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上海月亮 栗山民也
《上海月亮》根据井上厦的同名原作改编而成的舞台剧,由栗山民也执导,野村万斋、广末凉子主演,鷲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和辻万长共同出演于2018年3月推出。
《上海月亮》根据井上厦的同名原作改编而成的舞台剧,由栗山民也执导,野村万斋、广末凉子主演,鷲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和辻万长共同出演于2018年3月推出。
讲述憎恨日本又爱着日本人的中国作家鲁迅与敬仰他的日本人之间的故事
《上海月亮》下载观后评论:
应该这部算文献剧了,缘于现代日本人对于过去的生疏,台词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把鲁迅重新绍介给观众,并且还原历史现场。有意思的是,虽然鲁迅是主角,但是他的存在感却很低,缺乏行动力,是在被其它五个人牵着走,这也是与以往偏重主角行动的戏剧所不同的。处处可见日本鲁迅观的传统,重视他的“病“,认为精神上的负罪感和赎罪心是其诸多想法的根源。剧情讲的是日式的和解故事,细节很到位,冲突点编排得十分有冲击力,须藤和奥田的戏份尤其是。那些引用迅哥原话的台词,那些国人很熟悉的台词,被一句句念出来的时候还真的蛮有亲切感,这也是舞台剧好看的地方,诸种现实都被交错编织进来,像个万花筒,而且似乎魔都这一意象对于日本人来说表征着一个日,中,西方等元素汇通的枢纽与中介点,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多少也类似于世界之都的感觉。
日本人笔下的鲁迅先生……大概只能算是同人故事吧……毕竟日本的流行文化之一就是无事不可同人,对吧??还是挺推荐看的,但前提是忍受剧情中将鲁迅先生对朱安情感被扭曲得不像话,以及最好能理解一下日本人动不动就跪一舞台的民族习惯。剧情就是好日本人,帮助好中国人的故事。算是一部三观还比较正的日本剧,借剧中人的口,中国也批评了,日本也批评了,有错说错,该赞扬的两边也都没落下,没啥明显的偏颇。看的时候让我莫名有种熟悉感,仔细想了一下,和我个人看《蒋公的面子》时的感觉有些相似。对于当时时局的抨击,人性的探讨方面,以及文人其实也是个普通人的表达,《上海月亮》感觉比较柔和,而《蒋公的面子》则略尖锐一点。总之两部都挺好看的,至少都是我的茶。
四星半吧。作为一个对那段历史以及对那段历史里的人不太了解的普通观影粉丝,整部作品说没有一点美化日本人的因素在是不客观的。但是作为一部由日本人编剧、演出、观看的话剧,里面对过去日本人的批判和反战的思想是很了不起的。如果这是在几十年前,在日本还没有投降或投降不久演出这部作品估计肯定会被人砸场吧。也注意到坐在最前排的貌似都是上了年纪的观众,甚至在演员谢幕的时候能看到一位老爷爷站着轻轻的鼓掌,如果他不是跟这部作品有关的人估计就是身处过那段历史的人吧?六位演员撑起了整部作品很厉害,不会给人就这几个人看腻了的感觉,部分笑点也很好笑。虽然知道鲁迅最后还是在国内去世但在看的过程中还是希望他能去镰仓啊!
也许是因为李静的《大先生》表现的鲁迅太鲜活,我总以为鲁迅是一个有着带血的、酷烈的爱的人,他不通过奉献自己的血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忠诚。而这血是爱,也是牢笼,也是他和胡适、周作人等无法调和的矛盾。鲁迅的英雄主义在于他的诚实、不掩盖,对各种冠以主义的伪正义的拒斥而追求一个不可能的位置。因此他总是挫败,并且对那些因为追随他而死的年轻人满怀愧疚。不过野村万斋来演鲁迅实在是太软弱了,没有把那种力量与寡言并存的厚重表现出来。借用一个评论的话,这作品还是日本左翼文人追求一个虚假的和解,一种安全批评的位置。这个角度讲,这种温情脉脉的风格恰恰最不鲁迅了。
不好说鲁迅在主创眼里像狐狸,还是万斋叔太狐狸像以至于演鲁迅也这样;整部戏与其说讲日本人眼里的鲁迅,不如说是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井上厦对中国的爱恨;沉疴难愈的既是鲁迅也是中国,日本人热爱的中华文化和鲁迅所痛陈的中国交相辉映,就像既伟大又微小的鲁迅,既是受大家崇敬的警世名家,又是牙痛也不肯就医,家庭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的普通男人。在自由与绊住手脚的沉重责任间的,既是鲁迅也是在过去与未来间无法前进的中国。
比起舞台剧里日本化的鲁迅,我更喜欢那个和他斗法的须藤!日本人好喜欢鲁迅(我也是啦),生活趣事与杂文选段,以及关键人物与事件的重现都有一种亲切感,但是也存在一些错误,不过说迅哥不过是吵架骂人,这是一种才能浪费,劝他看重身体也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了。不过舞台剧的表情有点过度,尤其是鲁迅的角色安排,故意的眯眯眼和笑容让我接受无能,有时真的进不了戏,果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还是有偏差的。ps背景音乐很好听
好片,霓虹金一是真爱二无渎神包袱三考据详实所以才拍得出如此真实(愧疚)动人(矛盾)的鲁迅先生。愧疚在辜负老师在没能追随先行者在打入冷宫的朱安在影响青年赴死;矛盾则在精神强大与肉身病弱的两难以及身为爱写作与霓虹金交好的个人与痛恨日本国入侵的中国人身份之间的冲突。片中比先生骂日本骂得更凶的反倒是这些霓虹金,有趣的是这些人被同胞痛骂为“中国人的走狗和间谍”,到是和生前骂先生的人用词挺一致。
“ 如果问我喜欢什么,那当然是一到九月上海满街都是的上海蟹,特别是满肚子黄的雌蟹。虽喜欢但一吃准肚子疼,特绝。不,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月亮。有月亮的晚上,把书房的灯熄灭,沐浴着从窗户照进来的蓝色的月光,我可以就这样静静地一直坐下去。另外有月亮的上海街道的宁静也很绝妙,就像清澈的河底一样的街道,一切脏的,丑的东西全部消失了。好像只剩下好的,美的东西一样。 ”
是非常温柔的作品。是很日式的风格,万斋的表演比较戏剧化所以初看之下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是其实是蛮可爱的一个鲁迅。这个剧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其普通人的那一面,但是对他的解读很公允,另外就是表达了很多那段历史中对普通民众的帮助和同情,雷小宝的故事,奥田医生母亲的故事,污水船上一家的故事,从昆山走80里买书的学生。看到最后还蛮好哭的,BGM很好听。
借“误认症”展现鲁迅内心的“死结”,顺便带出他对师、友、妻和前辈的愧疚,借“失语症”谈鲁迅的创作,通过出国与否展现时代与担当,都是兼具剧力深度和幽默况味的好构思。最后以“鲁迅先生临终时,身边都是日本人”作结,跳出革命史观和民族叙事,别开生面。万斋的表演一举一动都是戏,把个书呆子演出了万种风情。让人有点遗憾的是广末凉子终于长成了个贾玲。
这群日本人对鲁迅的了解比很多中国人还深刻。但事实是:90年代后,鲁迅无论是在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特别是曾经特别重视鲁迅的日本左翼人士)心目中的地位都开始下降。然而这之前的日本人大都通过日本教科书知道了鲁迅,不能说是像夏目漱石这样在中国文化界公认的国民作家,但也算分量比较重的啦。
很细腻的一部剧,想不到日本能演出这么亲中的内容,果然是日本人各种各样的都有,而且剧终的久久掌声,感觉到人和人之间在正义良知上达成了共识。四川北路,鲁迅纪念馆,还有那个石膏面像,感觉一切都栩栩如生了起来。四星的原因是,觉得野村和凉子的演法和我的期望有点出入……
精巧的构思和呈现人物的角度,再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这三个小时真的十分震撼。不仅展现了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也从新颖的角度对先生进行了独特深入的剖析,更以先生为中心描绘了先生周围的人们的人情人性(好喜欢奥田医生)只是中国大概永远不会承认这样的“鲁迅”形象。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