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史上极重要的一宗丑闻,尼克松总统因此下台。本片是一部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所亲自撰写的纪实书翻拍成的电影。四名空贼潜入水门大度遭到逮捕,这原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刑案,却引起美国总统之关切。影片主要围绕两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Carl Bernstein 和 Bob Woodward,联手调查并揭发水门案展开。他们历经艰辛挫折,最后终于揭发震惊全球的尼克森总统水门案丑闻。幕后: 本片以抽丝剥茧的半纪录片手法,将《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如何从蛛丝马迹中追查出事件的曲折经过和盘道出,虽未能将始末详尽清晰交代,但片中两名记者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精神仍然让人钦佩。影片节奏把握得当,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传神地出演这两位轰动全球政坛的记者,表演内敛但有张力,不愧为政治片杰作。《惊天大阴谋/总统班底》下载观后评论: 非常精彩,越是惊天丑闻越要采用自然真实甚至略显沉闷的记录手法,被第一次翻票时摄影机俯拍拉远并略微晃动,和翻动的频率一致,深喉确认他们有生命危险后后在屋外和主编谈话三个人脸部陷入黑暗唯有眼睛闪闪发亮打光技术一流像黑宝石一样自然生动,知道被窃听回到屋子里开音乐即是情节需要同时渲染氛围,见完深喉回去的路上诡异零散的钢琴音紧张得恰到好处,叫《总统班底》比《惊天丑闻》要强太多了。先搁置历史真相,在这个故事里呈现出的是因为总统身边的一群混蛋幕僚才直接导致了丑闻,而真正揭露这一切的人是两个记者,如果说总统是名义上美国的象征,那么实际上为此象征保驾护航的便是揣着良知的公民,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班底。很有意思的讽刺是两次同框,得票时候电视剧占画面三分之二到宣誓占三分之一,整个视听语言都非常成熟堪比《刺杀尼克松》
1.案犯笔记本上的“白宫”和“霍华德·亨特”字样使记者觉得此案非同一般。从亨特的线索连到了尼克松的特别法律顾问查尔斯·卡逊。2.然后在非法闯入者巴格的银行账户上发现中西部财团主席肯尼思·道尔伯格开的支票,而这张支票是开给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财务总管斯坦思的,他也是尼克松的财务总管。3.斯坦思的总出纳斯隆突然辞职,原因是选委会的保险箱里有一百万现金,只要选委会主席约翰·米歇尔一个电话,来人就可以提取现金,无须单据。斯隆怕将来有口说不清。米歇尔原是司法部长,领导着联邦调查局。4.最后是通过选委会律师赛格里蒂这个对民主党进行破坏的总协调人,发现破坏民主党竞选的勾当存在已非一日,水门事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而赛格里蒂是被尼克松手下第二号人物霍尔曼的人网罗去干这些事的,四条线索最后集中到白宫高层。
看着部电影是因为看完了《聚焦》后被推荐过来看的。作为一部半纪实风格的电影,可以说拍得十分严谨,同时也得以很好地真实还原当时的种种。因为对于“水门事件”的不熟悉,所以在看此片时仅仅从电影里的那些零零星星的调查情况来看还是云里雾里的,最后还是在网上看了专门的事件记载才真正了解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评,两位演员演得很好我甚至一度以为他们本人就是那两位原型记者本尊,特别是罗伯特,能把那种冷静、无奈最终爆发的细节和情绪演绎拿捏得恰到好处,很钦佩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去契而不舍得一直跟踪调查的精神以及无畏的正义感!(PS:这部电影我断断续续分了4天才看完,因为本身其时长就比较长有2个多小时,而且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就犯困了,所以才分了4天看完的。)
奔着水门事件而来,没想到更多的是关于新闻自由,更接近于纪录片的一部电影。唯一的感触就是,从新闻自由度来说,在我们这片大地上,“水门事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即使那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片子放在任何一个别的国家都不会被拍出来叭。也许是尼克松期间中美建交的原因,对尼克松还是有一点点同情和敬畏,尤其是得知尼克松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拒绝了黑格的调遣军队保护白宫的要求,接受了最高法院的判决,最终又提出了辞职,在挽回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声誉的同时也挽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宪法危机,在作出了种种错误的决定之后作出了尊重宪法,尊重人性的选择之后,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感情更加复杂。不过剧里打印机的声音真的超级赞啊!!!☺️
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美国独立战争,圣经与革命小册子在西方历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欧洲现代革命就是建立印刷机与打字机上的,经由激进的知识分子而席卷普罗大众。而美国就是一个建立在报纸和新闻上的新国家。电影中并没有我们中国式的所谓为民请命的悲情与壮士一去不复反的豪情,没有一点戏剧化的热情,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逻辑推理。我想,这大概就是美国民主的真实面孔。美国是一个充满刁民的国家,这些忘恩负义的刁民有认定只要把手按在圣经上起了誓,就是神圣的,而且是终身的被判处道德上的惩罚。可见刁民难惹!出版和言论自由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空泛的和无所谓的自由。他是一切自由的前提。
专门讲水门事件如何被挖出真相的过程。不得不感慨记者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在挖掘真相时,生命威胁和利益阻力如影随形。现在在资料上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当时记者吃了无数闭门羹,厚着脸皮,绞尽脑汁问出来的。“Nothing i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ris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凌驾于新闻自由之上的,除了宪法,新闻自由,或许还有国家的未来,再无其他。
有些90年代的电影看起来老的像70年代,但有的70年代电影放到今天完全不过时。比如这一部。很惊喜的发现它可以和《华盛顿邮报》一起服用,老板本·布莱德利在那里和他的老板梅姨为报社趟出一条生路,而手下的两个搭档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条路上走出了希望。这是一部看过的人并不多的片子,更多都是新传专业的学生纷纷观看为了做作业。好的新闻人值得最大的敬意,尤其彼时信息收集难度如此巨大,却依然走在了现在(的我们)的前面很多很多。电影无意扩大整个事件的世界意义,却在新闻角度细致真实的体现了,那一字字一篇篇,到底是如何成就。再给我华纳敬礼。
稍微有点难看,困难的难,因为涉及的角色太多,让人目不暇接,看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谁,需要对那段历史和整个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看得顺畅些。看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美国各种机构尤其是官方机构中,没有那种强烈的“单位集体意识”,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团体,而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干活儿的。比如说白宫工作人员在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时,该干嘛干嘛,你想找谁我就把线接到谁办公室,而不是像中国,可能一上来就涌出一股外来者前来挑衅的对抗情绪,我总觉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敌意很重,办起事来也阻力重重。陈丹青说西方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诚如此言。
如果不是传播学概论布置的作业 我想这辈子也不会看到这部电影 挺长的 两个多小时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几个场景 两个人在图书馆查借阅记录 黄发的主角和车库男人聊完之后回去路上的紧张 两人在半夜去找主编的聊天 那里主编说的话让我很感动 还有最后电视机放着尼克松 两人不停发稿的场面 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 水门事件 贪污 窃听 看的时候是很紧张的 我想老师就是想让我们学习什么记者的求真精神之类的吧 我看完就觉得 如果是我 绝对做不到这个份上 大环境的不允许会磨平我的锐气 啊不知道说什么了 挺好看的 我好喜欢打字机
8/10 本片聚焦“水门事件”,尼克松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位中途辞职的总统,实实在在被钉上耻辱柱。美国纸媒的犀利我们从他们很多影视作品里都有所窥见,不管是《聚焦》还是《华盛顿邮报》,和本片一样都透出一股沉静之感。这部《总统班底》拍得异常冷静,喜欢两幕镜头处理:两位记者在白宫图书馆查找借阅人资料时的全景俯拍;最后一幕,镜头慢拉由选及近,电视上播放着尼克松连任就职典礼,景深处 Carl 和 Bob 依旧敲打着打字机 。美国这个国家为何长时间内可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我想个中原因也自不必多说。
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和媒体所承担的社会监督职能在这部电影里完整地体现了出来,也间接领略了宪政体制的优点。不知在哪看到说中国人的记忆只有七天,放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再贴切不过,甚至有时两三天就能翻篇。公众的兴趣点转移之快实在是匪夷所思,但是从整个浮躁的大环境来看,又显得合情合理。网上谣言绯闻满天飞,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随着各种耸动的“新闻”标题各处流转。在这样的氛围下,根本体现不出新闻的价值,有志的媒体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军奋战,尤其还考虑到国内越发风声鹤唳的大环境,不得不说是莫大的悲哀。
可以说所有成员的匠气都发挥到极致而无丁点过度。两位70年代黑暗王子威利斯-帕库拉在整个电影里树立的镜头间明暗对立丝毫不比传统黑色电影里的镜头内明暗对立要逊色,在时间的跨度中即暗示了美国随处可见的二元化和极端性:民主对抗共和、媒体自由对抗内阁混乱、真相对抗谎言、道德对抗腐败,多处的裂焦镜头也是在证实这一点;霍夫曼和雷德福最开始从身高差、发型、肢体动作、个人习惯的巨大差异到后来的双线互助共存,表演精准;打字机把文字信息节奏化,剪辑简洁利落,掷地有声;去音乐,即在尊重真相。
不光是部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大戏,更是一部media studies的大戏。整部电影中出现的typewriter,library,archives,notes-taking,info indexing,survelliance,以及television politics和print media之间的角力让你不禁设想如果这一切都发生在数字媒体的21世纪,这两位记者又会怎样探寻真相,然后真相又会被怎样掩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