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声》由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的 布拉迪·科贝特( 《战前童年 》)自编自导。影片讲述一个名为Celeste的歌手,如何在一场动荡的国家悲剧后成长为超级流行巨星;时间跨度从1999年至今,故事以她的视角展开。
《光之声》是一部音乐/剧情片,卡司阵容还包括 裘德·洛、斯塔西·马汀、 拉菲·卡西迪等。曾获格莱美提名的澳洲流行天后Sia将为本片创作原创歌曲。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布拉迪·科贝特
第6届美国化妆及发型设计工会奖电影类最佳现代戏发型设计(提名)
《光之声》下载观后评论: 捕捉到了流行音乐和恐怖袭击在后冷战时代的共同特点。在世界图像的时代,袭击/战争和造星工业共享“拟像”,通过卫星地图等将复杂的袭击凝缩为手指轻点的技术袭击“远方”的他者和通过舞台视效、媒介渲染捕捉流行音乐偶像的形象,这两者本质上并无区别。Celeste作为袭击受害者和流行偶像,便是这个时代的标靶。从prelude开始至act 2,电影先将两个身份接合(前两部分视听非常精彩,很喜欢),然后让后台的偶像开始自我告解,呈现支撑世界莫大幻象背后的堕落和创伤。最终回到了盛大的视觉营造,试图让观众在知晓过程后,自己决定拒绝还是接受幻象的邀约。电影的点子非常好,但不足有二:波特曼的告解部分太聒噪,因为前面过于冷酷,可以用黑天鹅的气质拍;还是得承认我并不喜欢演唱会部分(或许是导演目的)。
7.5/10 真·虎头蛇尾,开头校园枪击部分超级5星冲动,结尾的演唱会简直灾难现场。千禧年后,流行音乐和恐怖袭击受人们极度关注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对大众进行思想观念的暴力灌输。而流行音乐正是价值观坍塌后群体PTSD的解药。Celeste过去传播治愈,当下售卖希望。前后两段严重脱节,反讽过于夸张直白,画外音虽有新意,但很欠火候,整体结构濒临瓦解。能看出导演在主题结构等方面很有想法,超前于同行,但由于阅历能力经验的欠缺导致成片并不理想。期望新作能更加完善的巧思。PS:有生之年没想到Sia大神的歌还能这么难听。Sia制作ost兼制片人的身份,让我无比期待,然而结尾的"phenomenal"超长歌曲串烧简直了。不明白请Sia写歌的目的,想通过这样反讽pop music吗?
我觉得还蛮特别,但整体来说还是太糟糕了。一直到波波登台表演之前,我都充分肯定电影的内容,形式,还有表达方式。但是从波波登台开始,一首接一首歌跟演唱会似的,我就知道,这电影毁了。从登台开始,电影的意图就变得模棱两可,并没有很好的承接好之前电影所做的铺垫,而且,电影和音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轮音乐在电影中占据多大比重,音乐都不应该完全替代电影,来表达太多!影像 60分有些创意,但是被淹没在导演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却最终模糊的意图中剧本 60分表演 60分导演 65分创新的代价,就是要么让电影领先时代,要么就成为一场不痛不痒的实验品,显然,这部电影是后者,一场失败的尝试。创新 60分内容系数0.6分得分 37分
波波的演技还是很扎实的,把成熟老练的pop star演的完成度很高。剧情的点子也不错,人们很喜欢看巨星诞生、毁灭、又重生的过程,所以Celeste经历枪击走红,低谷再重回巅峰的剧情设置是很有拍成传奇的潜质的。可是前后半段时间跨度长达16年,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通过派白寥寥带过,无法让观众感受到Celeste经历了怎么样的低谷,也就无法对结尾的归来演唱会对Celeste的重要性有很好的理解。总体而言文本干瘪瘪。而且,第三幕的演唱会是用2年准备的?太可笑了。Sia给片子写的歌也难听至极。
布拉迪·科贝特一战成名邀来星光熠熠的阵容,结果缺点仍然和上一部如出一辙,拍着拍着就忘了要的是什么...依托校园恐袭诞生的流行巨星,多好的题材,能说的也有太多,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完成的极其怪异可惜,从开头枪击案部分开始基本就在让人翻白眼,更别说那偷懒碍事的旁白,两个演员各自演半场的做法没啥问题,但试图用后半部分波特曼来势汹汹的表演挽回前半部分少女时期的走马观花,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点...虽说人物故事都是捏造,但其实还是用了传记片的很多元素,而且,本可以做得比大多数传记片都出色,可惜了。
“A twenty-first century portrait” 内容其实挺足以支撑这个定位的 先后经历了校园枪击(还是想说创伤后心理修复真的非常重要 虽然这可能和Celeste的脊椎伤一样是遗留一辈子的病根)、成名后的堕落以及大众和媒体的侵略式关注、被乐队fuck boy抛弃、(她认为的)被最亲的姐姐背叛 这些创伤让Celeste变成了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控制狂 而二十一世纪的恐怖主义 病毒式的流行文化在Celeste舞台上共同上演着 这是否意味着另一个世纪的上帝死了?
給一星的原因,是個人感覺有點故弄玄虛。開頭,真的很好。到了中間,垮。再到後面,塌。讓人看得很出戲。尤其女兒跟母親站在一起,我已經時空錯亂。比如說要讓觀眾代入這個已經是成年的celeste,就不應該在那麼短的時間之內,直接把少年的celeste當成女兒帶進去。歌唱的部分,可能看過lady gaga的演唱,所以當導演讓natalie portman又跳又唱,我看得有點吃力。整體而言,故事的結構及編排凌亂。個人覺得,若以槍械為主線繼續敘述再深入淺出,可能效果會更驚人。
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独立的天不怕地不怕的邪气,近几年娜塔莉波特曼选片口味是越来越怪了,看到裘德洛出现在这里有点出乎意料(“偷心”都是15年前的事了啊时间过得真快);本来胶片拍摄的颗粒质感和章节式千禧年编年史让我狠狠期待了一把,结果居然什么都没发生的结局了,而且一人分饰两角对两位年轻演员和对后期叙事都产生了混淆作用(别骗自己说我一下子分清了谁是谁特么名字都一样除了女儿),尤其波特曼的表演实在太割裂性了,让人完全无法想象她和拉菲卡西迪演的是同一个角色。
感觉这部电影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探讨导致情节略空洞 从伪纪录片的角度来看 存在多数的对话让人物关系之间以及关系深层的影响都流于表面 让我经常发呆.... 整个影片让celeset与时代趋势彼此交织和影响,这样能讲完一个故事,然而意义在于..?导演有野心,可惜力不从心。Btw, 在电影里我同情塞莱斯特但不支持她 恃宠而骄将情绪化发泄在他人身上并且她姐姐可是她低谷期音乐的启蒙但是到后来却轻易反目成仇 况且还是个凭酒精逃避现实 赚着钱却讽刺大众的人
2.5 第一部A Dictator Is Born,第二部A Pop Star Is Born,Brady Corbet的前两部作品的创作思路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大时间跨度,对人物心理嬗变历程的关注,高冲击力的视听风格…(当然还都有汀),但他在叙事能力上的短板也是相当明显,在这一部中更是尤其突出(实在是太依赖旁白了),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进步并不是很看好他未来的发展。另外里面的歌真是没一首能听的…
???波女士您有事吗?笑到打鸣了。& 建议打上flash trigger warning惹,差点闪瞎。有好些地方感觉是let’s抄抄你提吧…大概还是年轻气盛吧,没有分寸...剧本也比较崩,台词好做作,折射社会环境也做得很表面生硬,演员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感觉上就是一部用力过猛荒唐滑稽的学生作品。比前作差太多... 【一个搞笑:演小时候的演员比波波高还比波波宽大,这casting怎么做的啊...
本以为真的是《战前童年》翻拍,前半部分真的太对口,导演把他一切才华都展现出来,那个开头看的我毛骨悚然,直呼傻逼了。然鹅,后半部分变成文本占据画面,除了最后演唱会前和演唱会提气,剩余那份控诉真的用的一点都不合时宜,我觉得这种东西这样呈现就特别傻帽。很好奇这片后半部分是出现怎样的灾难变成现在这样效果。波特曼那套演法真的戾气太重,且让我觉得很不适,第二段文本跟第一段断裂太大,更加拉低这片好感。
80/100。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是你看不见的痛苦和煎熬。令人寂然的开头干净利索,但到了后面却趋于混乱。虽然知道导演想通过这种混乱传达一些什么,然而效果并不好。娜塔莉·波特曼把这个神经兮兮的女歌手演的很好,尽管十分外放,但能看出那颗灵魂的孤独。枪支、毒品、脏话,电影似乎牵扯到了许多敏感的东西。近二十年时间的流逝并不能洗刷掉社会的污点,有些东西就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透露着惊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