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情陷非洲 卡洛琳·林克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原本是律师的沃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奢侈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繁重的体...
《情陷非洲》下载观后评论:
不分人种 哪里都有歧视 努力赚钱。何以为家?无处为家 好的地方有很多 适合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地方 有家人的地方。男主一家当时跑到非洲很明智,最起码可以活下来。生存问题上 不要有侥幸心理 学好英语。若你的牛被偷 肯定会被吃掉 你就可以忘了它 但若有人偷你的地 它不会跑 你可以造访它 它永远在那 你不能忘却它。德国迫害犹太人也是一步步来 温水煮青蛙 以为这样还可以接受 却不知道还有更坏的情况。二战时期的非洲白人上学可以坐车 现在的非洲一些村落的人还要走路上学。那时候的邮政都那么发达了 犹太人居然还可以寄信到非洲。45马克的衣服和现在的电子产品有什么区别 要节省。用石子和花在餐桌上摆日期好有创意。遇到蝗灾也太惨了吧 蝗虫居然还可以被浓烟赶走 。我穷的像只猴子一样 那就给猴子一根香蕉吧。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3732278.jpg)
喜欢啊,顺便吐槽一句,剧组的无人机是飞得不太稳吗?1.二战期间的跨国通信那么完善的吗,居然还收的到信;2.包容不代表相同,我们当然是不同的;3.做爱和交流,然后,灵肉的隔阂消失了;4.战争环境,不稳定的外部造成内心的躁动,情感,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文明社会的道德框架下,这不行,那不行,当秩序被打乱,一切都是GPi;5.男主一家的犹太人二战经历,完全不同于一般住在德国的犹太人,某种层面说,他们是幸运的,但这种比较是坏的和更坏的比,that''swoeful!6.我们反思战争,惧怕失控,因为,战争就是这么个东西,它被锁在潘多拉的魔盒里,它可以不出现,却不会消失,欲望的尽头,是灾难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3723059.jpg)
善意是不分肤色、种族的。在动乱的年代,能让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来个彻底的颠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体验的。生活里与结为连理的TA分分合合,原以为大家的成长不能同步,不会永远相守在一起。可度过了矛盾时而尖锐,时而缓和的隔阂岁月后,在蝗灾泛滥的那天,准备独走的他,折返拯救她精心培养的庄稼时,彼此才明白原来深情从未离开,有分歧但仍坚持的相守也是一种细密绵长的爱。度过了那么多不好的日子,受过那么多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人的帮助,心里为什么还要执念自己是哪一国的人?人性的善才是最珍贵,最值得相信、重建与保护的。踏上火车回的不是家,而是对人心有暖的再次向往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3722747.jpg)
喜欢另一个译名“情陷非洲”,电影不直接介入纳粹,反倒以幸免于难的视角来叙述这次主体缺席的历史事件对个体轨迹的影响与在地域上的他者之所得,富有创造性地展开一段非洲的记忆叙述以表现被历史遗忘的灰色地带的温情与不为人知的经历与归属获得,非洲客体的存在感知是渐进的,记忆的累积与欲念的消解都在瓦解一个家庭的生命记忆,但非洲土地的原始性有复苏功能,他们收获不同于《走出非洲》的自我觉醒,是对环境的融合与对已崩溃的情感的幻想式重构。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4180525.jpg)
剧作视听特别工整 学院最爱款 没有一丝浪费的素材 黑丝袍 连衣裙 瓷器 甚至爷爷的坚果过敏 虽然是二战反犹叙事 但氛围积极向上 展现了最好的非洲 欧瓦的告别尤其潇洒 反煽情套路但更好哭了 其实肯尼亚已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再次离家回到战后德国会怎样是另一个让人不敢去想的故事 男主好像德语用配音 英语用原声 不小心看了高清版本心里明明白白 尼尼泽老师实在帅到无法组织语言了 我是导演我也让他演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3311326.jpg)
夫妻二人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波澜起伏。战争结束了,男主人有机会回国重操旧业,但在离开非洲这个问题上,矛盾又出现了。回还是不回,这是个问题。最终,他们一家还是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留下的只是依依不舍的美丽情怀。这是一部既有史诗气派,又有人性关怀的优美影片。片中对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种所共通的情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不乏感人之处。你在片中还可欣赏到非洲大地的奇特风光和难得一见的风土人情。
![情陷非洲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05462073.jpg)
如果你打包看电影,比如“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每天一部的话,一周至少可以碰到一到两部犹太题材的,有时会连着两三天都是。它们出自不同国家,故事迥异,视角迥异,形式迵异,往往都制作精良,动人——甚少有不动人的犹太题材电影。还真羡慕他们拥有回眸凝视、深挖和尽情呈现苦难的权利。不放过,大概是不重蹈的最基本的前提吧。
导演对非洲抱有很深的情感,从孩子和当地人的融合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相比之下,故事情节平平无奇,也缺乏男已主角的细节经历,因此人物并不丰满,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感觉它少了些东西。貌似德国影史上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都是二战题材的,或者评委会好这口?ANYWAY,《窃听风暴》是最出色的。
何处是我家,女主角没有走出非洲中梅姨的大气和随遇而安。这部电影更为真实,善良的黑人厨子和白人小女孩的情意,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贴近生活。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四十五美金买晚礼服,食物不和胃口,到后来知道德国犹太人被残害后渐渐的面对现实。如果是我,我不会比女主做的更好。这是一个普通女人的史诗而不是一个伟达的女人
剧情单薄,情感苍白。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叙事真的太一般。母亲对黑人的歧视和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歧视有区别吗?本质上没有。母亲对黑人的情感转换也很突兀。一大家子离开非洲也没有说有太多的不舍。就像过境的蝗虫,他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但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称得上是他们的家。小女孩长大后可真好看啊。
以往看的关于二战犹太人的电影,都是犹太人在纳粹的镇压下如何凄惨如何坚韧求生,很少有这种描述有幸提前逃离纳粹掌控的犹太人生活的电影。在从洛杉矶回北京的飞机上观看,并且即将去美国生活,看着他们在异国他乡艰难生活,并且最后努力寻根,不免有些触景生情。人生总有很多无奈,需要带着希望生活。
另辟蹊径地以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二战题材电影的叙事内容,与其一味地宣泄无穷无尽的苦难,还不如去寻找真正有效的方式。在远离战场的非洲,探讨犹太人身份的归属,当地居民原始却又纯真且充满智慧的文明,让主角一家明白保留自我文化的重要性。故事走向在不同种族的文化冲击下显得平淡而悠长。(8.4)
本以为仅是反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看到最后发现,落脚点在于文化融合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故事,留下的记忆。故事中人虽是不得已为之,但打破文化壁垒,贴标签再去标签,这样漫长的磨合过程让我想起拍摄纪录片的核心方法。结局触到了泪腺。随着战争结束,面对离别,最难忘记互相伸出过的手和远去的背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