流淌于光影色彩的交织过渡,动人心魄。影像大量意象隐喻,色彩交变的主观心理,以反常的色调反问这个个人迷失,文化缺失的年代。人物被压抑于画面的角落,大片艳丽的风景色填充,印象派的树影,旋绕古老孤绝的歌音,橙红境空下人点缀如剪影,像在进行一场灵魂溯源的朝圣。赤、橙、青、绿、黑,镜像、水牛、枯枝,绝望与希望,草堂教舍与窗框和门框外的明暗对比,观望与凝视,暗潮积蓄,在终曲大俯拍的烈焰山火中平静爆发…
8.4 故事很大一部分得力于阿城,电影确也还原出对弊病的反映,但是和这种木讷、朴素、机械中带着灵性的感觉相比,只着眼于其中的教育问题或者政治批判,才是小家子气了,这和我对原著的感觉如出一辙,除了大量定位长镜把节奏变慢之外,其他的感觉都和原著像极了。那一段著名的写父亲的作文,让演员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略带生硬地朗读出实在太过适合,这才是影像较之纸面不同的地方。摄影和音效共同营造、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却不空洞,反而洋溢着感情。那片饱受创伤的黑板竟如海洋一般蓝,与深山绿树、氤氲雾气相呼应,成为现实主义中的抹抹梦幻。
太好了,一口气看完。来娣在山路上追老杆求他写歌送字典,还有后来屋里摔字典的场景拍的太真真实动人,有知识的人无处可用改变不了命运,没有知识的人拼命学习知识也还是改变不了命运。老杆不愿意照本宣科地教书,唯一的出路只有回去队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或者说让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想起来梁晓声知青小说里提到他从大队进城后,队里每个女知青都给他写信,真挚的问候里又表达了更多的意思,不免让他矜骄起来,统一写了一封热情又委婉给队上所有的人,大家轮流看后讪讪的笑了,从此再也没有来信。
8.5分左右。这是一部严重严重被低估的好电影,本来我对陈凯歌还有些偏见,看完此片之后就彻底消散了。陈的作品往往内涵核心要超出内容,而他的其他作品中或多或少支撑下来了,没支撑下来的就是烂片了,此片的话,可谓淋漓尽致。很难想象当年怎么会被称作大闷片?或许是技术原因导致成片质量渣?还是翻译困难?不得而知,但我觉得以上的外部问题能够解决,任谁都不会觉得这电影闷,反而看到了苦难糟粕中,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个人认为这是我看过陈凯歌最好的作品,是的,好过《霸王别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