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琴调音师 Michael Tyburski
人们都说,纽约是个不夜城,但彼得·卢西恩认为自己有办法解决纽约人的失眠问题。彼得并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所谓的“家庭调音师&r
人们都说,纽约是个不夜城,但彼得·卢西恩认为自己有办法解决纽约人的失眠问题。彼得并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所谓的“家庭调音师”。他认为,各种各样的噪音是他的顾客们压力重重、内心焦虑的罪魁祸首。因此,就像某种专攻声音的风水大师一样,这位独行侠走访一个个烦躁的都市人,来到他们的家中,试图寻找是什么样的噪音在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影响人们睡眠的,也许是冰箱工作时的嗡嗡声,或者是地板发出的吱吱声,也可能是烤面包机的声音……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
《心琴调音师》下载观后评论:
一个一直为他人解决问题。立志于研究声音和心情的关系的科学家。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偏差。他立志于解决这个问题。不断的深入研究。后来。这个女主人告诉她。他总是立即解决,别人的问题。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最后。他清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好像就是从封闭自己。到接纳自己的过程。最后的最后。他应该是见到了自己的感情。虽然电影的结尾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喜欢上了彼此。这就好像一种温情默默的爱吧。很隐晦,却很温暖。她终于学会了爱别人,也会爱自己。虽然他的研究成果。被一个学生拿去。和广告公司进行合作。但是他终于学会了接纳自己。从爱别人到爱自己的蜕变。
![心琴调音师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05642_a_wACg3GQIu1QKF_1648676329/0)
7/10切入点让人很好奇,一个城市有他自己的G调,每个人的情绪都被声音所影响。抑郁、急躁、失眠、焦虑可能是家里的木地板吱吱声引起的,可能是冰箱和面包机的共振不同频引起的,可能只需要给加湿器束个皮带就能搞定。这样的调音师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住在黑暗地下室的房间内,墙壁上有一张贴满声音标签的地图,每次上门服务都会录音搜集资料,为了他的声音研究。可是好友告诉他“一切太想要确认存在了,就急于去证明他”,然后实习生拿走了他的成果。调音师应该是一个社恐吧,害怕周遭由人产生出的声音,全片只有打雷停电以后有了片刻的安静,唯有雷雨陪伴,当他觉得失去了一切的时候,灯光重新亮起……
![心琴调音师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820081_QTW1uFq2T_mouEh_1648676330/0)
#siff2019#以下为环球港AMG影城的观感。是一部讲述声音的电影。影片全程在纠结各个层次的声音究竟是真实的环境音,男主脑子里的声音,还是电影后期的配音。声音地图那一幕甚是喜欢,整个纽约在那一瞬间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呼吸和律动。但美好的idea在碰到毕业论文的一刻渐渐变成了噩梦(不是我说的!)。最后脑子里混乱又无序的嘶鸣也只能在纽约大停电后才恢复宁静。结尾没有了开头由声音带来的小情调,却也没有足够强有力的现实结论。男主可以在女客户家里重新找回自己,但是他的论文怕是真要过不了了(狗头)。
![心琴调音师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93086_J4zk4aAKSh-xJaL_1648676332/0)
男主角的那个家庭调音师的职业非常有意思,通过改变环境里不和谐的声音,潜意识里改变人们的情绪和状态,他的那套理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故事切入点。片子在声音的处理上也做的非常独特,如果能在一个杜比全景声的影厅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更加出彩,沉浸式的声效像一个情绪旋涡,可以把人裹挟进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跟着他孤独地聆听纽约不同区的声音。只是创意这么特别的故事在展开之后,只是情绪上见长,剩下的爱情有点生硬,略套路化略无趣了。
![心琴调音师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894178_qIrDBZfYRBup6X4_1648676333/0)
想起了《在哥伦布》,两年前郭共达从圣丹斯起跑,两年后,当中的建筑换成了声音,Michael Tyburski仍然用细微的小细节捕捉城市之间人心的疏离与亘古不变的“心声”。弥漫在墙壁之间的电器电流声、街上的“主音”,才是都市人抑郁与心结的存在。当中关于论文过于学术的大段讨论会很容易夺走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它自有一种古怪、可爱和独属于纽约的小情调,喜欢Rashida和Peter的搭档。
![心琴调音师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09156_ANpp3m-nQWeWbEJ_1648676335/0)
往后看,就发现还可以看。因素过多的电影,不认真看确实容易不知所云,倒还不算零碎。他“执着”于城市的声音,其他人看起来是偏执。即便在科学里,“一己之见”成为“众所周知”,总还是需要克服不少内容的。最后并没有给他的所谓科学一个结果,但也让人看见了他一步步的转变。换个方面,听一个声音,看一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听到的声音,来自何方,传向何处,是科学也是感知。有趣。
看下來他做的是一份很有趣的「興趣」,我一直沉浸在他問的那些問題:「你走路上班嗎?你喜歡側臥睡覺嗎?你每天早上都會吃百吉餅嗎?你最近重新裝修過嗎?你的那種感覺還在持續嗎?這種變化讓你感覺如何?你知道它是什麼嗎?」——每一個問題如果問的都是自己,我們怎麼會不了解自己,不同理相處之人呢?而作為調音師,他終於知道,這樣的「聲音」才更深入。
在电视上偶然瞥见experimenter这部电影,然后即刻沉溺于Peter Sarsgaard的声音,简直太好听耳朵怀孕本声了。这部电影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艺术家的矫情,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又是一部舒缓优雅的浪漫城市散文和奏鸣曲。学术和艺术的美妙结合。静下来心来听Sarsgaard的个人演出。
听听吧,题材有点意思,但就男主人在电影里含糊不清的讲的那套城市分区基调理论不能自圆其说,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迷信,在公司卖卖商业概念可以,论文扑街是肯定的。所以男主最后也没如何成功,这样看来,电影宣传的竟是伪命题,真的可惜,我都差点信了。希望这套理论能有真实的发展吧。
第一部作品,印象深刻。画面、色彩、节奏、声音,个人很喜欢。对于声音带来的困扰,感同身受。最终讨论的焦点回到人本身。 听了太多太久与你无关的外界声音后,你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Listen to yourself. ”You do what you want.”
[2019上海电影节]意外地觉得挺好看的一部电影。剧情主题声音的频率与人的关系挺独特,导演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态度也冷静克制,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电影一样非要为了追求一个主题而流于刻意。反而是本来计划想在电影院里感受一场声音的盛宴而未得,变成了对剧情和节奏的喜欢。
Peter Sarsgaard这个气质哪怕演一个“神棍”性质的角色,我也还是好可啊。视角很独特,男主角的职业也很另类/有趣,虽然不在乎剧情发展,但关注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居住的外部环境,才是真正的caring for yourself。
夜色 安静的黑暗,宁静的声音,似是而非的规律,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我们还是那个我们吗 我们还能找回我们吗?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是不是最终会掩盖自我,让我无法发声,怎么找到自己 肯定自己……无比困难……但是我需要鼓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