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士兵之歌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 Zhanna 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士兵之歌》下载观后评论: 一位普通苏联士兵,阿廖沙,最想得到的是一次回家看母亲,为母亲修屋顶的机会。在打了两架坦克成为英雄后,拥有了四天探亲假。在回家的短暂又漫长的旅程中发生的每件事都直击人心灵,前线战士拜托他给妻子带回他很好,他很想念她的口信,整排士兵将排里仅有的两块香皂拿了出来,作为这位前线战士的礼物,让阿廖沙带给他妻子;帮助断腿男看行李;火车上遇到同蹭车的舒拉,单纯美丽的舒拉与阿廖沙在火车上短暂的相处中产生了没有结果的感情;回家看望母亲,火车却在仅离家6公里处遭遇了袭击,最后回家时,妈妈在地里,母亲知道儿子回来了,飞奔回家的画面太感人,终于是见了一面,阿廖沙把一路带着要送给母亲的头巾终于送给了她,说了几句话后,又坐上车奔赴前线,留下了那句,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
没有好莱坞式的戏剧化,终于相见的母子二人寒暄,深深的拥抱,然后分别。母亲对阿廖沙说,当年自己没有等到自己的丈夫,这次一定要等回儿子。然而最终的结局在故事开始时就已明了,阿廖沙后来在战争中阵亡,再也没有见到心爱的舒拉,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而很多年后,即便早已知道了儿子阵亡的消息,母亲仍常常一个人站在路中央,默然望向路的尽头。在没看电影之前,以为这会是一部极尽虐心之能事的悲情片,但看完之后发现电影的主基调是那么阳光、愉悦和美好,特别是舒拉和阿廖沙之间的爱情故事,甚至让战争环境也成了某种浪漫的背景。我承认自己有浓浓的怀旧情结,那种连一个拥抱的镜头都要预热个5分钟,无数次近景大特写,柔光中闪着波纹的女主的大眼镜,实在是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阿辽沙,你不要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故事简单,真实,一路上的见闻,就像是一幅迷人的群像画,像展开的画卷那样逐渐深入,在母亲奔跑的路上达到高潮,在那个守望归来的路口,他们挥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候。这时候的战争是这么的具象化,他们焦心的听着广播,可是当广播最后没有宣布战争结束时,也只能失落的走开。特别喜欢那个断腿士兵那一段,反而是以为感情不太好的人,始终的在为你守候,而你以为会一直等你回家的人,却享受了别的生活。舒拉可爱纯真,眼看他们坠入爱河,又各自担心犹豫,在那个以为就要这么错过的桥下,你在上头。可最后还是谁都没有说出口来,他们也许还会再见吧,甚至是结婚在一起。
真的很震撼,人物刻画绝了。必须要重新思考人道主义问题: 强调人性,亲情,爱情,友情,战友情,温情,并不意味着就是小资、就是被腐朽,而同样可以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阿廖沙始终都是一个善良正直的英雄,他也有温情、小我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这个英雄的完美性。按照中国当时的政治标准,这的确是修正主义,但是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错误啊! 就像洪老师所说,当时是没看电影就批判。有一些地方的措辞是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头尾旁白。我在理智上可能可以批判 但是情感上实在无法批判,真的很感动,这怎么解释呢。这里面有个审美问题,形式问题。
這是一個慹心僕實年青人加人軍隊後不改原有本性的故事,電影拍攝得很富有美感,年青人在幫助他那種熱忱也令觀者感受到助人的愉快,將人性中的善良在亂世中表現得教人不受感動也難,助人卻忘己是違背人類自利的本性;當愛來的時候必需要及時回應,即使明知該感情無法持續也不要令其不明不白,愛是兩人互相追尋的永恆動力,即使一時無法相聚,但當互相之間明確表達愛意後,這股愛的力量將源源不斷相互尋;為了相見親人一面,間關萬里在所不惜,這在當今網路當紅時代反而不值一提,是科技稀釋親人的感情,抑或是今人感情不如以往昔!
1.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悲惨的结局,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人物越是幸福、越是有希望,悲剧性就会更强。2.给人物安排限时的任务,让观众不自觉的为其担忧,极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例如在故事结尾处,人物历经千难万险即将到达目的地,所剩的时间只有仅仅一晚,但火车却被袭击,令人扼腕。3.整部影片实际上是由三个爱情故事组成的,残兵和香皂的故事一正一反,表现出在战争下人们的选择。爱与战争是不相容的,但主人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爱不会消失。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雁南飞》。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被俄罗斯人骨子里的艺术天赋所吸引。战争片没有拍出主旋律式的“宏大”,却将战争的残酷和爱情的美好刻画的栩栩如生。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电影,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影片没有用虚假的乐观主义调子来冲淡悲剧的氛围,这样的艺术形式估计也只有社会主义苏联老大哥才敢于创新和尝试。这样的“新浪潮电影”正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东西。这才是我想看到的伟大的苏联电影!!!!
“跑,快跑阿廖沙”“请不要忘了我……舒拉”虽然表演和演出的青涩肉眼可见,但是这部片子的剧本水准真的完全出乎我意料。或许就电影本身而言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相信在当时代背景下,这已经是最好了。在人性和反人性的来回转换中突出“人”,节奏张弛有度,人物矛盾、对白角力不失精彩。场景表达相对克制,核心事件情节线索清晰,人物立体不生硬。从细节到主体,事无巨细尽善尽美,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给出满分呢?
跋涉三天三夜,只为一个拥抱,只为亲手将绢花放进你的手中。我已经开始刮胡子了,已经开始抽烟了,妈妈你知道吗?我想给你修屋顶的...可是对不起,对不起。 战争写意,战友情谊,火车邂逅,鸣笛告别,妈妈的黑色蓬裙,士兵的纯正勇敢,浓浓的战时俄国文学气息,很诗意很不客气。
8.5/10。没有过多宏大或惨烈的战争场面,只有坦克追逐阿廖沙时的镜头倒拍、轰炸时坍塌的大桥和火焰,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悲伤、沉默和麻木,在听闻阵地失守的消息后,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接受并继续劳作。目睹了战争时期的爱情和背叛,经历了含蓄的情欲启蒙,和母亲道别的惆怅和歉意,这是阿廖沙短暂一生的视角,干净、纯洁、饱含深情,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哀而不伤,令人动容。
老片真精彩,兼具可看性与思想性,结构精巧,前后呼应,故事趣味横生,角色生动细腻。以士兵回家一路见闻,串联起战争中普通民众生活的苦涩和无奈,从而窥见战争对人的残酷。开头母亲的等待,与结尾离别呼应,又牵扯人心,一度担心到不了家。母亲的那一句句询问"为什么,为什么“一下子让我想到,这不就是苦难的苏联母亲,在悲苦地质询”为何要有战争要有苦难“吗?十分好片!
以前就很喜歡李健的“一輩子的十分鐘”,今天終於看了取材的《士兵之歌》。蘇聯電影總美得像詩篇,少了色彩的幫襯,構圖和光影更出彩。無法忘記阿遼沙和舒拉每一次對彼此的凝視,還有母親從田裡拚了命的跑向阿遼沙。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戰爭片,它甚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而是發生在“戰爭時期”的電影。士兵在成為士兵之前,他有父母、有愛、有靈魂,這點不能被忘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