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镜子》下载观后评论:
《镜子》的叙述方式非常奇特,回忆、梦境和现实不断交叉,通通指向已经消逝了童年,松树林下的木屋,形单影只的母亲,以及离去的父亲。童年似乎是老塔电影的母题,淋漓的雨,奇幻的梦境,共同诉说着童年的隐痛和忧伤。“书里应该是诗歌的灵感,而不是偶像崇拜!”这是一部政治寓意很隐晦的电影,回忆童年往事时,母亲在印刷厂上班,因为书中一个词而狼狈不堪地修改订正;红卫兵手持红宝书拥戴毛的镜头,思想控制舆论,导致偶像崇拜,这是童年的记忆,老塔只能隐晦地表达,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实在表现童年的同时,更暗含了俄罗斯的苦难,就如电影中男孩读普希金致恰达耶夫的信,深爱伟大的祖国,她免于东方野蛮民族的蹂躏,保存了独特的基督教文明,而这种文明与西欧不同,因此,俄罗斯的身份认同是尴尬的,也是痛苦的!牛奶火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4422585.jpg)
一直计划再看塔可夫斯基,但直到今天终于开始了,上次看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喝醉了在Amherst看乡愁,是一次不错的体验,后来不得不先关注了很多别的电影,然后找到状态很好的时候再看,想认真看。这部本身也会再重新看。这次是和鱼皮看的,鱼皮学会下楼梯了。突然想起来中间可能还又看过一次Solaris,但这次打算多看看后来的东西。这篇还是想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没预想是这样的走法,这大概也是我到现在都没看stalker的原因吧,不过感觉还是很苦逼啊,不能说苏联人都苦逼啊,塔可夫斯基不只是代表俄罗斯,更代表他自己,有时候好奇能不能在剩下没看过的几个电影里发现好玩的地方,也许丫真就特认真。。还看到好多年前自己给乡愁评论的内容,蛮好玩的,试图说点啥呢还哈哈哈,但是乡愁确实太牛逼了,这几天得赶紧看看。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446372.jpg)
想起最近看的《石榴的颜色》和黑泽明《梦》更像是谱写诗歌 绘画梦境。很喜欢热评说的:“大家都在执着于把一部电影“看懂”,用一种贯穿始终的逻辑去解释它。但在老塔看来:<镜子>=艺术品,既无情节、发展、结局,也不滥用象征。观众离内容愈远,便离影像愈近。情绪直觉的触动与接近就已足够。”其实每个人在讲都是在讲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对方的一个情感投射,甚至可以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但就像他所说 “如果一个作者被他所选择的风景所感动,唤起他的记忆、激起他的联想,纵然是主观的,但这种兴奋将会使观众受到感染。整部影片会充满着作者个人的情绪,包括那片白桦林以及上一场梦境里的背景风景,还有那片淹水的死寂树林。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奠基的文学和文化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得自然。”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481373.jpg)
“我们透过镜子才能明白自己是谁。”——《Solaris》核心仍然是『水』,风拂过的森林、静谧中在纸上滋长的火焰、镜面上逐渐褪去的雾——水纹的各种形式。接近尾声时镜中男孩捧着的牛奶像心脏跳动一般在瓶中一起一伏,突然画面一转,变为其赤身在池塘中划水的场景,仿佛是回到了生命的伊始——被母亲的羊水包裹的状态,灵魂也随之返回了故乡。像这样值得关注的片段还有很多;不过并不建议用浅薄的象征主义来“解读”老塔,那会失去更多。情节一如既往的催眠,但情感的根也一如既往地扎得很深,意蕴深长。主题仍然是:反省/宽容/母性/救赎/新生等。钟情于老塔的『清洗』,宗教意味浓烈。/自传:一层伪装;以自身经历包装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完全不私人化。/回忆:一场与现实交错的、真正的梦境。看到最后快要哭了。待重看?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5180716.jpg)
“他一定是怀着愧意的”“人只有一个躯体,孤单而又无助,灵魂厌倦了这躯壳的束缚,耳朵、嘴巴和那镍币大小的眼睛,那包裹着骨架的皮肤 布满累累伤痕。于是,穿过角膜,它飞向苍穹,飞向凝着冰雪的行索,飞向鸟儿们带来的战车,透过那牢房的栅栏,它听到树林和玉米田里的喧哗,和来自七大洋的号声,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有罪的,如同衣不蔽体的肉身——没有思虑,便无所作为,没有灵感,便没有诗篇。一个谜,永无答案:在那无人为伴地方舞过,谁还能归来?我梦见了另一种灵魂,它有着异样的装扮:它一边奔跑,一边燃烧,从猜疑奔向希望,它纯洁而透明,像燃烧的酒精,转瞬即逝……只留下桌上的那枝丁香:永存于记忆中。奔跑吧,孩子们,不要顾虑。可怜的欧律狄刻的命运,驱动你们的铜环吧,带它走到世界的尽头…”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5330020.jpg)
【84%】和「乡愁」相比已彻底走向私人创作与唯我表达,结构也更贴近梦的形式,但总令我不满意的是,塔可夫斯基永远无法放弃他的诉说,即使他故意使用了晦涩甚至不可理喻的语言,他还是在一刻不停的诉说,让滔滔不绝的表达充满影像。我宁愿看他静静地截取每一个神秘的意象,原野上着火的木屋、坐在栅栏上抽烟的女人、吹过斑驳的丛林的风,就这样看一个半小时,因为自然本身就蕴含着足够丰富的情感和意义,并不需要巴赫或诗之念白来为之增色——这是一种附庸,附庸圣洁,附庸伟大;这是一种剥削,剥削诗性,剥削神性。或许(古典)艺术的美学效应正是依托于附庸与剥削。但还是想念「生命之树」,想念那种生长不止流淌不息直至喷薄而出的生命力,虽然从煽动性伎俩的运用密度的上看,它远比「镜子」媚俗得多。
![镜子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934683045.jpg)
感觉看到了恋母情结?镜头很有生命力的笔触,微妙的真实感?像是把梦拍出来的样子。母亲梦中年轻洗头时墙皮如雨般剥落,镜子中的母亲自己已经老了。不断的在妻子身上和梦里看到自己的母亲,年轻而疲惫,苦难而平实的生活动作里眼角皱纹带着保护欲般的美。但现实中母亲已经老了,他长大了,但再也得不到年轻的母亲。妻子终究不是母亲,而他同两人都渐渐疏远了,只有在闪回,童年才会放大的细节上,在儿子身上看到自己,在病床上的似梦回忆里才能得到“一切都没事了”的完美结局。战争,创伤,不会回来的父亲,icon符号的运用补足回忆,偶尔的恐怖气氛营造更加迷幻,整个故事拼接像是梦里中跳跃无逻辑又似乎联系紧密…总的来说:不明觉厉,但镜头触动。从来没了解过老塔,所以果然是不可能看懂的吧…
第一次观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困惑,也有被片子征服的快感。作为俄国电影大师,其影片自然完美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梦境、现实、回忆三者按照内在逻辑组接在一起,虽有着时空上的巨大跨度,但也并不显突兀。对于梦境的处理则继承了法国超现实主义创作,但没有过多戏剧性的创造,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比如在最后一个段落中,尚未生育的母亲、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寓示着永恒的亲情。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组镜头了,配合着庄严肃穆的《马太受难曲》,视听效果简直了!此外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导演并不满足于个人故事的建构,而是加入了一些战争片段,为人物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一部分吧。
7.9什么都抓不住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镜子》中我甚至认不清演员的脸。但是塔氏的镜头并非让人一无所获。许多人喜欢把这称为“诗”,但我想这顶多称之为有诗意的“散文”。诗永远是在规矩化的标准下寻求自由的表达,而西方启蒙以来的散文则总是企图让观众在自由的碎片中探索主体的规矩。用杂谈和随想去动摇规矩的艺术是一件有益的尝试,因为至少在目前来看,观众或创作者都能在尝试后明白——规矩只能更新或重构,绝无被推倒抹除的可能。这里的诗和散文指的是一种创作理念,虽然他们本源于文学。对于抽象化的文字而言,诗高于杂文随笔一类散文的毋庸置疑,更不用谈形式上更具象化的视听语言。毕竟,智慧体的意识自进化以来,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的。
第一部塔可夫斯基,是非常私密个人化的。意识流,按情节和逻辑来看是阻塞和隐晦的,是破碎和不通的;但是按照情感和回忆却又是明晰而流动的。因文化背景不同其实林间的木屋,流淌又干涸的牛奶和记忆中燃掉木屋的大火只能隐约和着镜头体味其美感却难以共情,但这些细碎的情节总能勾起一种朴素而隐秘的情感——“我们都必须经历无数的肮脏污秽与了无意义,都必须在跌跌撞撞与持续摸索中向回家的路迈进!没有人能给我们指引,我们唯一的指引是乡愁。”黑与白的转换是现实与记忆,其时间与感受显现外化成了镜头下交错的回忆——“来到镜子的另一边,你的领地”——镜子便是用于投射自我的中介物,所有情绪和意象的表征都是内心情感的外化,在镜子外面被我们窥见。
偶然翻到了初一时截的片段,就控制不住记几地四刷了这部电影。难以言表对此片的热爱。个人风格及其浓郁的作者化电影,抒情诗意漫流全片。自传式的故事穿插承载于种种:迷离混沌的梦境与琐散闲慢的现实、黑白怀旧质感下的凋敝过往与彩色影像下澄澈的现在、个体的记忆感知与国家民族的悠远追忆.......多重维度的渺远衔接因舒缓静雅的长镜头而实现柔和的过渡与隽永的相拼,在多次出现的镜子的割离反射中亦外化出反思。看似毫无头绪的发散叙事但又直线般统一的贯穿并进,在环境的介质下传达出的共情感虽难以捕捉,却逐渐由内而外地诠释出永恒的眷恋与回忆、然后直达到宇宙般浩渺无垠的终极境界,给我带来观影启蒙时难以复刻的真好
“人只有一个躯体,孤单而又无助,灵魂厌倦了这躯壳的束缚,耳朵、嘴巴和那镍币大小的眼睛,那包裹着骨架的皮肤 布满累累伤痕。于是,穿过角膜,它飞向苍穹,飞向凝着冰雪的行索,飞向鸟儿们带来的战车,透过那牢房的栅栏,它听到树林和玉米田里的喧哗,和来自七大洋的号声,没有肉体的灵魂是有罪的,如同衣不蔽体的肉身——没有思虑,便无所作为,没有灵感,便没有诗篇。一个谜,永无答案:在那无人为伴地方舞过,谁还能归来?我梦见了另一种灵魂,它有着异样的装扮:它一边奔跑,一边燃烧,从猜疑奔向希望,它纯洁而透明,像燃烧的酒精,转瞬即逝……只留下桌上的那枝丁香:永存于记忆中。奔跑吧,孩子们,不要顾虑。”
关于如何理解内容与核心思想,我是失语的。封面的农妇望“海”图出现时,我感到隽永;怪医生在田间,风吹起一层层波浪时,我感到平和、安宁、静谧,虽然风声是非常大的。电影里常常刮起风,溅水、滴水、流水、涉水、浪翻的声音敲打着心头。当我们走在世界里,走在房屋里,又曾试过如镜头一样,平稳宁静地在室内移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塔氏会为自我种族的文化孤立感伤,忧国忧民,会传颂神圣,支持共产,回忆故土,怀念旧居,丈量时间。而我还是没有这的胸襟,我只想对那些带节奏的自媒体呵斥:读读塔氏的那句——“书”不是赚钱手段,而更像是一种宣言,诗人要做的是唤醒灵魂,而不是培养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