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女导演 杨明明
阿明和月月从导演系毕业后,一直没有戏拍,于是她们决定拍摄一部记录自己生活的电影。在剧场里,月月喜欢上了演话剧的男主角。前期拍摄在她们不断的磨合沟通下缓慢进行。直
阿明和月月从导演系毕业后,一直没有戏拍,于是她们决定拍摄一部记录自己生活的电影。在剧场里,月月喜欢上了演话剧的男主角。前期拍摄在她们不断的磨合沟通下缓慢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女导演》下载观后评论: 【57%】典型的「伪记录」陷阱,即,有伪造现实的能力,却无任何表达的意识。就算「伪」的手法能制造再多的「真」之幻境,也不可能比真正的Vlog更「真」,何必煞费苦心去模仿?因而,体会到本片的好,必须有一前提条件:知道本片是一部电影,而非真实的纪录素材。若把「女导演」这一元电影的要素去除,虽然不影响故事——如果本片有故事的话——但却会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或Vlog,这样一来,本片所有的好还存在吗?假设作为一部纪录片或Vlog,本片的灵魂何在?表达何在?难道仅仅用哲学诡辩、时空跳跃来重塑一个类型化的狗血情节剧,就是本片全部重量了吗?这样的体裁,用「伪纪录」的手法,未免杀鸡用牛刀。毕竟此法用于恐怖片,尚有别的拍法无法达到的效果;而用在这里,就是纯属形式大于内容、且形式不符内容的炫技了。#永无岛-8
伪纪录片的形式很有冲击感,节奏也恰到好处的掩盖了剧作和表演上的部分平庸,但是总觉得还是差了一点什么劲。这一点什么劲,我想应该是导演在后续的作品中努力去找到并且克服的。电影本身不算长片,所以逻辑和叙事上的缺陷可以原谅,不知道如果变成长片是会改善还是更加暴露?原先是觉得电影的节奏有些快的,但是看多了几遍以后,也觉得这样的节奏恰好适合这样的表达。如果硬说这部电影矫情,其实确实有一些作的成分。但是剧本如此,文艺青年无论如何都有一点这种倾向。所以这是可以理解的。郭月和杨明明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很自然。但令人担忧的就是这种自然会不会已经定型成为了表演常态?如果说如何去寻找自己已有缺陷并去改善,是杨明明要去做的事情,那么郭月要去做的便是挖掘自己表演的多样性。还没找到《柔情史》的资源,很期待看到。
有趣!就像杨明明之后在采访里说的,它其实是现实主义,但是形式上很浪漫主义(我觉得几乎全然是浪漫主义的,以至于有评价说有点小作),其实这种和小短的爱情纠葛、户口问题、女导演的混乱又真实的生存状态,都是“剧本”中的,是模糊的真实,于是故事是不能够相信的,只能体会他们的观点。喜欢那种乐呵的劲头,比如杨明明顶着光头在胡同里跳蒙古舞,真的很灵气,他们在路边吃八块钱的拉面…互相诋毁伤害又事后认真反思,不停伪装又忍不住说出心声。竟然给我看哭了??尤其最后唱苏丽珂那里。我说月月为啥那么熟悉,原来是「路边野餐」!操哦我看了三遍路边野餐都没认出来。
不仅仅是给那些试图通过“自拍”搞创作的青年电影人指了一条“怎样使你的观众以电影而不是vlog的态度看待你的作品”的道路,更多的是对我而言的,这种私人的体验。好喜欢杨明明,看完竟然有种”I’m not a hopeless case”以及至少今夜我不再孤独的感觉。那些脆弱的、伤感的、混不吝的、诗意的、孤独的、不安的、浪漫的、叛逆的、重新缝合破碎自我的,女孩的,我都懂。“我不会因为easy就和一个人交朋友,也不想学会游刃有余。但如果我们交换了内心,你一定会觉得那是美的”
一看剧照就很重口味,鉴于三个人推荐过,看一下。一种简单有效的可操作性,自黑也是出于对男性观众的恶俗迎合,满足他们的某种猎奇臆想,设定太低级,内容很无聊,我想导演真实的生活也不是这样,所以就是加工后的貌似原生态,想在一堆伪纪录片里出位,早几年身体写作的路子,形而下的自我暴露,通过这种妖魔化的哗众取宠来求得关注,北漂文艺女青的窘迫描写也太过夸张,好烂啊,博眼球的目的达到了,讨巧的路子不错,作品本身挺烂的,玩玩吧。和尹丽川的《牛郎织女》比,差太多太多,文学功底很重要。
我不理解许多国内学院出来的人拍的东西总显得如此匮乏,也许他们的生活所给予的表达欲就是那点可怜的art snobbery(如果摆弄摄影机就算art的话)和对自己性欲的体认吧。一部电影永远不可能倚靠单纯的自反行为来建立体系,就像理想中或可寻见叛逆的影子,而不因纯粹的逆反成为了理想本身。我仿佛听到导演在做以下claim:我不讲故事,我对视听不屑一顾,我对电影本体的蔑视让我比其他电影人都要高明不少。电影需要天赋、内省和脑子,靠不上你的一张嘴和一个傻逼
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私影像的质感(包括未经修饰的毛边)里,埋了一个精巧的、文学性的对峙,你可以说它贩卖对女性的窥视,也可以说触碰了人在触碰的一切。摄影机同时是匕首、爱抚与通道,在视点(不合常规)的延续与转换中,有一种吞吐世界的力量,就好像在人物狗血的关系下,有一种青春的蓬勃与自由,which甚至让我相信,影像就是当下的拷问灵魂。“然后,我变得不单纯了”,伯格曼之于电影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作家,大概是一样的。
看杨超的课提到了这部电影看的是75分钟的版本后面就属于记录了是关于阿明去各个影展最时的故事就女导演来说还是一部比较有意思的伪纪录片一开始看的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纪录片就还要要这种风格故事的话还是有点欠佳就像阿明自己说的这是一个短片一个东西就不会交代的那么全面可以理解不是我吹牛逼我以前有一个女朋友特别像月月还是比较喜欢独立电影感觉意犹未尽希望能更长一点戏不够烟来凑哈哈哈
好看的~剧情狗血,但把如此俗套的设定拍到大家都以为是真的很厉害了,多一星给通篇两个女人一台机器的制作形式探索。同样的形式想到了罗马的房间,无数隐喻和细节拍摄,但通篇由对话联结就会有点无聊,可以看作高级和可看性相矛盾的例证?但当你了解纪录片似的对话和情绪是源于无数次演练编排,是会有点失望的。关于虚构和非虚构,要是从导演和记者的职业差别讨论应该会很有趣吧
伪纪录片的形式很真实,对话也非常自然,很难说两个人的感情因为一个共同的男人而变得塑料了起来,一个想要钱,一个想要户口,和“小短”是各取所需,只有两个人之间是真正的友情。文青台词还是有些太刻意了太书面了但是并不影响观感,就这样看似瞎聊天说着生活的苦恼、瞎吵架、抽烟喝酒走路而拍出来的电影真是舒服
虚构与纪录之间的界限的确模糊了,我不知道有多少细节是导演身边的故事,也许是看之前很多人评价蛮高的,看完以后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一个永远看不见的男人总是无时无刻存在着,我认识的女生不全是这样的,反而是后半部分的纪录片让我对杨明明导演有了更多的喜爱,她和月月都是极度真挚的人,很坦诚,一点都不作
“我好像对每个人都很坦诚,所以我想再也不说话了。” 这影片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觉得这种我也能拍,于是拉进观众与电影本身的距离,激发了这种影像的力量真好。形式之外,对话好玩,有被北京口音短暂洗脑。中间以为这个友情很toxic,但也许toxicity也可以是强韧关系里的一个元素,还是分人。
没预想的好。手法是好的,但不太喜欢核儿。怎么讲,所有闺蜜为一个男人撕逼的戏我都天然反感吧。当然,杨明明很有灵气。加上影展部分的内容后比单纯的40分钟短片显得更完整,像是一种基于本体的外延,进一步模糊了现实跟电影的界限(尤其是里面的某些人在几年后成为了我现在的好朋友,真魔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