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gdfgd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漂泊与抉择的一生。本片荣获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安德烈卢布廖夫》下载观后评论: #183分钟版#08:25,雨与雾。15:14,雨中的泥污。32:07,水盆上的细柴,用手灭去。41:44,水蛇、蚂蚁、死鹅。44:02,背对背的重叠交谈。47:30,耶稣捧起了一团雪放入口中。49:19,钉子处理的很隐晦,直接挂了起来,靠情绪铺陈出了史诗感。51:45,白鸽。52:29,林中精灵,遇神迹。01:01:08,背后的渔船,烧焦的火把。01:04:36,大空间调度。01:16:17,马上这一套动作极富力量。01:18:36,倒在水边的竹瓶。01:22:30,对画而泣。01:48:46,为死尸编辫子的少女。02:19:49,雨中泥水里翻滚的少年。02:26:53大火。02:28:51与开篇呼应的丑角。02:35:05,注定不凡的少年。02:40:12,场面是活的,结尾伟大的钟声!
183分钟版#08:25,雨与雾。15:14,雨中的泥污。32:07,水盆上的细柴,用手灭去。41:44,水蛇、蚂蚁、死鹅。44:02,背对背的重叠交谈。47:30,耶稣捧起了一团雪放入口中。49:19,钉子处理的很隐晦,直接挂了起来,靠情绪铺陈出了史诗感。51:45,白鸽。52:29,林中精灵,遇神迹。01:01:08,背后的渔船,烧焦的火把。01:04:36,大空间调度。01:16:17,马上这一套动作极富力量。01:18:36,倒在水边的竹瓶。01:22:30,对画而泣。01:48:46,为死尸编辫子的少女。02:19:49,雨中泥水里翻滚的少年。02:26:53大火。02:28:51与开篇呼应的丑角。02:35:05,注定不凡的少年。02:40:12,场面是活的,结尾伟大的钟声!
前些天梦到了《Solaris》的曲调,赶紧找来了这一部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不完整。今天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至此,老塔已全部补完。安德烈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们注视着人间疾苦,悲天悯人地想要去拯救人类。比起和费奥凡不同的态度,安德烈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所以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偏题……就像DC比起其他英雄,老爷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更能理解人类,更觉得人类值得被拯救。)所以无论教堂被毁,还是神圣的画像,都是外壳,巨钟鸣响才是本质,人类需要信仰,更需要对自身的信仰。安德烈只是一个代表,老塔借这个代表从迷惘,沉默,到燃起希望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人类无限的信心。就像最感动我的那段来自《哥林多前书》的话“爱是永不止息”。爱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永不止息。
塔可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塔可夫斯基可以代表电影摄制艺术的巅峰。本作表现了俄罗斯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和神秘主义。电影中以东正教修士安德烈.卢布廖夫绘制“三位一体”圣像为主线展现了鞑靼人残酷统治下的俄罗斯众生相。安德烈.卢布廖夫途中见证了众生疾苦,因救疯癫女手刃同胞而深陷罪与罚的煎熬中。因此他开始迷茫,对信仰产生了动摇,进而无法下笔作画。最终他在东正教象征着驱逐所有恶灵、净化普天之下的钟声祈祷仪式下,因看到众人的平安喜乐而领悟到了信仰的真谛。他此刻明白了经历苦难是为了信仰的重生。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个人经历也呼应着整个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俄罗斯同样是因苦难而获得新生。鞑靼人的残暴统治我觉得可以对应现实的极权主义。这是体现本作对现实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电影的节奏很慢,导演运用的大量象征手法导致电影内容显得非常晦涩,不过对俄罗斯宗教文化有点了解的人,凭直觉就能发现到影片中浓厚的俄罗斯正教气息——人若想恢复“神的形象”,必须经受无数的“苦难”,受尽屈辱(效法耶稣)。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之所以有极高的创作天赋,正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俄罗斯人遭受的种种苦难(贵族统治者的暴政、鞑靼人的劫掠),加之个人的经历(被同僚嫉妒,遭受误解,斯拉夫异教的诱惑),由此产生了深刻的怜悯与同情心,这一点从他不愿将“末日审判”画得过于恐怖便能看出来。可以说,只有把握了“苦难”这一主题,才能找到通往俄罗斯灵魂的道路,找到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化巨匠的创作源泉。
作为一部回溯传记电影,最重要的莫过于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的重现;比起机械的复制或是企图重现风格化的古俄罗斯的绘画世界,塔科夫斯基选择避开考古学或是人类学的真实,采用一种不可避免的虚构,当然这种虚构与重现绘画的虚构完全不是一回事,来达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真实;关于圣三位一体以及十五世纪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依旧的鲜活易懂,无疑成为我们进入其诞生时代的一种捷径;同样对于卢布廖夫的性格构想也是希图依靠银幕呈现的过程之中自然流淌,于我们而言卢布廖夫的生平实际上是一种强行赋予的观念,却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氛围,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重建一种刚被发现的全新的真理。(8.8/10)
卢布廖夫作为一个圣像画师,全片未提他如何作画,倒是多次提到他不愿作画,然后在经历一系列黑白影像的动荡之后,却以彩色的三圣像作结,段位瞬间提升了吗,在我看来是智商受到了侮辱。大段的支线人物故事让卢布廖夫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不到卢布廖夫的任何感情变化,他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如何就看尽世间的磨难,历经神性的考验,最终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呢,扯呢。电影就是没将作画与人生历练结合起来,主角换作任何一个普通的神父都是成立的,不过就站桩一样经历一遍就行了。至于吹嘘的大场面摄影未见任何新奇之处,加上对白如教义般晦涩,尤其声音处理相当糟糕,很多时候没有远近层级之分。总之该说得说,老塔还会继续看
看见有人说宗教很容易走极端,我认为是和迁徙感有关联的,当初基督教深宫死锁代表原教旨氛围的发端。后面新教很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迁徙传教徒,我们对那些已经消失的化缘僧人以及济公的好感也与之有关,而中国古代权力机构的衰退递减也与权力中心的物理僵化有关,当然儒家独尊断了和自然互动则是整体端。现代政治各国领导人出国啊各省市转等等我也认为与之有冥冥之中的牵连,主动的迁徙感是非常特殊却又总被忽略的视野,在自然而然的作品中察觉思想上的迁徙就更不易了,时间是永恒的难题,这是为何记录是人类知觉的需求和欲求。扯远了,我思故我在 在哪儿呢 在迁徙中没多的意思,都只是些非常随意的印象
一个基督徒的追寻救赎的过程!影片本身宗教色彩浓厚,对于这方面薄弱的人来说造成了观影上的困难!塔可夫斯基的战争大场面也让人惊叹!安德烈鲁布廖夫中的塔可夫斯基将塔氏美学进一步发展,并在其中融入了哲学宗教思考在其中!信徒皆都是现在自己的立场以偏驳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信仰,本身作为最不应该还有立场或者歧义的爱在不同的信仰之间会沦为互相攻击诘难的工具!甚至是夺取生命的理由!塔可夫斯基在片中通过安德鲁给圣教堂绘画的经历将之参与到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时代,以人物对于宗教的内心态度的转变构成成长!这种片子或许大多数人不会喜欢,但生活是需要这些东西的!
因《1978年的几天》而心心念念三年的电影,终于跨年夜达成心愿。是好片子。人,愚昧是人,慈悲亦是人。落泪或欢笑,嫉妒或自省,人间苦旅也。塔可夫斯基的水肃穆,裹挟人的肉体与愁苦的舟,流向未知之地。长镜头似画卷,想起《冬猎》。耶稣信徒一头流光长发,异教徒女子野性却隐隐动容的眼神,哑女至纯也至无知。马真是美丽的动物,在鞑靼人的侵略中也纤细无害。流浪艺人嬉笑过一生,魔鬼的产物怎会如此心酸?少年铸钟,最难忘火光四射的一刻。泥泞中的拥抱,艺术在悲怆中重生。片尾游魂的视角中终于有了色彩,语言成了多余。希望我一生能触碰到卢布廖夫的一点余影。
好伟大!很喜欢开头以及最后的《钟》,铸钟少年说,父亲从没把铸钟的秘密告诉过自己。有如神启。连许下沉默之誓的安德烈开了口,这是顿悟的时刻吧。万物起始,就有了语言。看到后来流浪艺人控诉安德烈告密,我又倒回去重新看了三修士来木屋的场景,惊叹老塔镜头的天才!镜头先由安德烈和基里尔开始,像是随安德烈的目光环绕着扫过木屋,等到镜头回到安德烈身上,边上的基里尔不见了,安德烈透过木屋上的孔洞,看到远景里告密的基里尔。完美的动态镜头。老塔的电影果然不能只看一遍。另外,圣愚这种形象很有意思,聪明似乎从来都不通往至圣,慈悲才是。
心不静啊好好面壁因为中世纪审美疲劳和字幕翻译不太入戏看完之后对比了两个画家的宗教画安德烈的耶稣更有人性是在经历中对宗教思考不断深化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教义耶稣从人界诞生来拯救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相比较后半段的苦难在异教徒统治下敲响的钟治愈人的心灵达到了全人类的层次安德烈放弃才能又重拾信心我更喜欢前半段各种争论和一个个小苦难堆砌的思考像是种成长启蒙流浪艺人的鼓白教堂里的绒花女人游过船但好在战争意外地没有束缚诗意在信仰即将崩塌战乱中飞过两只纯白的天鹅我画圣像你铸钟而没有宗教的我又信仰什么呢
第一次看的时候,勉强跟着,试图弄明白,结果弄不明白。第二次看的时候,盯着台词看,剧情是明白了,而结果仍然是看不懂的。这是第三次看,这次是关掉台词看的,还是看不懂。不过,与其说看不懂,不如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能力(关于苦难、艺术、宗教、罪行与人的选择性缄默),但是,这都无碍我欣赏影像上的好。说来也奇怪,前两次看都是在清早,每次都下雨。这次是夜晚打开,先看了第一部分,在一夜睡眠之后再打开第二部分,这时候窗外突然响起了雨声,入夏以来的久违雨水啊~我也把这种偶然当做一种赐予,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