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星际穿越中的科学 Gail Willumsen
导演: Gail Willumsen编剧: Gail Willumsen主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 乔纳森·诺兰 / 基普·索恩 / 马修·麦康纳类型: 纪录
导演: Gail Willumsen 编剧: Gail Willumsen 主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 乔纳森·诺兰 / 基普·索恩 / 马修·麦康纳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11-25(美国) 片长: 41分钟 又名: 探索频道:星际穿越的科学 IMDb链接: tt4415360 探索频道特别节目《星际穿越》的科学(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星际穿越》邀请到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担任监制,涉及大量专业理论。本节目涵盖了片中关键要素的科学和理论。诺兰兄弟、制片人、包括索恩在内的众多科学家纷纷露面。马修·麦康纳亲自任解说。
《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下载观后评论: 2015年SpaceX首次成功回收猎鹰,2016年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2017年Kip Thorne等人获诺贝尔奖,2019年人类首次得到黑洞照片,这几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星际穿越》有了一种扎实的前瞻性,但引用那句吐槽,诺兰“对了一半”,比如对吸积盘的可视化,为了照顾观众而忽略了多普勒红移效应(明明更炫酷啊),折损了它的科学“硬度”,从更大的层面,诺兰的可视化重布景作用,轻心理情境,他呈现的是在宇宙奇观中完成英雄历险和情感承诺,所以需要奇技淫巧的五维空间来实现新的机械降神,被诟病不够硬或半硬半软也在此,人物的观念没有随环境而突破,只是解出了注定会解开的题。纪录片主要集中在设定(30年代大干旱真有过沙尘暴),对相对论、熵的解释比较呆板。
在某种程度上,搞科研和拍电影是一样的,还真不是有钱了就能做好的。美国人对于知识的无私分享和对于科学理念的认知,是我们完全没有的,中国人的科和技是割裂开的,诚然技术是进步了,但我们对于进步了的技术的态度,和家里大锅灶换了电磁炉的态度是差不多的,因为我们完全没有一种对于科学理念的理解、感受并让它带领我们到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既亲且敬的态度,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理解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可我相信人人都能够理解促成了相对论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精神并把它当做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回头想想,美国的孩子在看星际穿越和亚特兰蒂斯号,而我们的孩子在看上海堡垒和喜羊羊,我就像吃了屎一样难受。
宇宙太空本来对我来说就是个遥远的存在,并没有吸引我的地方,通过这些通俗艺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接触到浩瀚的宇宙确实是很好的体验,尤其是对于人类的历史而言,正所谓,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跳出对自己的设定,从一个物种的角度来看人类,这时我们就需要仰望星空,需要探索星辰大海。对于虫洞的理论,用一个苹果比拟地球是很好并且直观的方法,地球是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宇宙的形状或许是个可以弯曲成圆面的平面,掏洞的苹果是苹果的虫洞,穿透地球的洞可以理解为地球的虫洞,宇宙的虫洞也差不多是这样吧。
作为补充理解科学原理观看。宇宙是巨大的宝藏。尽管还是一知半解但也能看到基本概念的简单化讲述。时间相对论实在神奇。居然采访到马斯克。真想赶上移居火星的时间啊。/ To make sense of the unknown. To engineer new worlds. To dream up a better future. Just beyond the next horizon.
今天看了b站一个up对「星际穿越」的影评后找来了这个纪录片看了一遍,又把基普索恩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这本书也加到了微信读书里。一些人批评「星际穿越」的科幻不“硬”,我想用基普索恩书中对电影的要求原话来解释:“1.影片中的情节不能违背已成定论的物理定律,也不能违背已牢固确立的我们对宇宙的认知;2.对尚不明确的物理定律和对宇宙的猜想要源于真正的科学。”
衍生系列纪录片,电影周边系列。一般来说,好莱坞工业电影的周边系列是电影制作的相关内容,并非国内常见的影视剧演员花絮系列。我认为诺兰或许可以对科幻迷做的更多一些,索恩教授也可以做的更多一些,可以提供给科幻迷硬核的天体物理知识,为《星际穿越》的视听盛宴填筑更多的逻辑注脚。好的电影是开放的,讨论无处不在,而讨论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
很喜欢宇航员回忆她们上太空时的感受: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下看这座蓝色星球,这个角度的我们无法看清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不禁让人想到这片陆地上的内部分裂和战争是多么渺小、不值一提的事情。还有中学生们提出新的宇宙项目来参赛,他们的热情是主创们的动力来源。于是我想,如果人一生总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或许很多事物都会不一样。
引力,时间,虫洞,黑洞,引力波,NASA,SpaceX。纪录片没出五年,很多理论验证了、技术也实现了。星穿最棒的是,它的故事是虚构与科幻的,但是相关宇宙知识理论几乎都是真实的前沿的。而科幻终究会开发出太空寂静无声、虫洞是水晶球而不是真的孔洞……这样一个真实而神奇的地带的。
这部纪录片对不起自己的名字,更像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贩卖环保等老生常谈的内容。第一次对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感到失望,不完全是因为它顶着《星际穿越》的名头,而是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注水太多,观众期盼的干货科学比例太低,对于电影中的科学仅仅是讨厌的不求甚解的态度。
【86】1.讲了一下星际穿越怎么拍的,很多剧透吧,商业自夸2.真对于宇宙旅行期望不大,至少我们这个时代,实现超远距离跨时空穿梭,很难实现3.自己地球都没搞明白,还探索宇宙,有那么多钱,还不如把地球整好点,多好,一出宇宙到处都得穿宇航服,老不方便
到达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极限了吧~电影中是讲的边缘~科技的边缘其实就是人类到达认知极限然后再进行展望和猜测~谁知道呢~只能说都是可能的正如相似、相反和相悖的思想也会同时存在在脑海里~科学作为一种理论,越到最后可能越是会贴近哲学和思维的本质
非常非常基础的科普短片,适合宇宙学刚入门的朋友看。里面的科学知识不成系统,只是粗浅地解释了“Interstellar”里涉及的一些科学原理,想要透彻了解的话光看这个视频完全不够的哇。很开心里面有一些Nolan的幕后和采访镜头~
算是一个小科普也是一个增长物理知识的机会,对影片中一些基本的问题和场景做出了解释,但对于更深层次,维度上的内容没有解答,但电影是基于严谨科学这一点,真的很不错,艺术向大众普及科学,让人们走进科学,这是最值得称赞的一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