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瑞 / 金秀京 / 崔承浩 / 玉子妍
导演:李沧东
语言:韩语
地区: 韩国
编剧: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类型:剧情 / 悬疑
上映时间:2018-05-16(戛纳电影节) / 2018-05-17(韩国)
别名:燃烧烈爱(台) / Burning / Beoning
用户标签:韩国,悬疑,村上春树,李沧东,韩国电影,刘亚仁,戛纳电影节,2018
片长:148分钟
imdb编号:tt7282468
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在一次送货的过程中,年轻的邮差钟秀(刘亚仁 饰)偶然间与童年好友惠美(全钟淑 饰)相遇。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请求钟秀照顾她的猫咪。旅行回来后,惠美向他介绍了本(史蒂文·元 饰),一个她在旅途上认识的神秘男人。一天,本向钟秀展示了一种奇怪却又让他无法抗拒的爱好……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李沧东 第71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李沧东
《燃烧》下载观后评论:
三刷。影片台词的对话性之弱,使得男女主呈现出一种独语者姿态——孤芳自赏(“饥饿之歌”)、自说自话、痴人说梦(阶层之差);也正是交流的失败给予钟秀局外人的地位——异于惠美的精神饥饿,也并非Ben的饱腹之欲,而是游离于空虚与餍足间的混沌与迷惘,滋生出了终极的愤怒(烧衣:引火自焚的隐喻?)此外,断片式的言语使得本片的意义组合富于随机性与无限性的特点,仅服从语言的自然律:欲望的呻吟,动物的嚎叫,惠美的哑语与“饥饿之舞”(肢体语言)奏出一支人欲与天然的共鸣,疲弱而又亢奋;而片中大量无言的段落(跑步)可作语词的间隙,是缓冲中的蓄力,无声胜有声;而一切声响最终导向“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镜头中迟疑的微震消弭,代之而来的是真实而坚定的燃烧——精神饥渴的欲火中烧。李沧东的诗化表达舒徐自如,富有张力,可见一斑。
处境窘迫的钟秀被大卖场的促销小姐海美认出是童年小伙伴,两人一同用餐后,海美把他带回出租屋。两人发生了关系。海美要去非洲旅行,拜托钟秀每天来喂猫。钟秀按约而来,却总也找不到猫。在漫长的等待中,钟秀开始思念海美。海美终于和他联系了,让他开车去机场接。钟秀开着破旧货车去接她,海美却和年轻帅气的本一起回来。开豪车住豪宅的本带海美玩时不介意钟秀在场,只是钟秀的寒酸让他自己局促尴尬。钟秀替吃官司的父亲看守养牛场,海美带着本突然造访他家。吸食大麻后海美昏昏睡去,本对钟秀说他有个癖好,两个月就要寻找一个大棚纵火焚烧。上一次纵火是去非洲旅游,时间大约两个月了。钟秀并不理解本的话意。海美醒来后坐上本的车离去,把钟秀抛在孤独的夜色中。自此,海美失踪了。钟秀一次次查看附近的大棚是否被人纵火,他对本的疑惑与日俱增。
节奏很慢,一度和室友失去耐心,但是惠美消失之后,我们越来越觉得缓慢的节奏,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那些奇怪的隐喻与对话与表现,都变成了从心里满满涌上来的愤怒与压抑,后劲十足。缺点就是大背景交代的不是很好,这让隐喻的效果显得不那么强烈,比如男主失业和父亲、家庭的背景仿佛都只是作为信息提供给了男主一样,写请愿书和看父亲审判,交接畜牧场还有母亲突然出现,这些信息都提供的比较松散也不强烈,男主的表现让我觉得不够,仿佛不是一家人。惠美也是,提了一下下卡债的背景,但是男主听了也仿佛没什么反应,镜头很快就切走了。然后就是每天跟踪男二和检查塑料棚和去惠美家了,重心都用在了表现那三个人之间的“烧塑料棚”,导致一度被我和室友看成悬疑故事—消失的爱人?
村上的小说很简单,李沧东延展了很多自己的东西,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比原著更丰富的电影!电影中许多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其实都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精彩的铺垫,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说希望自己消失在夕阳中,果然在后面的情节中女主真的在一段极具美感的裸舞后消失在夕阳中(夕阳舞蹈后女主就再没有出现),这在前段看似是女主的美好的比喻,竟在影片的后端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出现,不亚于真的看到灭霸弹响手指后人群堙灭的震惊!好的电影有巨大的解读空间,就如同这部电影,在村上简单的故事框架下李沧东输入了太多的自我表达,大到中美韩关系,当代韩国贫富差距,社会阶级上升通道的不完整,小到个人的命运,个人理想主义的幻灭,只要你仔细留意都会有所发现!
赞同这段话:“什么才是存在?黑格尔所说的现实和理念,是他加了滤镜的。即日常生活里,那些扭曲的,腐败的,幻想的,错误的,南辕北辙饮鸩止渴的,尽管确实发生了,尽管大众称之为现实,其实都只是一个错误和偶然的存在,根本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而对这句话的误解,从很久以前就被那些又坏又爱狡辩的政权拿去维护他们的合理性了。这个哲学思想被大量不懂其内涵的文盲泛化滥用,脱离扭曲本意。理解成了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我看电影是自虐,会去想,会敏感,共情能力让我看完了很多天还是心情不好,我想到了这个充斥着塑料大棚的虚空人间到底有没有意义,个人的价值、牺牲甚至生死好像并不重要,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谁还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
节奏还可以的我不觉得拖沓,看到最后手不由自主的颤抖,感觉就好像和男主每天清晨在村子里跑来跑去那样颤抖的喘息。看了一些短评,认同的就当是我内心理解的了,但说实在不看评论我真看不懂。打五颗星是我觉得李沧东把自然和人在一起的一切运用的太好,简单的夕阳,灼热的太阳,在天上飞的候鸟,被风吹的韩国国旗,这些有些肯定是设定好这个时间拍,但有些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些无法控制的画面出现实在太美了。关于女配在夕阳下跳舞那段,我觉得一般般,还不如刘亚仁在洗手间看到化妆盒那一刻美丽。但是演员的演技都很好,我认为的好就是给我一种自然的感觉。还会再刷个一两遍学习一下镜头的语言和美感。
看整个片,不过分追究剧情的话,完全和我看的那些韩国三级片无异。三级片也有这样漂亮的女演员、男演员。电影实在是太拖沓了,就为了搞一个个铺垫,到底有没有井,这个话题存在的意义是啥?只有两个人说有,其他人都说没有,那到底有没有?猫都没有见过宗秀,为什么一听见名字就听话?还有Ben到底烧不烧大棚?至于最大的疑点,惠美怎么死的?我觉得是被Ben吃了,他喜欢吃自己做的菜,就像神吃自己的贡品一样,他抽屉里的东西全是他的战利品,那个箱子,是给女人化死妆,你看他家里的那个人体图,就像做牛排一样把人的各个部位吃了。Ben的死法马上就让我想起他在行尸走肉里被狼牙棒挥死的一幕。
电影留白太多,有些类似《调音师》,还有个共同点就是节奏略显拖沓。虽然电影里面没有直接提到,但女主(海美)明显就是被本杀死了。男主在本家中的抽屉里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女性首饰,并了解到本每两个月都会燃烧一次“塑料棚”。海美消失后,本迎来了又一个呼唤“欧巴”的女子,而抽屉里多了海美的那块手表,真相我们不得而知。男主为了复仇,最后用了本教给他的方式,杀死本后连带他的车一起燃烧....另外本片夹带私货评价了特朗普和中国人,似乎有讽刺女权的意味,感觉坏坏的哈哈哈
刘亚仁 最后五分半的一镜到底的戏份,戛纳电影节上观众长久不息的掌声一定是献给刘亚仁的! 五分半钟的长镜头里没有一句台词,完全凭借自己的表演,把电影推向高潮,把一切现实推向一把火给烧了!这样的表演可以吊打所有中国青年男演员。最后刘亚仁杀人后,吐了!!演吐了!吐的时间节点要把握的那么准确!一镜到底马上接着有卡车要经过,还要收拾凶器与撒汽油。多十秒的错误就要导致整个镜头重来,重杀、重跌倒、重补杀、重拿汽油、重吐!真的是神演技!我还能继续爱你!!!!!
《燃烧》从一起跨越30年的陈年旧案入手,以写实风格还原三代公安民警,为追寻真相、捍卫正义而不懈努力的经历。与以往的刑侦剧不同的是,导演陈育新在人物出场安排上作了一些创新。导演陈育新希望通过剧作给观众一些启发,人如何面对欲望。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机,一点不能被压抑的欲望,都有可能让人堕落。而无论以什么原因来施加罪恶,罪恶就是罪恶,为此找的任何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引用)
Ben的样子一开始觉得好油腻,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看出了wuli大宝剑的感觉?可能是那种和阿泽一样的云淡风轻气质吧。我觉得和《寄生虫》蛮像的,但不如《寄生虫》。这种类型的剧本,有些情节的设计怎么说呢,总会让我迷惑艺术这样抽象化到底还是不是立足于生活,还是说那只是我见识太少。回想了一下自己理解的最真实最贴近生活而又不乏艺术美感的大概是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了。看了一篇影评觉得我真是跟白看一样。我收回觉得它不如寄生虫的话。
我有多喜欢《诗》《密阳》《薄荷糖》,我就有多讨厌《燃烧》。《燃烧》之于李沧东,就好像《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之于娄烨,《邪不压正》之于姜文。都市言情悬疑。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已经把李沧东的创作灵感烧干净了吗?别让他人的肤浅融入你的作品。多余的bgm。如果是转型那么这样的改变令人失望,我更希望他吃老本。前4部是流淌的诗,这部叫流俗的尸。总结我的友邻:隐喻繁多、避实就虚、强行批判、村上风格过盛导致失衡。
虽然有悬疑的外衣,但本质上村上式的空虚,近乎于缥缈的无力感,在影片里把握得非常出色。再加上影片本身加入的现实元素,让整个作品展现出非常奇妙的质感,这可能也是影片评价有些两极的一个原因。当然,影片对于悬疑部分的过于放空,导致作品到最后仍有一种“靴子仍未落地”的感觉,可能是比较明显的遗憾。(也许结合主人公的精神状况,这种处理会更加深影片的“黑色”质感,这样解释起来倒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