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导演:伯纳德·罗斯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伯纳德·罗斯 / 列夫·托尔斯泰 类型:剧情 / 爱情 上映时间:1997-04-04(美国) 别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用户标签:苏菲·玛索,名著改编,爱情,美国,SophieMarceau,俄罗斯,文艺,美国电影 片长:108 分钟 imdb编号:tt0118623
这是一部根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小说。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和安娜(苏菲玛索饰)是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妻。安娜拥有非凡的美貌,万种风情。后来,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伦斯(西恩•宾饰)邂逅了。渥伦斯的炙热爱情点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两人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卡列宁当然无法容忍安娜的这种行为,但是安娜为了这段爱情,选择了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
于是,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走向了另外一个轨迹。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观后评论: 这是由美国英国俄罗斯三国联合拍摄的影片,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安娜有着美貌的容颜,可能看过她的人很难忘怀,优雅高贵兼有美貌,这是何等的人生呵,但是碰到了渥伦斯基热烈的眼神,她沦陷了并一发不可收拾,高贵夫人的地位没有了,有的却是爱情,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可以抛弃所以的物质生活和名声地位,只要爱情足矣,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不道德的,就是不能离婚也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因为社会上的种种舆论已经能把一个出轨女人淹死了,安娜走到这一步该怨谁呢,怨社会的体制,怨伦理道德么,那么有多少个家庭是真正爱情的结合体呢,托尔斯泰笔下上层社会的家庭是怎么结合的,其实私底下有多少人在你你我我勾肩搭背的男盗女娼,安娜的婚外情只不过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也免不了受到世俗的指责,只能用生命来告诫人们,爱就是爱了。。。
大学时候看过一遍,那时惊讶于苏菲玛索的美貌,觉得她演这个角色太适合了。以至于后来看凯拉奈特莉版的角色略有遗憾。这次的发现在于渥伦斯基的演员居然是《权力的游戏》中的奈德,演起俄国军官也颇具说服力。这一版的卡列宁过于显老,以至于两厢对比下,渥伦斯基在女性角色眼中确实处于压倒性的。此次,最令我感慨的是,爱情确实是需要势均力敌的。当他们俩幸福的在意大利时,安娜喜不自胜,但渥伦斯基却无事可干;而等他们回到莫斯科,渥伦斯基在母亲的安排下仍旧可以去剧院消遣,安娜却困宥于家中无法出门,无法社交;这样的转变、逼死了安娜。爱情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可以牺牲自己,成就爱人,无法长时间如此。至少在渥伦斯基的爱情中是如此。他无法长时间为了安娜,放弃自我前程。
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女主安娜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她为此可以抛家弃子,可以不顾世俗的道德批判,可以承担流产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双重痛苦。然而当她把理想化的爱情当成生命的全部时,后面的悲剧也因此注定了。~男主尽管也对安娜一往情深,但出于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和维护相关社会关系的必要,使得他并不会把安娜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他也没能深切体会安娜在付出如此代价之后,会自然而然大幅提高对爱情的期望值。当从爱情中实际得到的与期待获得的出现差距时,内心感到失衡的安娜表现得敏感、易怒、烦躁,但是在男主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终于,对爱情彻底失望的安娜感到生无可恋,最后通过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此悲剧的结局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没想到在这不足两小时里把列文和安娜线都浓缩完了,而人称也做了微调——开头结尾以列文口吻讲述,中部就多从全知型视角叙述。这么大的体量被压进这么短时间,理所当然的,很多支线都会被省略掉。而对于某些保留了的分支,在我看来,因为展示过于仓促,所以难免显得不伦不类,倒不如把更多时间放在安娜的主线,这样也对非原著党要友好些……虽然拍得还不错,但剧本改编实在力不从心,除了上述想法,我觉得在人物展现上也较欠火候——原著中一个个性格鲜活的人物在电影竟都扁平起来了,甚至全片只有安娜才给我留下了点印象(可能也跟苏菲挺符合我脑海中的御姐安娜形象有关)。对于小说里那么精彩的群生像,搞这样就有点不该了呀。
没办法看费雯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她是心尖尖的乱世佳人。这版目前最爱,爱,苏菲玛索的忧伤又绝望,乃至发疯都是美的心碎的样子。我很早就看过了,反反复复的喜欢。看英版总觉得不是俄国的感觉,太英式田园了。安娜卡列妮娜,或者,安娜卡列宁,应该是相遇在大雪弥漫着的火车站,最后死于下过雨泥泞的火车站。想知道,不爱后悔,和,爱过后悔,两者之间的取舍。有人说,这不是爱,这是欲望。爱之于,欲望区别,是爱让彼此变好。爱的欲火,让彼此痛苦,彼此极致幸福。是欲望,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不是爱、没有责任、没法长久,是生活,是时间漫长,让彼此忘了珍重在珍重。
忘记以前什么时候看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一定没有看懂什么。为了看某人的女神苏菲玛索,又重温了一遍经典。灵动娇艳的安娜,总是穿着一身黑色的裙装,有一种压抑的情节,同时也映衬了影片结局的悲凉。爱真真是能如此让人冲动?那当初的婚姻又是因何而为,而既然已经选择了为爱放弃一切,不忌世俗眼光走在一起,却又没有彼此珍重。这也许是令安娜最后崩溃的地方,世俗不接受她,丈夫不原谅她,那个她放弃一切追随的情夫最后也没有珍惜她,原本高贵的自己却落得如此结局。或许,小说本身对安娜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比电影演绎地更圆满更深刻。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看了大半夜的安娜卡列尼娜所有人都在lost迷失与失去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把失去的东西或者说迷恋的东西变成了执念迷失在其中而无法自拔旁观者看的到安娜的丈夫对安娜深深的爱却无法真正理解安娜对自由的渴望我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不顾一切的爱情我总觉得安娜爱的并不是渥伦斯基而是她所迷恋的自由不是渥伦斯基其他任何一个在那个时间点恰好出现的某某斯基都可能成为这种压抑情感的爆发点当她发现这个自由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的束缚时lost就真正结束了事实上我觉得我也是在说大话lost的时候必定也是一个傻傻扑火的飞蛾
我读的原著封面就是采用这部电影的海报。本片比较还原地拼凑了原著中的重要情节,但还是略微有改动,比如原著中安娜替沃伦斯基生下一个女儿却不爱她,电影中则是改为了流产。局限于电影篇幅,原著中的许多人物也没能在电影中登场,但苏菲的表演总体是合格的,只是没想到沃伦斯基会由“奈德”叔来扮演,与我想象中的形象不太一致,饰演凯蒂的女演员挺惊艳。整部电影给人感觉就像一种流水账片段式的快速推进,情感细节不够细腻。没办法,毕竟原著是大部头,除非像《乱世佳人》一样拍成4个小时才够悲壮史诗。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印象中对安娜充满了同情,觉得她是被社会舆论、被不可靠的爱情杀死的弱女子,觉得卷首那句“伸冤在我,我比报应。”就是作家对那些压迫安娜的力量在宣战。可是,近日和老师同学重看电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安娜为何有这样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有自己的因素,外表的高傲贵妇并不能掩盖她内在的孩子任性。电影有很多冲突矛盾不能够通过仅仅一两个小时就完全展示出来,或者说在看完原著再来看电影,会更好地跳出导演想要表达的禁锢⭕️。更容易理解到当时的情景感受,形成自己的思考。
八十年代,在黑白电视机上看过央视播放的BBC版,那个时期央视播放过不少世界名著改编的英国电视剧和美国老电影。这次央六播放97版,我完全是冲着苏菲玛索的美貌熬夜去看的,导演不负众望通过各种大特写充分展示了苏菲的美。演安娜首先必须长得美,好莱坞黑白片时代,都是嘉宝费雯丽这样一等一的大美女来演,到了2012版,怎么会选中凯拉奈特莉这样相貌平平者出演,她被人讥笑是史上最丑的安娜,网络资源出来后,我曾经有下载,只看了一点点就打起了瞌睡而作罢。
看完之后真没觉得片子好,但安娜与沃伦斯基从初识到情难自禁的这段氛围渲染的实在太好,看得人跟着心痒难耐。除了安娜的爱情,列文与吉蒂的爱情也是一条线,因此视角也并不单一,切换的并不算很突兀。除此之外,列文在影片开始前说的那句:当不再年轻的时候,有没有机会弄懂爱是什么?以及最后的那段关于‘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这样的提问让人觉得也是有思考空间的。整体来说,名著翻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导演们须谨慎啊。
苏菲玛索的安娜跟托翁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美艳无比之余因为神态宁静端庄而显得超乎众人的高贵,火车窗口那次对视可谓是教科书般的一眼万年…伏伦斯基的形象也贴合原著,高大英俊身姿笔挺(除了秃顶?),绝非是一眼能看透的轻浮之辈。这个版本的选角真是绝了,还有吉蒂,天哪那娇俏可爱的少女感,我是列文我也爱她!可惜在影片拍得不流畅也太短小,与其说电影更像是一个个拼接的小片段,供看完书还不过瘾的读者眼见为实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