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彗星美人 约瑟夫·L·曼凯维奇
《慧星美人》展示了舞台生活的内幕和一位无名姑娘如何登上明星宝座的经历。在以名媛赛拉·西顿丝命名的戏剧奖的颁奖仪式上,新秀艾娃力克众女星,获得戏后桂冠。大家向她热
《慧星美人》展示了舞台生活的内幕和一位无名姑娘如何登上明星宝座的经历。在以名媛赛拉·西顿丝命名的戏剧奖的颁奖仪式上,新秀艾娃力克众女星,获得戏后桂冠。大家向她热烈祝贺。在一片赞美声中,跟艾娃关系甚密切的一些朋友回忆起过去的情景…… 八个月以前,立志当演员的艾娃经常光顾剧场后台,一次恰巧被剧作家理查兹的妻子卡伦发现,她见艾娃面目清秀,聪明怜俐,倒也是一个演戏人材,于是介绍给红得发紫的大明星玛戈。艾娃成了玛戈的跟班,终日伺候这位任性恣情的名角。与此同时,艾娃潜心学艺,进步很快。这被玛戈发现,不免起了戒心。尽管这样,艾娃锲而不舍,一方面极力巴结大名鼎鼎的剧评家艾德逊,以取得他的支持,另方面设法接近码戈的情人--导演比尔,请他多加指点,艾娃崭露头角,招致码戈的妒忌,后者大闹了一常卡伦对玛戈的任性颇为反感,决定教训她一下。有次乘汽车去赏雪旅行时,卡伦故意将玛戈坐车的汽油全部放掉,结果玛戈不能按时赶到剧场演出,只好请人代演。《彗星美人》下载观后评论: 8.6分。人生如戏,谁能想到本片的故事在本片演员中间真的发生了,饰演卡塞尔的不入流的试镜演员竟然成了美国一代巨星——玛丽莲·梦露。本片借用了从舞台到银幕过渡期的一段娱乐圈内的风云史为背景,讲述了西方版的《甄嬛传》,类似的电影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比如《日落大道》、《欲望号街车》等。人都是爱慕虚荣的,或许那个时代的环境为这种虚荣提供了一切必备条件,从此应运而生了形形色色的“彗星美人”们。借用一位朋友的感悟:小时候觉得阿谀奉承、左右逢源的人是高手,很聪明,越大越觉得这样的人其实很低级,是进化未完全的产物,他们因为自卑、缺陷而善于玩弄这些虚假的东西。我不知道Eve最后命运如何,但是德威特的存在和最后她的仰慕者轮回般的模仿已经暗示了Eve最后悲惨的命运,你怎么从别人手里抢来的,最终都会怎么还回去。
曼凯维奇属于非常典型的好莱坞黄金时期教科书级的导演,从台词设计到戏剧把控,从服化道到场面调度,14项奥斯卡提名实至名归。不过此片在今天看来真正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视角转换的妙用。视角转换不是简单的多视角,本片中,它以voice-over的切换为标志,重点在于精心编排角色之间心机和行为的联系和传递,通过把她们拴在一条线上,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式的切换中自然地带出这场明争暗斗的“明”和“暗”两个故事空间,一如舞台上下,在暗处营造一个比明处往往更为强烈的戏剧张力,从而为单调的线性叙事注入巨大的能量。在这场极致闹剧结束后,影片结尾又回到开头的那场梦幻颁奖典礼(此情此景几乎与《天堂的孩子》同质),犹如一场大梦初醒,但到底哪个才是梦、哪个又是现实呢?
揭露好莱坞女明星上位史。伊娃作为贝蒂的影迷,编造一段艰辛经历苦苦等待机会。经凯丽介绍,终成为贝蒂的助理。伊娃踏实肯干,不卑不亢,成功获得角色。然而,伊娃脸谱式的大转变,试图破坏贝蒂和凯丽的家庭来上位,将周围人都变成围绕自己棋子。伊娃没想到,在夺得大奖之后,他的身份被识破,婚姻被要挟,而试图上位的新人也跃跃欲试。三个女人一台戏,贝蒂虽然有明星的戾气,烟酒放纵,刁蛮任性,但实属耿直单纯。凯丽看似善良礼貌,但却亦正亦邪,背后捅了闺蜜得刀子。而伊娃前期的隐忍和后期的奸滑更具有手段。影片最后,小实习生勾搭商业巨佬,在镜子的折射下,暗示着无数个前仆后继的佳丽涌入到这场造星运动之中。果然一代代美人如彗星一样转瞬即逝,讽刺感十足。
这个结局太会拍了,无限循环,永远会有人走在追逐光环的路上,“瞧不起芸芸众生,无法爱人与被爱,填不满的欲望,用不尽的才能。” 实话说,这类人在我眼里远不如芸芸众生,木心说街巷里的感情才是人的天堂,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也很赞同。蛮喜欢去大街小巷里吃饭的,之前和本科舍友还有研究生的几个朋友一起买了梅菜扣肉饼煎饼果子布袋饼烤面筋冷面豆皮之类的一边回学校一边吃,一路回去就吃完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三三两两不用太多人,可以坐着一边吃一边聊天,或者一边走路一边吃,吃完聊聊天散散步,回去洗漱看电影睡觉。越来越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至于人前风光,但人后的苍凉也只有那些人懂了。我只想享受一些小快乐和小欣喜,也是我想拥有的。
看classical Hollywood film果然让人神清气爽。精彩的多重视点叙事,镜头和synchronous sound的第三人称视角与voice-over的free indirect speech的完美结合,使得多个人物形象被(几乎同时)丰满地塑造起来。是一个侦探和读心故事——观众在什么时候知道Eve的谎言呢?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通过电影的语言对观众的同情心进行微妙的操纵:对Eve始终疏离的观看,直到最后独自一人走入公寓,被烟环绕。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开篇是Eve获奖的场景,再次印证了其“侦探片”的类型(设下悬念,好奇她是如何平步青云——天才的诞生,还是又一则凭XXX上位的俗套故事?)。
继所有获奖&提名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后,终于也把截至2018年目前所有91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部看完了!《彗星美人》至今仍保持着荣获奥斯卡提名数量最高的纪录:14项提名,6项获奖;《泰坦尼克号》:14项提名,11项获奖;《爱乐之城》:14项提名,6项获奖!——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个关于心机婊如何功成名就的故事。最后的结局设置太妙了,两组相爱的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而满嘴谎言者和知晓真相者依然纠缠没休,在充满虚情假意的颁奖典礼上,她心知他肚明,但却没人去揭穿虚伪的面具。再安排个“伊芙第二”收尾(透过镜像还能看到无数个“伊芙第二”的存在),嗯,真是高深莫测的人性呀!
一开始无法舒适地观看这部反女性电影。功成名就,却内心匮乏,渴望回归家庭的大明星Bette Davis,一无所有,玩弄各种阴谋阳谋的绿茶婊,愚不可及被无数次当做棋子的傻女人。。。直到把它看做绝妙的反讽,畸形体制下构建的厌女话语,才找到正确的观看姿势。客观而言,这无疑一部伟大的作品。最后那个化名Phoebe的女孩,在多面镜前捧着Eve的奖杯,幻想与表演着自己的获奖时刻,宛若Eve再生。不禁想起很多年读过的亦舒的《阿修罗》结尾:“新的一代又成长了,轮到她们出来施展魔力,与她们窄路相逢的不幸人,非死即伤。吴珉珉才不应害怕,若干年前,她与她们,可是同路人。”
看前面以为是个绿茶婊的故事,后来才发现这是对娱乐圈的讽刺,故事以光鲜亮丽的颁奖典礼开头,整个电影都是插叙,快结束时才回到发表致谢辞,一段套路发言的背后有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所有感谢与祝贺的人背后有如此多恩怨,关系也是被把柄和利益牵绊。Eve也终会被比她更年轻的新人取代,“Actress never dies”。中文译名彗星美人蛮不错的。比较喜欢的台词:“你和我一样,瞧不起芸芸众生,无法爱人与被爱,填不满的欲望,用不尽的才能”ps:本来是冲着梦露看的,但她只在里面打了个酱油,很美呀
可能是本月最佳,也确实有很长时间没见过钱宁这样绝妙的女性角色,她是如此粗野如此热烈又如此敏感。张牙舞爪和衰老颓败是她相互排斥而融合的一体两面。结尾长江后浪推前浪的Eve,和最后微妙地用失婚来惩罚“绿茶婊”的价值判断都不算新鲜,我最爱的还是钱宁和男导演歇斯底里地吵架,对方气急回敬:“没有一架钢琴会以为杰作是自己谱写的。”纵然所有人包括导演都承认钱宁是天才、是缪斯。再没有一幕会更能展现女性,尤其是中年艺术界女性,歇斯底里背后的结构性失语与无助。
强人所难,坑人坑回自己,Margo是善良的,Eve是心机的,昙花一现,星火即逝。被人揪住把柄的时候,绿茶婊也是有劲使不出。油箱停车事件一处相当好,主观有意放手却让对方得逞,是无心插柳的精妙感。贝蒂·戴维斯当属最个性的女演员,电影拍她是多么性情纯良又锐利锋芒,总让人比不了,特有韵味。反向叙述和多人物角度延续故事且妙笔在于过程中去揭晓女主别具一格的野心,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最后这不知道算不算功亏一篑,轮回不止,道阻且长。
那个结尾,仿佛又是一个开始,那么多的妙语,到这里反而变得无话可说。你若喜欢舞台上的演出,不要去把目光集中在幕布后,那些舞台上值得喜爱的东西在舞台下并非也是如此。一个女人,到底要花多少精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她得到这些东西后,该去如何重新做回女人?始终难忘的便是玛戈这段车上的独白了。和《日落大道》相比,我会认为本片只有在贝蒂戴维斯这一环上全面胜出,当然故事讲的不太辛辣,更容易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好莱坞工整之作,显然被同一年相似题材的《日落大道》比下去了。作为戏剧幕后题材很干脆地一个幕前演出的场景都不给。演员从贝蒂戴维斯到一众配角全员演技在线。结尾直接把本片的主题拉高了一个层级,可惜就差临门一脚就能讲到物化女性之类的了,《阿飞正传》结尾估计来源于此。在Margo“恰好”不想出演新角色,把机会让给Eve之后,本片放弃了继续深入的可能,转而成为不痛不痒的玩笑之作,去奥斯卡舞台上大显风头。
与《公民凯恩》、《日落大道》。“她是那么年轻,那么有女人味,又那么无助,拥有那么多我想呈现给比尔的东西。女人的事业为了攀上高峰而牺牲一切,却忘了当你回头想再当女人的时候,你还会需要这一切。天底下所有的女性都有一项共同的事业,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那就是当个女人。迟早我们都必须用心经营,不管我们拥有多少其他的事业,或是我们有多少想做的事业,终究都比不上当你看着餐桌时或在床上翻身时,他就在你眼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