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诗/诗情》2010年韩国大钟赏最佳电影最新高分剧情片DVD中韩双字
◎片 名 Poetry
◎年 代 2010
◎国 家 韩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韩语
◎字 幕 中文/韩文
◎IMDB评分 8.0/10 (290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MP3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 长 02:19:11
◎导 演 李沧东 Chang-dong Lee
◎主 演 尹正熙 Jeong-hie Yun
李大为 David Lee
安乃尚 Nae-sang Ahn
金熙罗 Hui-ra Kim
Yoon Hee-Jeong
Yong-taek Kim
◎简 介
剧情
傍依汉江的某小城里,年逾花甲的美子和小孙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送孩子上学。这个一直以来对梳妆打扮特别热衷的女人偶然参加了社区文化苑的一次诗歌讲座,遂对这门高雅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生以来第一次拿起笔,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心声。
为了寻找灵感和作诗的题材,美子开始留心日常生活,试图从其中发现美好的事物。虽然已经暮年,因为"诗"的介入,美子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活泼的少女时代,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然而,生活并不像她的想象那样完美……
幕后制作
李沧东的全新视角
《绿鱼》、《薄荷糖》、席《绿洲》、《密阳》,到新作《诗》盲,导演李沧东始终关心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在女性题材影片电影下载《密阳》在戛纳电影节大出风头后,《诗》又将镜头对准了老年女性的内心世界。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诗》中的美子作为主角并不是片中重要事件的核心,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害人者",只是作为一个介入者,用她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形形色色。被问及为什么要以"诗"为主题时,李沧东表示,"现在是一个诗歌死亡的年代,即便如此,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仍然有很多,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
关于女主人公美子,导演李沧东和主演尹正熙的解读并不一样。起初,当尹正熙得知主角的名字和她的本名如出一辙时,大吃一惊;而李沧东表示,除了"美子"以外,他并没有想过别的名字,可见这部电影冥冥当中正是为他二位准备的。美子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尽管年逾花甲却心若花朵,如同少女般纯真,绝无岁月淌过的世故。与以往内心复杂的角色不同,这次尹正熙要放弃以往那种持重、老到的表演,以一种天真烂漫的情绪去诠释角色。在李沧东看来这一切并不会难倒经验丰富的尹正熙。然而,恰恰相反,开镜后的尹正熙无法放弃过去的表演方式,导致始终无法与角色合二为一。在与导演交流后,尹正熙尝试彻底释放自己,努力像一张白纸一样,用最纯朴的心智和表演打动了所有的人。正如李沧东所言,美子的内心是坚强的,但表面上却没有丝毫的流露,这一点正是尹正熙所具备的特质,她只是做回了自己。
除了崭新的视角,李沧东在新作中又呈现了"大胆的作为"。在以往的作品中,李沧东向来十分重视音乐的部分,有时由于音乐的烘托可以使整部影片的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高潮。但这次李沧东彻底放弃了音乐,取而代之的是浑然天成的自然之声,而江水流动3e看看的声音更成为整部影片的"主旋律",贯穿始终。此次原生态的"音乐"尝试即是创新,也是挑战,远比作曲配乐要辛苦得多。
"李沧东"三个字如今在国际影坛已经叫响,本片吸引到了众多海外影视机构的关注和投资。在拍摄前一部《密阳》时,李沧东已获得法国电影制作公司Diaphana的投资以及总裁本人的赞许。这次的新作《诗》再次获得了该公司35万美元的投资。法国的Diaphana创立于1989年,现在已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影视投资制作公司,并与韩国电影界有着紧密且愉快的合作关系,包括《密阳》、奉俊昊于2009年完成的《母亲》和乌妮·勒孔特导演的合拍片《旅行者》等。
◎剧 照
花絮
·影片2009年8月底开拍,在京畿道和江原道一带取景,与12月中旬关机。
·扮演孙子的童星李大为是通过1000:1的淘汰率海选出来的。
·主人公"美子"的名字其实也是主演尹正熙出道前的本名。
·本片曾获13届釜山电影节PPP计划的2万美金电影胶片资助奖。
·影片与《下女》一同入围2010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韩国电影第三度同时有两部影片入围。
·韩国当代知名诗人金泽龙本色出演,片中女主角美子参加社区文化苑举办的诗会,金泽龙扮演了诗会中的指导老师。
·韩国"未来派"诗人黄秉胜也在片中出镜,饰演只要喝上一点酒就名言百出的人物,尽管出场时间不长但却句句对白是经典。
·韩国民主党的崔民顺议员在片中饰演美子(尹正熙饰)孙子的学校校长,身为为政治家演技着实不差。
·韩国已故巨星金胜浩的儿子金熙罗在片中扮演由美子看护的"姜老人"。他的表演风格集中表现了权威欲、支配欲、大男子主义等韩国男性的传统意识。
·因电视剧《糟糠之妻俱乐部》名声大噪的安乃尚与李沧东再度合作,他曾在《绿洲》中扮演男主角的哥哥,获得了导演的极度肯定。
·影片海报出自韩国著名摄影师具本昌。他抓住两个核心:一是女主人公美子心中的"恨"和谜语;一是现实和梦境的区别。由此出现了海报上尹正熙那抹深邃的眼神。此外,海报上的韩文诗字由李沧东亲自题写。
【电影截图】:
《诗》下载观后评论:
把目前几个风头正盛的韩国男导演的主要作品补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挖掘女导演。感觉最近看的几部片子里充斥着失语、失声、无法表达、难以交流的角色,边缘者的边缘以无法与主流和霸权话语对接、相融来体现:《黄海》中朝鲜族的口音、《母亲》《绿洲》中因疾病表达受限的残障人士、被法律系统指认的不合规矩之人、《诗》中渐渐褪色的老年人和无限悬置的青少年、甚至是洪尚秀电影中磕绊的英语交流(他用英语将本国人变成外国人)等等,当然还有女性受害者,那些韩国电影中被强奸和杀害的女人们,太多了。局外人没有语言,而局内人往往表现为一群面目模糊的男性,官员、警察、法外之徒、施暴者及其亲属…他们在影片中说话,但故事却是由边缘者的无声、絮叨、口吃、胡言乱语讲出,越是顺滑的语言越是成了必须被剔除的社会杂音。这是人文关怀。
李沧东如同桑塔格一样,主张一种“艺术的色情学”,“诗”的审美体验来自感性的生成,而当下社会处处体现出一种“震惊”式的体验,物质现实已成为大多数人主要且唯一的目光所及。老人的健忘症所遗忘的正是种种附加在现实、人、思维之上的物质性,写“诗”的过程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质,用无关利害、纯粹感性的感知去感受现实本身,重新寻找那种遗失的“感受力”。李沧东充分显示出一个诗人及知识分子的现实思考,静观、伫立、大量留白的镜头成为一种观看和感受的方式,李沧东在电影的表意上完全抛弃了“答案”式主题,而是重新回到观看、回到感受力之上。正如结尾,你完全不必去看完的女孩全过程,只需要感受河流水波混杂着朦胧的镜头、以及死亡的气息如何蔓延至全身,体验它感受它的这一过程正是这部电影的力量。
影片延续了李沧东作品的人物特质,虽然现实并不乐观,但老太太对生活持有善意温和的看法。她相信某些美好东西的存在,事事留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要承担起孙子的错。美与丑、善与恶,这些难以协调的二元冲突令她疲惫不堪。镜头底下的自然万物愈发美好,她的烦扰愈加严重。为了表现这种难以缝合的人物创伤,李沧东甚至早早埋下了病症伏笔,借命运的安排让老太太慢慢遗忘掉一些东西,这也是一种强制进行的遗忘——可即便如此,她依然痛苦而不能。这部电影还有更深层的意义,由于李沧东的从政经历,老太太的处境遭遇引发了人们的猜想,《诗》简直是对卢武铉自杀事件的一种回应。作为支柱信念的孙子令她失望不已,有人因此而受难,大家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她更是无法面对内心责难,完全就是对现实的影射互照。
“傍晚依旧会有晚霞,能听到飞向林中的鸟鸣吗?没能寄出去的信,你还能收到吗?没说出口的告白,能传达给你吗?时间会流逝,玫瑰会凋零吗?现在是要道别的时刻。普通停留纵逝的风,如同影子。没有实现的约定,最终成为秘密的爱情。亲吻我悲伤的脚踝的那一片叶子,连同跟随我的脚印,应道别的时刻。现在黑暗降临,蜡烛会再次被点亮吗?我在祈祷,希望没有人流下眼泪。我是多么热切地去爱着,期盼你会知道。仲夏那长久的等待,如同父亲脸庞的老旧里巷。连羞涩背过身的野菊花,也知我有多么爱你。因你的小声哼唱,我是多么心跳不已。我祝福你,在度过黑色江水之前,用尽我灵魂最后一口气。我开始梦想,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再次醒来,以惺忪的双眼。希望在枕边,再次遇见你。”
妈妈你那边好吗感到孤独吗傍晚依然有晚霞飞往森林的鸟儿还歌唱吗没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吗没说出口的话你听见了吗时间流逝玫瑰会凋谢吗现在是时候道别了就像停留纵逝的风就像影子那没有实现的约定永远深埋的爱亲吻我疲惫脚踝的草地那追逐我的小小脚步是时候道别了黑暗降临蜡烛会再次点燃吗我祈祷希望没有人哭泣希望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仲夏那长久的等待父亲脸庞一般的老旧巷弄还有羞涩别过脸去的寂寞的野花我多爱这一切你轻柔的歌声让我心跳不已我祝福你在渡过黑色江水之前用我灵魂的最后一口气我开始梦想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再次醒来睡眼惺忪见到你在我身边
相距三年,《密阳》讲伪善的受害者,《诗》则讲内疚的加害者。与其说是讲诗,不如说是讲如何有诗意的心,而且故事落脚点还是在李沧东对社会的观察上,只可惜拍得还不够诗意、也不够凝练。但是我想杨美子会是一个我大概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悲剧角色,这悲剧不在于生命走向衰落的彼端,而是她对美与诗的追求和她的身份地位环境是不协调的,她的凝视、她的自省、她自诉时的落泪、与周遭人心龃龉下的疲惫、对少女与自身命运的哀怜——身边人是通通无法理解的。她是这个小镇环境的异类,一个令人感到心碎的异类。(这是一个掺杂太多私人感情的满分)
回归童心之作。“我们来这里学习写诗不就是为了追求真的美好吗?却每次都讲低俗笑话,那就是亵渎诗!”作为自力更生的女性,她精致装扮、言语得体,充满好奇,秉行外与内一致的真和美。但由她从小抚养长大的外孙却是个不择不扣的罪犯。她陷入两难的境地间。她厌恶商讨赔偿的罪犯家长会,宁愿出门看花;她羞于与受害者母亲眼神对视,更无法开口求情;她认为人生应当表里如一,先要心里美才会外在美...。李沧东借由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诗的态度,年龄增加让他更可以拥抱简单的纯真,对文学和人生纯质的理想主义。
李沧东的电影是留白的艺术。他几乎可以把所有戏剧化以及容易用力的桥段给拍得日常化,而且永远不会展现事件最激烈的部分。他不会直接拍人自杀,他拍潺潺溪水和她死前的一首诗。他也不拍她得了阿兹海默后有多痛苦,他只拍她询问那个汇集了好多巴士的地方叫什么?他也不拍几个少年侵犯事件的全貌,他只让你看几个家长前前后后对此的张罗。犯错的少年是在和外婆打羽毛球的傍晚被带走的。找受害者妈妈谈判却忘了自己是为何而来,两人在田埂间聊了会儿甜杏。他把所有苟且的事情都藏在门后面,只让你看日常或是诗意的一面。
美子得了阿兹海默症,但导演没有借题发挥。就算记忆力不好,经常忘字,但是生活中的失意与胸中的诗意都不会随风飘散。美好浮在表面,正义和私心都同时潜藏在内心隐秘的角落,将老人的生命撕碎。生命被黑色的流水,流水象征着解脱和自我救赎。世界和人性都有美与丑的两面,美善遮不出丑恶。无所谓亵渎诗歌,因为诗本身并不能代表圣洁。美子一生追求美,以为诗就是美。而外孙的罪行和佯装无辜,总是把美子从诗意与失忆中抽离出来。写诗讲座结束了,班里唯一交上诗歌作业的学员美子发现了:面对真相,就是诗。
还蛮喜欢美子的生活态度 即使已经66岁了 还是每天把自己收拾的服服帖帖 每一套衣服穿上都很有气质 认为世界是美好的 还是愿意去憧憬诗歌追寻诗歌 让我气愤的是那六个国高男生居然如此冷漠 当做没有任何事发生一样 天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打游戏看电视 尤其是造成事情起因的那个男生的爸爸 说又矮又不好看也不知道图啥 还好旁边那位还有人性 立马反问 又瘦又漂亮就可以了吗 本来想给4星 因为结尾没看懂 后来看了别人的影评 原来是美子把事情告诉了读书会里的那个警察 还是给5星
92/李沧东满怀着热情用一颗纯净的心,用铅笔在生活的纸上写下了一首平静素雅的诗,这首诗如同冷冽的寒风向我袭来,诗写的是太阳我却看到冬天。中产阶级的虚伪自保、家庭教育的缺失、利益集团的抱团、弱者的失语,李沧东的电影还是用沉稳平静的口吻诉说社会之殇。奶奶对诗对美的追求,是天然纯净美好的,那是她的绿洲,是她生活的薄荷糖。这个故事带着质朴的感动,手持摄影、长镜头、空镜头,故事的留白与结尾的留白使故事韵味十足。奥兹海默症的失语与语言的诗相结合,碰撞出令人惊奇的魅力。
就剧情来说,可以肯定的是外婆没有评论区里所谓大义灭亲,外婆是有信的,如果举报自己外甥其余五家孩子肯定牵连。应该是女孩母亲受了私了的钱后报案的。还有所谓的导演开放性结尾说根本是多此一说或不存在,外婆投江前面已经暗示,投江的缘由更是因为对外甥的失于管教到胁迫敲诈更递一层,加上外婆是的要面子的人(穿着打扮),心里也是更知耻的一人,已经不得不死的地步。跟会长写的是不要问为什么,是借也是不能归还;跟外甥交代以后一个人生活要体面要好好打理自己…可以说明。
事件完整生猛,不得不用男女对立的视角去看待,好像男人的力量更多,但其实只是能被看到得多,女人在自己的仪式里走着一条绝对真诚的闭环。她活在人造的优美里,也享用过落在地上的熟杏。在自己拍戏的时候,年轻的同事们也是像那些男人一样地去揣测评判自己要借用场地的,住在乡下和城市角落的人的,戏里戏外,都在侵犯。诗是一个模糊现实的区域,它不是宗教,它不能作为行动指南,不能指引路径,但就像肠道菌群也会对我们产生根本的影响一样,谁又能说什么不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