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多南加盟裴淳华、塔伦·艾格顿主演传记新片《私人战争》,马修·海涅曼(《贩毒之地》《幽灵城》)执导,阿拉什·阿梅尔(《摩纳哥王妃》)操刀剧本,将基于《名利场》撰写的科尔文生平事迹文章进行创作,查理兹·塞隆担任制片人。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艾格顿饰演一名有军事背景的记者,跟随科尔文前往战区报道。11月开拍。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裴淳华 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新人导演奖(提名)马修·海涅曼 第23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裴淳华
《私人战争》下载观后评论: 看了预告片就决定一定要入场 然后上画那天就去了,值回票价 感动角色和原型都说到,怕,当然会怕了,不过总是事后才怕,这就是英雄和普通如我的人的分别吧 小时候被教育的英雄似乎都是出生就是伴随着种种超自然现象一般,然后在环顾四周没有发现异像之后就挺简单放弃了那个念头,可能也未必是人家的原因哈,就当我矫情给自己找台阶了 片子其实很简单,没有太多可说的,但就是如此,隔着大银幕还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勇气,那勇气的背后就是价值观和信念 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或者有机会擅长去做的都是不会挣钱的事情,这个发现在当下是不是很惨呀,哈哈,这也是看过很多关于记者的片子和书之后越来越让自己清楚的一个有趣的事情,反正是有趣的,值得了 另,摄影记者那位五十度系列的霸道总裁还可以有这样的角色选择,好玩的
相当写实的一部战地记者传记电影,有丰富详细的战场环境场面。开篇就是一段叙利亚战争后,霍姆斯城区一片废墟的惨状,原先光鲜亮丽的城市,仅剩下单一色调的混凝土建筑框架。然后时间回到 2001 年,一路跟随女主进入世界各地战区。在斯里兰卡遇到了突袭,瞎了一只眼。然后又转战伊拉克,和当地人一起挖出曾经被掩埋的亲人尸体。这些情节出现在一起,表达出的含义已经足够深刻。随后又是进入阿拉伯之春的利比亚,冒着枪林弹雨,跟随叛军士兵调查卡扎菲政府对妇女儿童的暴行,同时还对卡扎菲本人进行了采访。真人真事故事改编的细节足够详实,记者虽然不是士兵,但在目睹了残酷的战争之后,也需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占地记者,哪怕是最后和女主一样,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了解原型的真实经历和性格,女主在剧中的雷厉风行,尤其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基于成就的不被琐事困扰,在炮火下勇往直前甚至逆行的形象,更不用说私生活,已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业的战地记者这份工作,既有与领导人谈笑风生,也有枪林弹雨,主角的立场是基于普通人的苦难,揭露战争罪,在这个意义上,摄影师无疑更有说服力,而文字报道可以说是艺术化和十分感性的。讽刺的是,虽然女主一再强调自己是为了人民,控诉政治的谎言,但她的报道无疑并不能帮助人民,而是成为战争加剧的火药。虽然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但客观是这样的,所以女主是令人尊敬的,又是可怜的。能不能独立看一部作品?这是不可能的最后,该不该报道苦难?最近的是新冠肺炎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到一个贼牛逼的女人,瞬间粉了。但通篇看下来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是有问题的,克尔文应该是一个勇敢无畏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女性战地记者形象,但电影中对于勇敢和无畏的刻画用鲁莽没头脑更合适,起码影像直接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感受。另外克尔文不断辗转各个战场报道,配合惨绝人寰的场面,并没有特别深入刻画这个人物,相反被自己心魔折磨排到了首要地位,喧宾夺主。在艺术和商业拿捏不准,更偏向商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看起来很“美”,尤其是不同的战地影像是很漂亮的。理查德森这部片子里自然光用的非常唯美,某些时刻淡化了观影紧张感,反而不是很喜欢。全片唯一没有槽点的是裴淳华的表演了,牛
好像是第一次看战地记者传记片,找回了当年看《卢旺达饭店》的感受。巨大的悲悯与无力,交织出勇往直前的壮举。没有太多溢美之辞,只是在报道,只是在注视,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职业责任。生命的光芒熄灭了,但新闻的精神依然在延续。太喜欢片名《私人战争》,这也是科尔文一直在做的事:把战争从冰冷的官方表述中抽出,讲述每一个深受其害的平民的血肉模糊的故事。剪辑帮助表演贴近观众心灵,让观众思考她为何选择这种人生。当然有痛苦和纠结,但我们无法回避。这世上每一天都在制造如影随形的可怕记忆。我们能做什么?“真的在乎,真的关心。”
首先大力夸赞裴阿姨,人间宝藏裴淳华,她在片子里瘦削挺拔优雅迷人坚强又神经质,裸露戏也有好几场,虽然我是觉得穿衣服的您更美丽。影片本身对我而言已经是有些沉重了,从乱葬坑挖出尸体开始,基本是全场一片抽泣了,坐我左手边爷爷似乎哭得有点惨TT而真实的战争比这更残酷一百倍,道理我都懂。影片镜头切换上很下功夫了,但是总体上感觉缺点什么吧,尽管从PTSD到理想希望正义能讲的都讲了,但是人物本身立得不够丰满,很多次疑惑“恩?她怎么突然这样?”,就当传记片来看吧????
呈现方式非常特别,并非一般传记电影中常见的顺叙法,而是环形的结构,一开头便先点明了玛丽科尔文的死亡,再以倒数计时的方式,纪录着她从2001年遭到榴弹炮袭击导致左眼左耳功能受损的事件,过程中饱受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PTSD)的摧残,除了平日在战地中的报导撰文外,其他闲暇时间则是不断靠着酒精和一次又一次的一夜情来度过,一直到2012年2月22日她因为逃避不及,被叙利亚军队以火箭击中而当场死亡。
2.5星,还算流畅可看,但 1 本质上自己吃饱了撑的和被困在人间炼狱难度不同(and this is a movie about the person covered the war and not the actual carnage, think about that)2 如果Theodore White和Edgar Snow都对战争理解有局限性且影响有限,其他人应该避免站得太高避免被冻到
玛丽科尔文是我曾关注过的战地记者,当时就觉得这个着精致内衣的女海盗肯定能拍成好故事。电影前半段我还会把关注点放在玛丽身上,而后面则完全转到了战争及其中的每个个体的命运,这也从另一面丰富了我对玛丽的认知,可能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她变成了那种破碎的样子。期待下一场纪录片《火线之下》又能带给我什么样的体验。p.s.散场后和来参展的主创团队一起在路边抽了一根烟,“活着真好”。
傳記電影,劇情敘事稍弱,比較像是紀錄式傳記電影,但是女主角演技很棒,讓觀眾不自覺得被她引領至電影裡,如同身處戰地,一起感受那恐懼、死亡、創傷。議題不錯,喚起大家多關注世界角落時事,這些戰爭仍持續發生,死亡依舊持續上演。這些事件不容忽視!此電影也表達了對戰地記者的尊敬與紀念。場景、人物實地拍攝逼真。戰地記者的人道精神值得敬佩。
去年上影节因为一票难求而错过了在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机会现在看过之后,给人心灵的震撼仍难以挥之即去这是近些年看的战争题材电影里面少有的展现战时场景相当丰富与真实的一部纪实风格很强,有时甚至是像在看一部纪录片将人物的心理创伤与残酷的战场结合在一起,一个人道主义记者的坚毅意志在战场之上就好像划落的星光突然好想当一名战地记者
没有想到几年前喜欢的一篇报道,又能以电影的形式再出现。依然为Marie Colvin热血沸腾~制片人之一是Charlize Theron,按说之前是打算自己演的吧?现在的男女主角选的比较“别致”,一个来自《消失的爱人》、一个是《50度灰》。看到Marie本人的影像,还是觉得比裴淳华更有魅力一点,但是也没办法吧
4.5/5 多麼偉大的作品啊,戰爭的殘酷表露無遺,越看到後面越想哭!記者勇於追求真相的堅持與專業令人為之動容,羅莎蒙派克的演出可說是近年最佳,雖然是傳記片,但這部片並沒有過度泫染瑪莉科爾文的偉大,而是以她的視角,一窺戰爭底下受苦的平民,繼而帶出反戰思維,震撼人心的佳作,如果去年就看這部絕對入我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