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战争在1975年终于结束了,可战争的梦魇却仍在继续着…… 少女阿桃(张静初饰)亲眼目睹了父亲为追回自己喜欢的风筝而被田间埋下的地雷活活炸死。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造成了她的智力障碍。 长大后的阿桃为谋生来到了姑妈阿水(李丽珍饰)在中国经营的按摩房,做起了杂工。天性纯真的阿桃引起了越南黑帮老大沙巴(李修贤饰)的注意,激起了他的怜悯和占有欲。 一次,由于警察的严打,阿桃误闯进了街边以卡拉OK摊唱歌招揽生意的小贩阿夏(张家辉饰)的家中,因为同样眉头有痣便把阿夏当成了自己的爸爸,巧合下阿夏发现阿桃的歌唱才能,便和阿水达成交易,让阿桃在自己的卡拉OK摊唱歌招揽生意。两人也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依恋之情,难以名状的度过了一段无法忘怀的美好时光。 终于沙巴的手下把阿桃劫走了,阿夏辗转寻觅,与沙巴的手下发生了激烈的打斗,当沙巴用枪指向阿夏脑袋的时,车上被绑着的阿桃拼命的挣扎着,可是却无济于事,阿夏还是倒下了。阿桃误以为沙巴杀死了阿夏,于是拿起了沙巴放在车上的手枪,开枪替阿夏报了仇…… 涉命案使阿夏入狱了,阿桃也失踪了,痛苦的思念折磨的阿夏疯狂了,冥冥之中飘来阿桃熟悉的歌声,阿夏循声而去,背后却传来了凄厉的枪声,历尽磨难的一对“恋人”命运将会如何呢?…… 《红河》下载观后评论: 1.一部体察牛仔经营生活的西部片佳作,经典性与反类型创新兼具。2.广袤壮阔的西部荒原,白手起家的执著牛仔,一段驱赶群牛的漫长旅程,危机四伏,人心惶惶。父与子之间的冲突终究无可避免。3.约翰·韦恩既是坚持原则的英雄,又是严酷无情的反派。而女性的介入则弥合了男性间的仇隙。4.这是蒙哥马利·克里夫特的大银幕首秀,迅即一鸣惊人,片中他与另一个牛仔之间的对话颇具同性暗示。5.数千头牛在夜间惊逃奔窜的场面至为震撼,还有牛群渡河涉水的镜头,各种实景与外景拍摄(除了结尾,几乎没有室内戏),调度难度高。6.不乏幽默段落,比如每次杀人后次日早晨都要为死者念祷文,那副输掉的假牙总要来回转手使用,还有为了偷吃糖而导致锅碗瓢盆失控引发牛群慌乱的小伙子。7.迪米特里·迪奥姆金的配乐荡气回肠。8.对印第安人的呈现依旧负面刻板。(8.5/10)
看的时候我脑里对比的是《七武士》,很老派的娓娓道来(尤其还安排了一个画外音叙述者)。约翰·韦恩的角色强悍不失狠辣,创业时抢墨西哥土地拔枪就射、面对手下打退堂鼓时拔枪就射、面对养子的背叛(误)拔枪就射,他身上有股充沛的蛮力,而且和《七武士》对比的话,两者背后的地理学注定了精神层面的不同:狭小的日本列岛装不下武士魂魄的声张,而广阔的美国西部却为牛仔提供了恣意妄为的生命舞台……这片子在呼应南北战争的背景上也做的很好,百废待兴的年代,就出现了这么一批开疆拓土的箭头人物,也是美国精神的一种注解。其实最有趣的是片中的女性形象,父子两代人相似的经历,却因遇上了精神气质不同的女性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女性和民族的两个维度上都有讨论的空间。老助手的假牙和嗜甜食的成年人等细节也有趣,万牛奔腾的大调度气势逼人
四五十年代“成年西部片”的代表作,这时候的西部片不单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更注重表现在西部这个特定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弥漫在“经典西部片”中的那种英雄主义色彩与乐观主义精神已逐渐消失,英雄不但要与暴力抗争,而且要与白人移民中的邪恶势力交锋。这使得西部英雄时常感到困惑或苦恼。与此同时,“成年西部片”在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种族主义倾向减弱,代之以怀疑主义和对已逝去的英雄时代的失落感。这一时期,西部片作为一种类型达到了完美的阶段。 ——彭吉象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这个片子完全达到了上述所说的标准 比如说矛盾聚集在人与人的关系呀 或者说和白人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但是就这部片子来说 我个人觉得段落感较明显类型化倾向也较为突出 只能说还好啦
《红河》的壮丽和它隐藏的“弑父”主题使人不可以忽视它。牛仔们赶着九千头跨越一千里,遭遇印第安人、渡过河水、经历伙伴逃跑和背叛的危机,终于到达目的地,单想一想这样的一个故事,拍摄它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事。虽然它在过程中处理危机和矛盾都显得过于简单和迅捷了,后半部出现的女主角也没有真正的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但它画面里漫山遍野的牛群,背靠山丘,漫过草地,仍会令人久久难忘,像是《荷马史诗》里面的大战。这是男主角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却已经展现了个人魅力。约翰·韦恩演一个固守自我方法,代表着顽固父辈和有着矛盾心境的人,也演得非常出色。这是一部了不起的西部片。
一千公里,一万头牛,三十位牛仔,一位女性,凝合成一段强硬有力的奇迹。影像的运用相对来说挺简单,没有复杂的技术流运镜,但就是从头到尾注满了有分寸的情感,机位的把控,特写的运用,人物的真实感,节奏的凝练,每个镜头都是导演的镜头,演员都是为了电影而表演。导演:90这位导演真的够硬。只是在整体纯粹感的把控性上,距离约翰 福特真的还有距离。在后者的作品里头,我无时无刻都不因为他的电影感而在内心留下热泪,而这部作品挺遗憾,缺少这种感觉。影像:85剧本:80表演:85创新:85综分:86影史意义:×0.90
四星半.表面的粗枝大叶恰恰是霍克斯的高明手段,影片全由短小的"过场"拼接而成,高潮从来不是"人为"制造的――人物冲突场面大都草草了事,它们必须让位于视觉奇观中更原始的戏剧性(领先罗西里尼和大卫里恩的实践).以好莱坞标准看,近景的使用可谓吝啬,为的正是突出多人场景的调度;即便最"平淡"的段落也有各种repoussoir和精准的布光加强视线引导,队伍开拔时伪装成主观视点的环形摇镜是神来之笔.假如我要拍一部动作/冒险题材的类型片,必定会把此作细细看上几十遍.
《红河》一定是最伟大的西部片之一。因为它不仅拥有以牛群、河流、草原组成古典构图的西部景观,还拥有约翰·韦恩在他演员生涯中少有的充满痛苦与矛盾的角色汤姆·唐森,以及这个角色与,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扮演的迈特·加斯之前充满冲突的古典悲剧关系,以及后来评论者们大张旗鼓指出地同性恋情结。虽然电影中对于白人权利的渲染在当下值得商榷,但这一切,无妨妨碍《红河》成为了一部充满冲突、矛盾、不安以伟大景观以及雄性荷尔蒙的西部电影。
驅趕若大的牛群在電影世界中就算紀錄也應是首屈一指的場面,就人性的表現上可視為人性管理的抬頭,老式的軍事化管理已非適宜,帶人要必需帶心,否則必生變;長江後浪推前浪也是人類自然規律,而後浪必需要有人性。電影結束得有些過於草率,若能在老青二人間多加人性的演繹,效果必然更加出色,而非藉由一女子的口中說出。雖號稱西部片,但槍戰場面只是零星點綴,主要在於描述長途跋涉之難辛,有如『憤怒的葡萄』般紀錄當年的時代事跡。
不再是赏金猎人或者报仇或者与印第安人厮杀的西部片,情节很简单,只是把牛从德州赶到密苏里卖。呈现着牛仔赶牛“枯燥”的生活,但那可能就是当时牛仔生活的大部分了。一开始的顺顺利利,却在路途中暴露了领导者的固执和团队的人心不齐。Matt的“背叛”与选择,最后真的遇到了火车,可能也预示着老一辈牛仔即将退下。但这对养父子之间的感情,到最后在“暴力”中和好,还是猛汉流露的温情。
9.0/10分。2018.08.20,第一次看,CC版蓝光。剧情、节奏、台词都可圈可点,充分表现了一群牛仔在困难、痛苦、利益中的选择和冲突。。。万牛奔腾和过河的场景都非常震撼。。。本片有点像是西部公路片。1948年的黑白片,剧情秒杀现在多少国产烂片呀。。。蒙哥马利·克利夫特挺帅气的,有点像戴夫·弗兰科。。。约翰·韦恩即使已经老了,还是一股西部男人的粗犷味道。。。
形式很正,什么“咦哈”、书信章回体叙事平顺乏味,很主旋律。人物挺歪,本来后期暗黑走向挺好,但结局的he太牵强。其实有好几处隐性的同性情谊,结果被女主的出现打乱了,霍克斯希望在这个类型里为女性填补一个空白,但整个食之无味,不尴不尬的。画面没得说,虽然很多骑马镜头一看就是棚内摆pose,但实景部分现在看仍旧亮眼,韦恩真的帅,可惜后半程完全沦为配角。
整部电影基本就是讲一个牧场主千里赶牛卖牛的故事。大篇幅都是在赶牛,对于期待精彩故事的观众而言略乏味,虽然中间穿插着赶牛途中的种种内外危机-比如外部强盗、印第安人的骚扰袭击;内部由于路线的纷争和偷吃引起的牛群奔乱等等,但是夹杂在赶牛的段落中,这些内外交困的危机都变成插曲,被牛踩得支离破碎。如果剪切掉这些赶牛场景,可能还好看一点。总之不推荐观看。
与福特的西部孤胆英豪相比,霍克斯的西部片更像是战争片,强调团队中男人们的合作和友谊。这成为了后来的速度与激情,十一罗汉等小队集结影片的母题。电影中最后的弑父段落和女人放出的枪,预示着无因的反抗时代来临。Dimitri Tiomkin的配乐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枪,马,一个等我娶她的女人,还有我自己,霍克斯的电影就是男人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