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片警宝音 杨瑾
宝音是一名乌拉特牧民的儿子。作为民警,因为地域广阔,他必须骑着摩托车奔波于1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宝音是一名乌拉特牧民的儿子。作为民警,因为地域广阔,他必须骑着摩托车奔波于1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宝音的日常工作,除了跑遍各个厂矿企业登记流动人口、为牧民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外,还义务承担着戈壁邮递员的角色。他的生活看起来孤独、艰辛而又机械,却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担。
这时候,一些意外事件发生了,尤其是戈壁上来了两个年轻女人。卓拉从锡盟赶来寻亲,生父却一时不愿相认,宝音的母亲希望至今单身的儿子能和卓拉好上……李红是一个汉族姑娘,和男友来到乌拉特草原,却诡异地被杀害了,凶手是谁?迟迟没有线索……此外,宝音因为工作成绩的突出,有望获得一笔特别奖励,他不禁对改善自身贫穷的生活展开了种种憧憬……
总之,平静的工作和生活被打破了,宝音变得有点忙乱不堪。最终,宝音在每件事上都作出了让人感动的选择。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杨瑾
《片警宝音》下载观后评论:
杨瑾的风格不属于院线商业导演,所以不能按照院线片的叙事和节奏去期待。60分钟的时候才有“杀人”事件,前面铺垫太长了。他的影像更适合拍风景纪录片。建议导演在网上发一个“观影指南”,好好解释一下几处略显生硬的地方。听了映后,才理顺理解和很多东西。他哭的那段,我以为是感叹自己是“无姓之人”。但导演说是怀念自己的哥哥,很多内容被剪掉了。玛瑙石头换钱,想立一等功的老头,民俗风情,英模不能谈恋爱……还是值得介绍一下的。观影直接感受:宝音像戈壁上的树一样孤独。(政府部门提了一个意见:牧区家里怎么能有刀,那属于管制刀具。哈哈哈哈哈。)
党员活动包场看的电影,我虽然不是党员但也临时参与了这场活动。以为电影一定不怎么好看,但也没有。电影朴实的风格我很喜欢,主人公宝音的确是个好人,朴实善良,人们愿意信赖他。当两家人为了一只走丢的母羊发生争执时,他二话不说就直接用行动做了判决。他把母羊和一只小羊给了丢羊的人家,另外一只双胞胎小羊则留在照顾母羊直到生产的人家。两家人都很服气。影片展现了乌拉特旗牧民非常淳朴的生活面貌,而且影片里体现出来的蒙古族民俗风情对于生活在内蒙古的人来讲看起来实在太亲切了。不难看呀,尤其是那种远离浮华的的质朴风格我真的喜欢。
片警宝音。风格有点迷,刚开始觉得是一部主旋律人物传记,后来突然追逐戏,风格转变过于迅速了。摄影师柳岛克己,画面有几处正对镜头特写的cut,让人总想到塔洛。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环境很出彩,黄色戈壁基调,从秋天到冬天,可能戈壁没有夏天吧。最欣赏的是宝音的妈妈,演出了喜欢的风格。最后是叙事,感觉开始几条线有点散了,让人摸不准头脑,主角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后面几条线收起来就好多了。感觉一直围绕主角的叙事还是有些让人不过瘾,不过都是后话了。如果能再多一些其他人物的副线就更好了。
当宝音抛下摩托追出去的时候,我就觉得剧情已经彻底没有亮点了,一个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是样板戏中的人物,他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母亲跟着自己艰苦生活,兄弟跟着自己受伤。10块钱的玛瑙却不忍心伤害别人而自掏腰包,真的没有那么伟大。因为别人只会拿给你更多的石头去让你帮忙。不怕剪辑节奏慢,就怕不愿意舍弃掉一些镜头,故事讲的确实很散,主次不明,虽然是真人真事,但这么讲故事确实没办法传播给更多的人看到。
一个管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片警的故事。宝音的日常工作繁琐而枯燥,给外来人口登记,帮牧民们处理一些纠纷,最惊险的只是一次孤身追捕逃犯,大多数时候是日复一日的艰辛。宝音年纪不小了,可是一直没有对象。家里很穷,可是因为他工作突出而获得的奖金却被他捐了出去。看似普通又平凡,可是十几年、几十年这样的坚持是伟大的,不需要壮烈也值得歌颂。电影拍得有些琐碎,但能感受到宝音以及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劳动者带给其他人的温暖。
导演映后见面场,说这个故事转手了好几个人才到他来拍,解释他是片警只能解决家长里短没有办案能力,第一次发现凶案支起了火堆守夜,第二次在荒野缉凶还没打斗完毕一溜警车就到了。导演说“这是常识”,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可能他对这个人物和这片土地太熟悉了,误以为观众也会很熟悉,却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割裂感。这是一个典型的好人角色,但是主旋律痕迹太明显了,像是地方宣传的电视电影。摄影好评。
看完就哼起苏打绿《他夏了夏天》,“汗水在他的身上化成了彩虹,步伐的节奏延续生命的河流,默默在岗位战斗的每个小小英雄”。一直揪心宝音的胃病,还好最后只是胃病,看原型也结了婚,心里石头放了下来。今天真是神奇,连续两部电影都看到女儿找从未见过一面的父亲,《非凡夏日》的过程更讨喜,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咱们这边就是苦难后一点甜,老百姓容易知足。
看到了内蒙古的城镇和沙漠,居然也乐呵呵地跟着宝音骑上心爱的小摩托到处逛。换做其他的影片,这个捉拿罪犯的过程肯定要大肆渲染,各种紧张情绪递进,但在《片警宝音》里,找出杀人犯只是他的其中一项工作,他老老实实地做了,家里可能会更好看些,多一口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氛围,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自在有自己的信仰的民族。
总是在塑造伟大,但是片中的宝音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我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我并不觉得这里很苦。这里确实很苦,但是为什么他不觉得,是他崇高吗,可能是,你让一个南方人来这里上班他会觉得更苦。我觉得更多的是,他就是这里的人,他确实是做了一个负责任的片警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这应该表彰,那我觉得所有尽职尽责的人民警察,都值得表彰。
去年看的《那年八岁》和这一部是我看过的唯二杨瑾的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有一定基本功,缺乏创造力,看不出才华,主旋律电影也好,没有看出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为丰满人物加了太多没头没脑的废戏,删掉这些好像又不知道如何撑出一个长片,而对剧情有帮助的戏份导演又言之为常识不给交代,总之一句话,我不喜欢杨瑾这部片的创作思路。【6】
这部片子呼应了我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于英雄的呼唤 对于崇高精神的呼唤 这部作品的出现是内蒙古地区基层民警的化身 也是我们基层民警传统的延续 一次发扬 这部作品既写出了规定性 作为一名警察的宝音 他履行自己的职责 展现出了他的职业精神 片警宝音是一名人民警察 更是这广袤土地的卫士 他平凡更伟大
主旋律电影,拍的一点都不教条,很亲民也很真实。蒙古语的对白,耳目一新,融入真实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一位边疆普通民警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影片朴实、简洁,宝音的工作简单、枯燥,跨越1672平方公里所发生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乃至于凶杀破案,他不是一个英雄,更像身边热心邻居般亲切。
单位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去看之前觉得肯定不好看。看完之后,心里很沉重,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环境好过宝音一百倍,我们的工作内容也比宝音简单得多,宝音在艰苦的环境中,做着平凡却不平庸的事,他那么质朴,笑起来的时候那么善良,演员选的真的太好了很多空镜头也意味深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