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列车上的陌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由法利.格兰杰、罗伯特.沃克主演的本片,讲述网球手凯亨准备和不守妇道的妻子离婚,但妻子不答应,使他无法与新结识的女友相处,为此他非常烦恼。一天他在列车上遇到一位
由法利.格兰杰、罗伯特.沃克主演的本片,讲述网球手凯亨准备和不守妇道的妻子离婚,但妻子不答应,使他无法与新结识的女友相处,为此他非常烦恼。一天他在列车上遇到一位陌生人布鲁洛.安东尼,他要凯亨杀死自已的父亲,他帮凯亨杀死他的妻子。后来他真的杀死了凯亨的妻子,并且他在火车上捡到凯亨的打火机为证物以此相逼。凯亨不得已去杀安东尼的父亲,但并没有下手,只是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睡在床上的安东尼的父亲。可是这个睡在床上的人就是安东尼本人,当他知道凯亨的真意后决定把打火机趁凯亨打球时放到谋杀现场。虽然凯亨知道他的企图,但为了比赛而无能为力。安东尼不小心把打火机掉进水沟里,当他找到时,凯亨已赶到,二人在游乐场发生争斗,结果安东尼掉进旋转的机器中压死了。导演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以卓越的交换谋杀构想,以眼镜、打火机等小道具配合现场网球赛,令人觉得仿佛是在叙述一项事实。这可说是一种极特殊的电影拍摄方法。 希区考克,黑色幻想大师的细腻技巧在这部「火车怪客」里,探讨这个梦魇发生的可能性--这完美的犯罪演变成一个无可遁逃的陷阱。 火车怪客是希区考克最残暴惊悚作品之一,讲述一个可能发生的可怕故事,紧紧纠缠,使人心神不安,悬疑和死亡幽默,带入一个视觉壮观场面结尾,旋转木马无法控制疯狂地旋转。没有人能像希区考克一样--火车怪客引你进入最恐怖的人生旅途之一。看完这部小说后,希区考克付给海史密斯 7,500购下将这部书改拍成电影的权利。然后拟好电影剧本草稿,交给著名悬疑侦探作家雷蒙钱德乐(RAYMOND CHANDLER)完成最后剧本成.品这两人相处不十分融洽。有一次,希区考克开著轿车到了他家,钱德乐正站在窗边啜饮品酒。钱德乐大声对秘书说:「看那个胖子正费力走下车。」秘书回答:「他听得见。」钱德乐嗤之以鼻:「有什么好怕的?」这位曾写出绝佳电影剧本Double Indemnity和The Blue Dahlia的作家发现无法继续和希区考克合作下去。尽管如此,虽然后来希区考克拜托班海 契(Ben Hecht)来「修饰润稿」,班是希区考克欣赏的作家,最后希区考克仍然采用钱德乐的原稿剧本。海契正忙著其他几部剧本,这部戏里抢眼的角色是演员华克狡猾和微笑的表演方式,加上冷酷杀人手法(虽然在这部恐怖片只看到一具尸首,是希区考克电影最少的纪录),电影上映当时及现在,看过的每一位观众都吓坏了。他不但是希区考克电影中最可怕的角色,在任何电影中也是最恐怖创新表演方式;他是罪恶化身,一点也不善良。 《列车上的陌生人》下载观后评论: 我好喜欢!这部镜头语言绝了,非常值得做拉片分析。悬念的提出,不断地引爆一个又一个悬念炸弹,时刻扣住观众们的心弦。惊魂游乐园夜晚,从对男主前妻性格行为的刻画描写开始,到一步步男二实行谋杀的鬼魅氛围,男二去找男主时寓意着男主心理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不断挣扎犹豫的阴影光,看到警察之后终于选择从光明走到了地狱之下,倾斜的主观视角预示着偶然遇见的陌生人将对男主的生活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男二开killing joke时爆发的眩晕镜头和精神症,女人第六感果然成神。网球赛与打火机的平行剪辑,将悬念和高潮引爆到极致(强烈怀疑伍迪艾伦是不是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才有了《赛末点》这部电影,生命中的巧合太成神了吧)最赞叹不已的二倍速疯狂旋转木马,摇摇欲坠的镜头将结局成为定论。这种自证清明的结构很有趣,可是结尾结束的有些仓促
这翻译太怪,其实是“火车上遇到的陌生人”。一开始一不小心点开一个国语配音版,变成搞笑片了。重新下载了原音,感觉才对了。和比利怀德叔的很相似,男人角度,特别聪明的片子。不怎么高成本,拍的却特别有意思。2个人在火车上偶遇,脚碰脚的缘分,抬头一看原来是个体育明星。有钱的大哥是个体育粉,特别八卦,又热心,每每触碰到明星不想聊的界限,总能转移话题,对对方一通夸赞。交换Killing,没有达成。就自作主张先帮他kill了再说。那个太明显的打火机道具的使用我猜到了。用怀德的话说,那是故意留的,和观众互动用的。乡村小乡镇青年男女在小广场谈恋爱,抓娃娃,旋转木马,划船,都是全世界通用戏码。船洞里那一声尖叫是吓观众的,最以为她会die?的地方她没die,也是个提醒吧,前方高能预警咯,然后上岸就抓住她了。
《火车怪客》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最残暴惊悚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可能发生的恐怖故事。导演希区柯克以奇特的“交换谋杀”构思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真实可信,仿佛发生在身边的犯罪故事。该片拍摄手法细腻真实,整部影片遍布黑色与幻想精神,尤其片中多次出现的打火机、眼镜等生活小道具,更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置身其中,难辨真假。虽然片中的惊险场面很少,但成功的心理刻画,令人透不过气的场景和气氛,不断激化的矛盾,逐步深入的悬念和出色的画面处理让人感觉更加恐怖与真实。该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阴暗,片中的安东尼是一个怪异疯狂的高智商罪犯,而凯亨是一个被社会道德约束的普通人,面对道德与疯狂的冲突,凯亨虽然没有选择犯罪,但最后他从妻子的死亡中受益的结局颇有讽刺味道,这正是希区柯克的高明和深刻之处
一直在纠结这片怎么写影评,因为它虽然是悬疑片但其实很文艺很无聊。可能旧社会的人们思想比较单纯,交换杀人这样幼稚的想法才被认为可靠,这招放在现代肯定直接就被识破了,太低级了。还真是这样,当年警察都跟傻子一样啥也不懂并且还接受贿赂,也没有监控摄像头和dna这些,可以说是犯罪分子的天堂。不得不说男主是个白眼狼,男二帮了他一把他还要掐死人家,反正要是我我肯定就利用男二为我做事再杀点对手。希区柯克其实搞得最好的就是镜头。其中他弄得一边紧张一边悠闲的镜头方式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沿用,包括我昨天看的一个ntr漫画也在用这个技巧,有趣啊。希区柯克御用摄影师取景技术很厉害,我观察到拍摄角度无不加强了情节的暗黑感和观众紧张的情绪。缺点很明显,就是他被太多人模仿了导致他的影片总是看起来很老土。8分。
希区柯克可以让紧张变得更加细腻。网球赛上:戏内的观众因竞赛而神经紧绷;戏外的观众因男主的命运而内心焦虑;gay因欲洗脱嫌疑而满心焦灼;罪犯为了栽赃嫁祸而神色慌张,一个紧张的场景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层次变化。希区柯克让戏剧的冲突变得更加戏剧。游乐场里:欢快的音乐伴随着惊声尖叫;童话般的旋转木马成了夺命利器;警察执法却误杀了平民;母亲声嘶力竭的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欢笑;满身嫌疑的良民却看着一脸无辜的罪犯。直到最后打火机的出现,戏外的观众终于放下了那个悬着的心,天才大师希区柯克操控了所有人的内心!
非常精致的悬疑片,整部片子都建立在一个看似无稽之谈的火车闲谈上,却一步步发展得很有说服力。当然,这也多亏了罗伯特·沃克牛逼的演技,只可惜看资料,他死于33岁,也就是这部电影上映同年,不然肯定还会有更多好作品。镜头语言也很棒,网球赛和捡火机的平行蒙太奇虽然毫无关联但配合得天衣无缝,布鲁诺出场的几个镜头的构图也很有助于塑造氛围。P.S:希区柯克实在钟爱同性恋关系,《夺魂索》和这部都出现了两位男主角的暧昧关系,而且都有法利.格兰杰出演。这位英俊的男演员在现实中也是一位同性恋者。
镜头的引导、身体部位的特写、网球戏的剪辑,标签性道具的使用,太会了,是希胖。Bruno真是演出了偏执斯托卡的精髓,即使是在表演体系进化了那么久的现在看仍然充满神韵,我甚至看出了些同性恋的暗示(当然完全也可以没有…)。随着故事的推进,film noir的气氛越来越强,那种戏剧般的哀悼式又寓言式的结局让全片对我来说不仅只是个叙事电影了。镜花水月的尽头永远只是死胡同。这么一看果然霓虹的《轮到你了》在交换杀人里算超级次的…松散又鸡毛蒜皮…真是不知道为什么爆…
【83%】比一般意义上的希区柯克电影要好,大致接近「后窗」的水准。目前已经脱离了看希区柯克必踩剧作的执念;可惜对影像的感受力提升之后便会发现,一些段落的调度虽然精彩,但独立性过强(如谋杀、潜入房屋、网球-打火机蒙太奇)而折损了整体观感。这样的类型变奏在Cult和后现代作者类型片中可以接受、甚至奉为优点,但终究不是希区柯克所拍的经典黑色/犯罪/惊悚电影所应该追求的。感叹,若希区柯克不是生在大制片厂时代,应该会是个好得多的作者导演。
权威的父亲产生变态的儿子布鲁诺,布鲁诺有过炸白宫的幻想,而凯亨恰好有个议员岳父,这点可能有联系。交换杀人的好处一是在刑事侦查中难以被追查;二是可以回避事实,满足杀人冲动。杀人地点设定为气氛肮脏的游乐场,凯亨妻子有两男陪同,女人的放荡易被勾引的特性增强了被杀合理性。巴巴拉戴厚眼镜,布鲁诺似乎看到了他当时掐死的凯亨妻子,于是眼睛看她,手掐那个老女人。阐释了这种交换杀人的分离:布鲁诺掐死凯亨妻,实际心理欲求是掐死他父亲。
游乐园旋转木马和小河里划船的段落拍得真美!She was a human being.Even the most unworthy of us has a right to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找个gay演打网球的,也许希胖挺懂的。可是至今ATP现役球员还是没人敢出柜。挺喜欢男主这个演员的,很乖,有教养。希区柯克的女主各有各的漂亮,戴眼镜的不戴眼镜的都是。
被最后一幕逗乐了,盖伊从本能想要热情回应陌生人搭讪的冲动到迅速调整收回,也算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最佳注解了,毕竟,谁也不想因为搭个话就给自己惹来一桩谋杀案呐。可以说基本无悬疑成分,给观众开了上帝视角的前提下,故事如何收场,画面、节奏感以及细节的呈现(比如旋转木马打斗一段加入小男孩帮盖伊打布鲁诺这个小细节极大的丰富了这场高潮戏的可看性)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希胖总是不会让观众失望的。
在生涯里是全新的,此时他已经度过了运镜熟练期,转向了对影像和思维的辩证思考。本片可以看成概念的植入(第一幕)、概念的打破(第二幕)以及“回归过往”式的对情感和逻辑的反驳(华丽的第三幕)。不过在抽象事物影像化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点点障碍,第二幕的情节发展有生硬之处,不少角色设计可以看出作者主观意志的驱使(如两个女性角色的恍然大悟),而第一幕的左右弹跳也让情感无法落稳。
鞋子的特写,眼镜上投射的打火机火焰,唯一头部不转的网球观众,比赛和下水道两场戏的平行剪辑...希区柯克擅长单一场景的调度,以节奏的松和紧去控制观众的情绪,以悬念的堆和拆来把握故事的张力。他最好的那些片段都是密度很大的,丰富的镜头语言碰上高速运转的情节,爆发出无限能量。同时他有很强的全局意识,在不断抛出小悬念的同时,总有一些大悬念是不轻易挑破的,它们作为叙事的动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