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萤火虫 阿蒂提雅·维克拉姆·森古普塔
“Jonaki”在孟加拉语中是萤火虫的意思。他们闪烁着,并在每一次闪烁间前行。导演的祖母告诉他,在日本民间故事里,逝去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萤
“Jonaki”在孟加拉语中是萤火虫的意思。他们闪烁着,并在每一次闪烁间前行。导演的祖母告诉他,在日本民间故事里,逝去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萤火虫,在森林间漫游。导演深爱祖母,该影片的创作灵感便是来自祖母的人生经历。在《萤火虫》中,乔纳基是一名八十岁的老妇人,随着记忆日渐衰退,她的世界也变得陌生。就在这样一个幻梦般的世界里,她寻找着自己的爱情,而已经满头白发的昔日爱人,却回到了她已告别的昔日世界。
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提名)阿蒂提雅·维克拉姆·森古普塔
《萤火虫》下载观后评论:
介于几何构图与阴暗荒芜之间的Nostalgia,火是灵魂,无论微弱或者旺盛。诗意并非来源于纯粹的自然空间,或者废墟空间,在影片的语境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时代的技术物品的嵌入,并将空间作为一种影片中的日常。在《萤火虫》中,电影院被呈现为一个巨大而空旷的柏拉图的洞穴,当电影院被烧毁之时,对观看的迷恋成为了自恋的认同,这是一种老年的凝视,第一人称化的回忆来源于主体共识性的幻觉,出现在静观的影像之中;时间的晶体来自于误认,两个主体的相遇一瞬,然后消失,返回主体——病床上插满导管的老人,影片唯一的客观观看。但《萤火虫》的老年视角并非inanimate,在时间之内,影片之外,发生着一场战争,而影片开始后不久,走廊里滚动的橙子使其标记为一种象征,一个装置艺术的生成。
![萤火虫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929120134382646.jpg)
几乎完全摒弃了对话表达思想的作用,将抽象晦涩的概念拆分至流动的画面中,每个画面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无论是构图,影调还是场景的细节都体现出导演对某种神秘风格的追求。但显然,他高估了自己对画面叙事的掌控能力,连塔可夫斯基都会在必要的时候用对话交流思想,同时画面也会增强这种思想的感染力度,只有皴染个人生命体验,诗意的画面才有真正的价值。而本片到最后,才让人似乎懂了一些什么,似乎又什么都没懂,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只有几个词语:生命,死亡,时间,这些是自身就包含哲思性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完整的电影观念。那么影片在前面费尽周折,欲语还休的态度就值得可疑了,故作高深,还是力所不逮。
![萤火虫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929120134352140.jpg)
信息量太少。全靠“古怪”的噱头撑起单薄的全片,为了满足两种解释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并存只好把故事搞得很模糊,而且这怎么看都更像是蔡明亮吧。里边的元素符号运用跟恐怖片儿学的?用灰暗色调刻意体现废墟的建筑美学(但事实上灰暗色调在片子里实在承载了太多),我真心觉得宝莱坞最终会毁了所有印度电影的。事实上我脑子里想的全是毕赣:他居然把塔可夫斯基和阿彼察邦的内容异化到只剩下糟烂黏腻讨好观众的消费主义画面,真的太令人作呕了这个。
![萤火虫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929120134292514.jpg)
初看之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沉闷、破碎、恍惚的文艺片,但一旦反应过来导演的idea,便会觉得趣味盎然起来。主人公以老朽的躯体,寂寥的姿态,重现在自己的生命中的各个场景中,在女生宿舍的床上猛然惊醒,在年少的恋人怀中静享温存,在乏味的婚姻中匍匐前行。往事如梦如幻也如泣如诉,这种极具错位感的表达方式以及导演充满心机的桥段设计,给人以沉浸其中又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值得回味。
我相信不会有太多的人能懂的电影。若用一句话表达感受,就是:有些噩梦,会令你在醒来之时痛哭流涕。这里面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表达形态也算是艺术电影的里程碑了。我觉得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是他们去世前的最后面目,只有一个,那个用手机的老头,才是现世的,他处在周围环境的声音和光线,有别于电影里的氛围,还有,他与爱人最后的相见,完成了整个(封建)爱情故事的结局!
1)-writes-his-own-heartbreaking-obituary-to-warn-others-about-smoking/ ………… 2) …………………… 3) 甘吝那布炒基掰脑瘫犯贱,愚蠢到臭菸毒品放入口,菸草等同毒品,可笑全球禁毒不禁菸,希冀菸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己所不欲,无施于人,自食其果,终将泯灭消亡!(KARMA)
偏偏在心特别不静的一天选择了这样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电影,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感觉不仅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也白瞎了一部电影。超现实、意识流、碎片化叙事、极少的台词通通杀我,阴暗潮湿的氛围也并不是我的菜。不得不说拍得真的好美,可惜这股无聊和沉闷完全磨尽了我所有的耐心,也没有想再看一遍的兴趣了,至少暂时没有??????
200114 【C】镜头是虚拟记忆的装置,伴随着主体的回忆构建-强化广阔的回忆空间,主体由此获得幽魂式的自由,回到(创造)曾经的躯体模糊并重塑弥足珍贵的时光,展开对年轻客体的观看(体验)。废墟空间将片段的记忆堆叠重合蔓延思绪的梦幻,召唤真正的自我,释然的完成遗忘并回归不堪的真实。“记忆是最深沉的遗忘方式。”
私心给四星。冲着"另类"的标签来看的,确实与众不同。开三倍速都不嫌慢。拍成舞台剧的话太沉闷,没有太多的动作来传达信息。拍成电影以后视觉特效和台词都很弱。但是立意还是挺好的,女主的一生用各种镜头切换来详略得当的拍出来,沉闷而不拖沓。有文艺感但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很接地气。小众电影就适合我这种小众观众。。。
老塔门徒遍天下,但印度也输送出一位还是颇令人惊奇的。阴郁腐败气息扑面,记忆中无穷缠绕的时间线团,以现时的衰朽老迈身躯魂归新鲜生动的年轻灵魂,这种表现时间的曲线性创意不错(有点「追忆」的意思),但叙事过于稀薄简单了;构图和打光都匠心到有点用力过头,此君的确是个技术控,2014年《爱的劳工》就很考究了。
神秘的自然主义不禁让人想起阿彼察邦,破败住所里的时间探寻又有老塔《潜行者》的意味,最为独创性的还是让老妪去诠释记忆中少女的自己,这种魔幻的身份重叠是时光的魅力,另外摄影与构图也是加分项,每一个机位的选择都暴露出创作者的匠心。或许在故事的丰沛度上还是差了一些,对女性命运颠沛的主题诠释得还不够有力。
3分。如果电影比喻成人的话,这部影片就相当于植物人。这片让我想起了《盗梦空间》的 迷失域 梦境层 一种无意识的深渊。我这种感觉很强烈看到我开始怀疑人生,此片就属于电影里的 迷失域 影片 超意识流。预:6分“挑毛病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 胡哔哔....”
7.6 居然有点没看懂……诗电影需要对诗进行内部解构,我一时不知道入口在哪,整个电影的气势是很塔式的,不禁感觉塔式电影有点被模仿烂了,但是电影又有一股神秘学,自然的感觉但是和阿彼察邦不同,影片还伴随荒诞,这份荒诞不是“自然”的,是现代化的,科技化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