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老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他决定带上孙子,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影片以“过昭关”喻指人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霍猛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杨太义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霍猛
《过昭关》下载观后评论:
尘封已久的故乡记忆,竟然在河南的农村被唤醒。电影里的影像就是我的故乡。北方的乡下似乎总不比南方的秀气,路边总有废弃很久的建筑材料,最常见的是沙子,其次就是红砖,堆在一边,不知道它们的命运将如何。春夏秋季的白天,总会听到一只狗在某个角落里委屈的呜咽,夹杂着几句鸟鸣,似在应和,或是抚慰。犄角旮旯里堆满着一捆捆久远的柴,干裂处尖锐,拿起时要小心。如今回到老家,不再有小时候的景色,一幢幢欧式的小楼诧异地矗立在庄稼地头里,旁边堆满了玉米,显得及其违和。过去土砖垒成的房子早就扒了,过去的屋檐,黑瓦,红墙,也都没了,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米白色喷漆大理石占据着我的故乡。偶然有倔强的土房子隐藏在山里,那是老人的屋,不愿意翻新。或许,门上,屋顶上,烟囱里,有很多破损修补的痕迹,证明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过昭关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00970_PPG8ZmBNRsa3XNQ_1648684269/0)
很朴实无华的一部公路片,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场景又或是表演与台词,都十分朴素。本片全程几乎没有机位运动,都是由固定机位的运动来拍摄,颇具风格;台词其实有尴尬之处,不过地方方言的加持与老人表演的优秀让其不那么凸显;全片以爷孙去看战友为因,然而看到战友后的描写却十分简略,几句话带过,然而又增添一个人死去后再回归战友之死,有点不解为什么这样设置,感觉有点蛇尾,不过结尾彩蛋里老人划掉相框里的人后唱歌还是挺动人的;过昭关作为题目还是多次点题了的,且用京剧场景来展现讲故事还是挺有新意;一些配角的出现我get不到意义,例如电音老人,潜入潜出,描写篇幅也少,且以台词直接带动故事,没有存在必要。总之还是不错的一部片子,跟落叶归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探究生命,落叶归根显的还是高明一些。8分
![过昭关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9570_W5SXm9zrT5qND3H_1648684271/0)
喜欢这种淳朴的电影!善良、真实、直视生死!对于这里的老人,我真是单看着眼泪都能流出来。过昭关这个典故结合得特别好,故事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佳片,可后面却往公路片的方向走了,引出了哑叔、钓鱼人、司机、养蜂人几个故事,某些故事情节我觉得有点过于刻意,但孙儿的童言无忌把所有的刻意都打破了,把观众想“吐槽”的都说了,只剩下淳朴的真和善。影片最后,爷爷和老朋友相见时,我觉得场面有点不“够”,这就走了?直到爷爷最后接到了去世的电话,我才能理解那种感觉,老友相见,没什么要说的的话,不需要泪流满面的场景,只要相见,那就够了。很喜欢爷爷的一个做事态度“遇到事情要熟悉它了解它,就不害怕了”。大雪纷飞,生命离世,人生有起有落,故事有开场有结局,但这个道理,我会一直记住。
![过昭关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530698_J2oTgcvzRfSSKck_1648684272/0)
这部电影很清新,掺杂着夏天、公路、假期这几项,像极了中国版的“菊次郎的夏天”。亮点:①定机位拍摄,画面构图整体成熟且稳定,在美学方面做的很棒;②细节对应到位,不多余,很干练。不足:①剧本太过于理想化了,人物塑造的太过于正面,反倒不真实;②前期跟焦不到位,时好时坏,可能和镜头有很大关系;③后期小部分剪辑太跳,收音有部分偏差,还有几幕镜头的滤镜和前一帧镜头滤镜有着明显的冷暖色差。我想这些导演应该自己感受到了。碰巧读了幕味儿的一篇文章,描述的极其恰当:“在观看很多青年导演的作品时,我心里最强烈的那个声音不是“它不够打动我”,而是“那不是我的经验”。”这部电影也是,很私人化。不是我的经验,却让我在电影里得到了三倍长的生命。希望青年导演继续加油!中国电影会有光明未来的!
![过昭关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116301_pWPAj4Y5QBSY7Dx_1648684274/0)
从剧情到人物都极其普通,普通到真实,让作为观众的我有很强的带入感。在这种真实中最不凡的是爷爷的处世哲学,和土地一样至纯至朴,也为他们这一路带来不少故事。片尾演职员表上没有多少角色名字,只是写着哑巴叔、卡车司机、护士等等,配着爷爷唱过昭关的悠长声音逐渐消失在屏幕上方,就像他们的旅途,就像他们的人生,和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了无数交集,最后会被记住的名字却不多。我在这里突然哭了出来。爷爷看着儿子开车带着孙子离去,时间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属于爷孙俩的夏天,旅途中的人都只是过客,甚至年迈的爷爷也只是孙子人生的过客,最后会和那些没有名字的人们一样,逐渐远离他的生活。人真的是很孤独的动物,没有谁会一直陪着自己。希望这趟旅途中的过客和作为过客的我,也像爷爷一样温柔。
![过昭关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946623_sifdrKdTR3CFonu_1648684275/0)
不足之处还是有的,但耐不住电影里熟悉的农村生活,田野景象一下把我拉回到了姥姥家,其中一些场景和姥姥家完全一模一样。本以为这部爷孙俩公路片应该放在俩人关系处理,但整个故事线的核心还是爷爷,通过路上与人打交道一点点铺开爷爷的故事,以及对人生和死亡的态度。起初觉得饰演爷爷的演员,表演痕迹太重,刻意躲避镜头,但慢慢发现可能这就是他生活中真实一面,不紧不慢。印象最深的几处:爷爷坐上儿子的车,说了句“想起来,小时候不该净打你”。孙子掉了牙齿,爷爷小心爷爷放在房顶上,而自己的牙掉了,随手一扔。情感最强烈的地方,便是孙子离开爷爷家前依依不舍的样子,探出头和爷爷说再见。这就是我小时候啊,年度最佳再入一部!
刚看了个片头就想起另一部片子:《外婆的家》,都是讲城里孩子暑假去乡下的祖孙情的电影,但《过昭关》的格局稍大一点,讲到了祖孙两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以及爷爷那辈人所经受的种种苦难。整部片子对于中国农村的描绘十分真实,很容易勾起我对于暑假去外婆家玩耍的种种回忆,在院子里拿大澡盆洗澡、听外公外婆讲故事、和小伙伴去小河边捞鱼、去地里摘菜、在院子里晒谷赶鸡、坐在床上打蚊子……全都是童年。唯一的不足是我觉得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在情感这方面还不够细腻深入,中间钓鱼那里和年轻人讲故事的那一段也略感生硬,有一点出戏,其他都很好了
中国特色的公路片,一个旧时代的老人用他的经历和体会去面对理解现在的生活。他对生命和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态度,骑着三轮车、载着行李、带着孙子穿越山水只为了见生病的老友一面。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总是带着善意从美好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面对离别和人生的困窘,他表现地从容淡定,一笑而过。这样的爷爷在小孙子的心里播种下了善良和力量的种子。电影的片尾,小孙子跟着爸爸回城了,老头独自一人坐在房檐下,望着天空飘零的雪花又唱起了那首戏曲《过昭关》。
一部讲述人生的故事,全片离不开生死二字,而《过昭关》这一戏曲元素的运用除了凸显了“关关难过关关过”的人生哲理外显然还有导演自己的私货在里面(关键导演居然还演了伍子胥哈哈哈),里面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泡泡糖,风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人,一个和蔼,平静,却又尊重生命的丰碑一样的人物。一路上种种经历有惊无险,突出了一种诗意的色彩。虽然对于为什么突然上路确实有点不解,以及导演想表达的太多没有统一好,但为了老人我愿意再多加一颗星。
青涩又工整的公路片,晦涩的隐喻值得细嚼慢品:爷孙俩相依,轻松中看淡生死,豁达中参破丑恶。昭关前后百万里,扎根着华夏最核心的仁义道德;中原上下五千年,渗透了乡土最质朴的人心向背。正所谓将死之行,鬼门当道,其难也易;由此见人生之旅,昭关层峦,其易也难。所以千里单骑,看是风雨兼程会故人;其实往事萦绕,唯独善爱无疆予后生。“走,看电影去”广东优秀电影5元观影活动深圳分会场 @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4号厅
人生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难道不是吗?过了昭关,还有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最后还得过一趟鬼门关。《人生第一次》又何尝不是这样?出生就是人生的第一道关卡,然后紧接着就是成长、各种考试、就业、结婚、买房、养老等等,一道关卡紧接着下一道关卡。《过昭关》片中基本上都是非职业演员,但是影片中的故事好像这就是他们平常的生活。导演把镜头对准农村以及农村的老人,怀念爷爷,我也开始想念他们了。
又是一个由平凡人“演”的平凡故事。全篇有不加雕琢的演技布景剪辑和从生活中提炼但是升华了的台词和情节。过昭关,当这个隐喻被爷爷很直白地表达出来时,认命后的无奈淡然裹挟着丝丝希冀就一并随之而来。爷爷被刻画成很饱满的正面形象,朴实慈祥善良通透无所不能重情重义,一切这些特质都很直接地通过动作语言流露出来。儿孙间的互动也很真实典型,很容易就引起共鸣,想起儿时和自己爷爷的故事。
不完美但平实、真挚、朴素、淡然。这是一个走过的人将智慧和经验轻轻淡淡抛撒给行过的人的简洁不简单的故事。叙事流畅风景优美,虽没有温婉轻快的配乐,却有浓郁精炼人生一叹的戏词。福长爷爷灵巧的双手、不多的言语、善良的处事、豁达的心态是对自己戏朋友对人生对生死之无奈无助的释怀与宽恕。关关难过关关亦过,孙子掉牙是生机勃发,爷爷掉牙是行将就木,路直路弯,生命行过,无所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