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原名】Elena
【中文译名】伊莲娜/艾莲娜
【出品公司】Non-Stop Productions
【出品年代】2011 年
【上映日期】2011年9月29日 俄罗斯
【IMDB评分】7.7/10 (791 votes)
【国 家】俄罗斯
【类 别】剧情
【导 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
【主 演】娜齐达·马奇纳 Nadezhda Markina ....Elena
耶伦娜·利亚多娃 Yelena Lyadova ....Katerina
安德烈·斯米尔诺夫 Andrei Smirnov ....Vladimir
【内容简介】
伊莲娜和弗拉基米尔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各自曾经结过一次婚,都带着自己先前婚姻中的孩子。他们在中年相遇,为了各自给自己找个伴而生活到了一起。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伊莲娜的家庭恭谦而善良,所以伊莲娜是一个温顺的女子。弗拉基米尔的家庭虽然富裕,但是缺少人情味,所以他往往很冷酷无情。
伊莲娜的儿子没有工作,没法养活自己的家庭,所以他会常常来找伊莲娜要钱维持生活。弗拉基米尔的女儿是一个生活得“没心没肺”的女人,她和自己父亲的关系并不算好。
弗拉基米尔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在医院中,弗拉基米尔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虽然自己的女儿只是礼节性地来探望了他,但是弗拉基米尔还是觉得“孩子只有自己的亲”。这次简单的探望让弗拉基米尔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立下遗嘱,让女儿成为自己所有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出院之后,弗拉基米尔告诉了伊莲娜自己的决定。这个决定断送了伊莲娜的儿子的生活来源。
无奈之下,这个顺从的家庭主妇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她要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们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
Elena和Vladimir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Vladimir非常有钱,是一个冷血的男人;Elena在和善的环境长大,是一个顺从的妻子。他们于晚年相遇,各自在之前的婚姻中育有一个孩子。Elena的儿子失业在家,他无力支撑自己的家庭,还不断地问Elena要钱。Vladimir的女儿是个冷漠的年轻女孩,她和父亲关系疏远。因为心脏病发作,Vladimir住进了医院,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和女儿短暂却又温情的团聚之后,Vladimir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的女儿将成为他全部财产的继承人。回到家后,Vladimir向Elena宣布了自己的决定。Elena在经济上支持儿子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一度内向、卑微的家庭主妇想出了一个计划,她要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一个生命中真正的机会。
一句话评论
灰蓝色的色调,手持式摄影造成的失焦、晃动的现场感,让影片显得很生活化。而且安德烈·萨金塞夫在戏剧高潮时的沉默的处理,让影片回味无穷。 ——综艺杂志
影片的“低调的叙事”,赋予了全片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尤其是结尾的“冷处理”的方式,的确让影片显得很有个性。
幕后制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生存的故事,虽然故事是一个悲剧,但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还是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关于当代社会的生存哲学:适当地生存下去,并尽可能地减少生活的成本。
安德烈·萨金塞夫说:“这是一部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影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观众能去思考两个问题:生活和死亡。这是人世间最基础的两个问题了。如果我们再把视角带到单独的人的身上,那么就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夫妻、亲人之类,但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且,每个人的标准和底线并不一样,对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样。一旦被触及到了底线,人们的反应将会是出乎意料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大多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矛盾、冲突更多的是发生在内心而不是外界。所以,当有什么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人们的选择就会变得很本能、很原始。因为这才是人们的最基础的反应。在在电影中,有一个温顺、善良还很害羞的老太太,她对生活和人们充满了爱意,但是她却变成了一个杀人犯,后来她又去了寺庙中忏悔。这是不是一种启示?回头来看,这种人类的孤独感,单个个体的不可知,又成为了一种讽刺。”
《伊莲娜》下载观后评论:
整个故事的镜头完全客观,情绪的递进自然,危机时响起的配乐充满紧迫感,阶级层次的鲜明对比,不过批判力度没有那么尖锐。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伊莲娜的性格,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儿子的纵容,那一家人像是活成了寄生虫一样,最后为之挺而走险,钱就是这故事里的麦高芬,归根结底是不甘心所催生出的犯罪,墙上年轻时的照片在镜头前慢慢递进,为伊莲娜的行为提供了一部分的说服力。倒在火车边出事的马匹与突然停电内心所产生的不安,上帝在看着呢。有一段手持镜头所产生的一种不稳定感还蛮深刻,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而我们手上的罪恶一点都没有减少,就如费拉米基尔女儿所说的大意一样,就算长大也还是会被这样家庭的恶习所同化掉~
勉强及格。萨金塞夫采用了冷暴力风格,一对半路夫妻,有显然的阶层裂痕,护士老婆这边写的较多,不断生孩子的儿子儿媳,没钱念大学就只好当兵的外孙也会群殴宣泄,相对的中产老公和冷漠女儿这边着墨不多,这种忽视在始终紧绷的配乐中营造了一种受害者的可能性——最终老护士一家占据了宅子,而刚打完架的外孙在阳台上,宛如防备女儿的哨兵。我倒不觉得这片子在呈现夫妻关系在血脉关系前的不堪一击(毕竟老护士亲手杀了老头),萨金塞夫这次主要是构建一种审美趣味,即隐藏在中产家庭中的丝丝日常恐怖(而且立场多少在中产方面),这一点上,很类似夏布洛尔晚期作品
伊莲娜跟富爷爷在一起的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如此的冷峻。即使是冬日的阳光,也仿佛只是二人间各取所需的脆弱关系。女儿和富爷爷的貌离神合,伊莲娜和他则是同床异梦,这都指向了影片探讨的阶层内在隔阂。都是寄离人下,《寄生虫》更具有故事性,而《伊莲娜》像一个真实的事件。影片中不乏导演用社会问题堆砌这种真实感,香肠的选择指资本的冲击,生育又是俄罗斯的人口问题。在最后,伊莲娜又生了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而在富爷爷那类人看来,怀孕却是令人心忧。这更像俄罗斯跟苏联的关系,像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思想让俄罗斯富有,但苏联人是吃穷长大的。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2011年一种关注好强啊!!)。这片算是……俄版[寄生虫]吗啊哈哈哈哈,阶级问题在前,政治隐喻在后(分割遗产什么的,太直白了……),拍得工整以至于匠气十足。萨金塞夫肯定非常懂穷人,懂不懂富人呢……不太好说,两个阶级都是靠刻板印象,也实在是有点让人腻味。(影片里的豪宅是不是[无爱可诉]里面女方再婚后住的那个房型啊……感觉好像)。主要问题还是视点用得不太讲究,中间莫名其妙转到老头那边(不就是为了拍健身房那段嘛)相当之跳戏,说得上的大概就是大女主相当优异的表演。被降级到一种关注也是正常。
相比萨金塞夫备受好评的几部长片来说,这部的确寡淡了许多,但肯定不是清新的。萨金塞夫的诗学理念在本片中的呈现寥寥无几,就其拍片轨迹来讲,本片或许是导演影视生涯的一个转折,在这里,他抛弃了传统俄罗斯电影所一脉相承的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表达,而创设了一种未脱旧亦未成新的个人艺术手法。这部作品的试探性也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本片的力度,无论在叙事表达还是内涵批判,都减弱了,同时也担起分水岭之角色:此前含蓄深刻地讽刺,而后直截强劲地抨击。萨金塞夫让人喜爱与钦佩之处也在此,他始终没有放弃电影表达的创设。 3.5
相比萨金塞夫备受好评的几部长片来说,这部的确寡淡了许多,但肯定不是清新的。萨金塞夫的诗学理念在本片中的呈现寥寥无几,就其拍片轨迹来讲,本片或许是导演影视生涯的一个转折,在这里,他抛弃了传统俄罗斯电影所一脉相承的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表达,而创设了一种未脱旧亦未成新的个人艺术手法。这部作品的试探性也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本片的力度,无论在叙事表达还是内涵批判,都减弱了,同时也担起分水岭之角色:此前含蓄深刻地讽刺,而后直截强劲地抨击。萨金塞夫让人喜爱与钦佩之处也在此,他始终没有放弃电影表达的创设。3.5
开头和结尾的长镜头相呼应,画面是一贯的冷峻,整部片子摄影都是持以偷窥角度,使观众从客观的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中间对前妻照片的特写意味深长,打通了本片的一些矛盾点。早已不能用正常的视角去看待,伊莲娜与弗拉基米尔分属两个阶级,前者儒弱善良犯了罪,是出于后者作为上层阶级的冷酷无情,法律有罪,道德上却站在中立,所以我们没有对杀了人的伊莲娜抱有愤恨之心,反而是一种同情,两者矛盾性伴随着阶级的差异扩大,而萨金塞夫开放式的冷静结尾总是告诉人们故事未结束,绝望悲剧依旧继续。
三星半。开片日出长镜头与《撒旦探戈》如出一辙,而背景伴随的枪响提供更多的不确定性。萨金塞夫的故事看似越来越俗套平庸,节制的摄影风格也已逐渐脱离塔氏,却是悄然将文本与影像进行契合,因此比前作更好地贴近俄罗斯现实社会,无论是阶级的差异还是思维的固化。这个所谓“谋财害命”的故事,倒像是去悬疑性的《寄生虫》,还是极其现实性生活化的。萨金塞夫曾倾倒的雨水冻结为零下之冰,照片也通过拉近的镜头表现着家庭观念——从《回归》到《放逐》再到此,导演始终惦记着最原初的。
110分钟的电影未免显得有点沉闷缓慢,但不乏味,音乐也恰到好处。俄罗斯民族的特质与现实的张力彰显无遗,裂变中的俄罗斯,家庭处于现实的风暴中心,这与中国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引起共鸣的回想,正应承着影片渐起的“锵锵”旋律。我们每个人或都会经历那种沉静而永不能爆发的撕心裂肺,却还要循规蹈矩的过着每一天,这是何等的悲哀和隐痛。可能直到死的那一瞬,也糊里糊涂又不明其里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放弃宗教象征那套建筑在影片上层的结构,萨金塞夫的电影就混入了多种笨拙的语法。比如想表达腐朽父权的宿命轮回,就重现同一套机位和景别;比如想表达女性的附属地位,就让人物重复一套动作。这些本质上还是“动作”的,而非时间的。其实电影不必被仪式感架的这么僵,片中两个细节就将女性命运书写完毕:停电时母亲抓住儿子的手以防他偷桌上的钱;儿子搬入新宅坐在电视正中双臂搭在沙发靠背上。
中年妇女伊莲娜和富有老人弗拉基米尔再婚,她儿子游手好闲靠她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她孙子的前途问题亟待解决;而他女儿挥霍无度放荡冷漠。老人心脏病突发,欲立遗嘱让女人继承全部财产,她心态崩溃策划谋杀伪造意外,成功分得财产卷走现金。摄影极佳,室内场面调度和景深空间运用,极简主义,冷静克制。
伊莲娜还是照常拉开窗帘、做好早餐,仿佛一切未变。床上少了要她唤醒的衰朽躯体,厨房多了电视传来的嘈杂声。她借几粒药片一浇心中块垒,也把自己流放到情感之外。爱或者不爱,早在十年前的病房里或是两年前的婚姻中,变得毫无意义。可以祈祷也可以手刃,终于窗外再看不到烟囱,只剩寒鸦飞过的枯树枝。
萨金塞夫的节奏还是让人喜欢,一面忍受是为了另一面的纵容,阶级,除开贫富之外还有太多东西。从筒子楼到高级公寓,对谢尔盖和萨沙父子来说是换个地方吃薯片喝啤酒看球赛和朝楼下吐口水。伊莲娜依旧机械地从冷冰冰的从卧室起床,拉开窗帘做早饭。同《将爱放逐》一样,讲生活无论怎么折腾还是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