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毛流浪记 赵明 严恭
解放前的旧上海,大资本家、军阀、投机商人、洋人、流氓、骗子横行于世,他们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腐败日子,而底层人民则穷苦不堪,生活艰辛。
解放前的旧上海,大资本家、军阀、投机商人、洋人、流氓、骗子横行于世,他们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腐败日子,而底层人民则穷苦不堪,生活艰辛。
大头、圆鼻子、三根头发、瘦小身材,这个外貌滑稽的男孩就是本片的主人公三毛(王龙基 饰)。三毛自幼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他终日在上海街头流浪,身无分文的他饿极了甚至吃刷广告的浆糊,困了就睡在垃圾车里。为了生存他送报纸、推黄包车、捡烟头,然而霉运却总尾随其后,所有的事都以失败告终。他好心做善事,反遭到诬陷和殴打。不过,生活在黑暗底层的三毛始终保持着诚实善良的性格,他从不愿为一口饭而沦为他人做恶的工具……
本片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同名连环画改编。
《三毛流浪记》下载观后评论:
电影作为视觉呈现的产物看似一览便知,背后却隐藏有不尽的可解读空间。老上海的风俗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都市化的营销方式及盈利手段,潜藏着的贫富差距的二元对立思维等等,而所以站在三毛对立面的人无疑都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必须经过改造的对象,但就结尾来看也不太切实。三毛代表的既是他个人同时也是周旁一群孤儿的“代言人”,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出路在何方,是不是还停留在鲁迅时代“救救孩子”的呼声之中还未可知。三毛是否需要被改造和如何改造,也许在大上海永远寻找不到答案,只能“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本来是轻喜剧的路子,结果却不乏政治的严肃性,从而失去了可以调侃自己的机会。
儿童社会问题片的巅峰之作了,小演员演得非常棒。此片诞生于新旧中国交替之际,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好电影也正是诞生于这一阶段。一来由于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不再苦大仇深地拍摄说教味浓的电影,二来政府尚未稳固,审查相对清明,因此,49年前后的片子艺术成就都非常高。此片改编于漫画,通过一个流浪儿童的经历,揭示了底层社会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表明了,贫苦人民对善良与正义的崇尚,以及社会将他们推向罪恶的深渊。最值得反思的一段是,三毛参加儿童节游行,漂亮的口号与残酷的现实对称之下,令人悲愤。解放军的来临,让该片有了完成度。
新现实主义在战后的上海,可平行对比文华的流浪儿童题材影片《表》,得益于张乐平的原著漫画,表达更本土化和有地方特色。漫画改编片,自带一种重回吸引力电影的原初魔力,如此纯真,如此动人,带领观者再次回到童年的大千世界。昆仑出品与左翼的显露,最大的讽刺是儿童节那一天蒋介石放送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广播演讲。这不是一个儿童乐园,在中正小学的校园里,这是一个儿童的炼狱。客串阵容强大,能认出来的有刘琼、黄宗英&赵丹夫妇、汪漪、上官云珠。最后的一个“流浪儿攻占大公馆”的桥段,仿若一个政治的预言。
发现原来小时候完全没有看懂这个电影。像虫子一样的“瘪三”们,生存所迫,其实仍是孩子,却硬被逼成了“社会人”,这次看大银幕完全笑不出来,只有心酸和同情。而且还发现三毛是一个反抗者,有正义感同情心,面对恶,即便饿着肚子但绝不触底。爱奇艺的4K修复效果非常好,好画质展现了小演员是灵的,而且还可以一窥民国时期老上海风貌,故事也荒诞,可谓超值。
开场的时候看到很多爷爷奶奶带着自家小孩来看,散场的时候听到一个小孩子对爷爷奶奶说,为什么今天要来看三毛流浪记,爷爷奶奶问,你不喜欢吗,小孩子说,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在今天再讲一遍,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它应该还有今天的意义,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我很肤浅,只感受到了一些奇怪的隐喻。
创作者对于三毛这样受时代背景压迫的流浪儿童的身世和处境无疑是充满同情和悲悯之心来进行创作的,着重体现了三毛的义气与勇气,与上流阶层的冷血无情进行了强烈对比,突出了上流社会人物内心真实的丑恶与虚伪,冷漠与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创作者对于所谓上流社会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不偷不抢没钱没家也没有工作的儿童,他是如何从冬熬到春,又从春熬到冬的呢?可见这个故事是不合理的。但合理的街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街头有无数的三毛,但没有一个能像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存活下来。七十年前的上海不能,今时今日的上海一样不可能。
上海不愧是洋场,最潮的国骂“他妈的”,最土的方言“小瘪三”“小赤佬”一眼就能捕捉到。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爸在VCD机给我们放过,那会也不懂,就觉得很搞笑,笑三毛倒霉又傻,等到了二十岁再看一遍,才懂得有多好笑就有多悲凉,用极致的喜感传递悲剧,太绝了。
看完之后,更多的是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庆幸,珍惜如今的生活。但,奇怪的是,生活在人类社会,总要去和同时代的人去比较,通过对比来揭露社会现实,通过对比进行讽刺,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三毛的确很有骨气,自己肯定会在那个社会被打磨到屈服。
喜剧的内核是一出悲剧,三毛的经历,就是当时旧社会的缩影。有钱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穷人生命。很喜欢黑白片时代对人物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高要求,哪怕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达,也能让观众瞬间抓住故事重点。笑中带泪
以现在的角度讲,电影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分派太过明显,三毛反抗大户人家的情节其实过于刻意,全片的讽刺确实也过于浅显,就像故意说教给人看当时社会多么多么黑暗一样……比较爱三毛流浪记的电视剧版,童年记忆
虽然动作设计很假,但是笑点还是有的。没怎么看过黑白电影,算是老古董片子了,跟奶奶看完的,自从爷爷走了,奶奶沉迷上看电视,这也是一种注意力转移吧,希望奶奶长命百岁。ヾ(❀╹◡╹)ノ~
讽刺其实还是比较表面,喜剧中的悲剧内核也同样比较浅。人物的塑造也比较平面,三毛的拧,不合时宜的善良。将贫下人物塑造得正直,上层皆龌龊。所有的一切最后的解决也是那人民的救星而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