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1969年瞬息万变的洛杉矶展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瓦解,新的好莱坞明星纷纷崛起。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与他长期合作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如何在逐渐陌生的娱乐圈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正力图扬名电影圈,却发现这个行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了…… 这是昆汀自编自导第9部影片,汇集星光闪闪的卡司与交错的情节,纪念好莱坞不再复返的黄金年代。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昆汀·塔伦蒂诺 第7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Variety Piazza Grande Award(提名)昆汀·塔伦蒂诺 第7届美国化妆及发型设计工会奖电影类最佳年代戏化妆(提名)
《好莱坞往事》下载观后评论: 前半部真的需要有极高的60年代好莱坞的影片知识储备甚至包括幕后和花絮部分。我自认学时短浅,那个年代的电影也就顶天看过寥寥10部而已,自然也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抱着看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和这真是昆汀的水平的疑问往下看(恋足癖的镜头必须有)。这边顺带以个人名义聊一聊比较争议的丑话李小龙的话题,讲真能找来带上墨镜如此神似李小龙的演员,这也是一个导演为这部电影这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所下的巨大心血吧,至于说丑化我觉得只是昆汀一贯的戏谑和恶搞罢了,毕竟他连希特勒都拍死过,完全没必要上纲上线吧?也不懂突然哪里多了这么多李小龙的粉丝呢?后半部开始旁白一出现,是内味了,最后一贯的美式暴力杀戮必不可少,过瘾就完事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昆汀改编历史上著名杀人狂曼森家族事件发生之前的事,却拍出了整个60年代好莱坞的格局。
昆汀不自恋,又没有污点,还有一种导演的风骨,是cult对好莱坞刻板的类型化、套路化、口水化印象的拒绝,我认为,代表的是好莱坞观念进步的一种可能,并不是揶揄大制作,而是活力,通常人们认为大制作总是缺乏活力,但昆汀是出色的导演之一。从导演自己的视角去拍好莱坞,太琐碎,难免有些怨气,但他的取巧是演员视角,观众感兴趣的永远是几张招牌脸,演员磨台词,对戏,童星养成及演员的成长史,“希望前妻不会和情妇们碰面”的情史,从跑龙套到找替身,到演员的过气,每一个环节都以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为核心,直到成为好莱坞的弃子,在废弃的片场里寄居余生,用莱昂纳多和布拉德皮特几乎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黑色幽默。似乎存够钱也没用,总有一个挥金如土的老婆榨取你,直到一文不名。过江湖还是要靠兄弟扶恃,像是昆汀向整个好莱坞表忠心。
如果把最后半小时去掉,那这就是最不昆汀的一部昆汀电影:复古,怀旧,对于60年代好莱坞重现式的描绘;多线但没有特别之处的叙事,这边皮特耍着帅,莎朗塔特带领观众游览好莱坞,那边过气的小李子寻找着自我;戏中戏,闪回,加上处处致敬那个年代的彩蛋。昆汀以往标志性的叙事没有了,有的只是影迷的致敬和黄昏暮色般的回忆,冗长到让人感到困倦。然而后半个小时昆汀终于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血腥,暴力,黑色幽默,由舒缓的乡村转向暴力的摇滚,加上前半段让人不知所以的恋足癖情节,大呼“这才是昆汀”。取材于真实事件,结局加以改编,恰到好处。小李子和皮特搭配非常来劲,罗比美艳无双,但还是那个天使一般的小姑娘最深得我心。
剧情推动不像常规电影那般,是通过交代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让观众被代入的,主要讲的是一位电影明星没落到不停地拍电视剧试播集,然后与他的特技替身演员之间的友情。里面的人物设置很有趣,不得不说里面出现的女角色我都好喜欢,嬉皮士女孩,玛拉贝拉·蓝瑟,莎朗真的都太迷人了,能很投入地看完两个半小时,除了把李小龙给设置成一个aggresive的,太目中无人爱吹牛逼的形象外,还有就是把李小龙刻画得太柔弱,看着有些娘,然后演员还原还不到位动作拖泥带水,声音模仿也不够刚。剧情背景交代得很有意思,当然除了架构在好莱坞时期之外的背景,就不剧透了哈哈。
采菊于东篱,随往事而归来。再登荧幕的昆汀更像是一位田野乡间悠然的老人,把故事细细磨碎,褪去以往的犀利和崩裂,娓娓道来自己不问江湖平静过后的恬淡与怀念。昆汀幽默而略带调情的回溯一段历史,影片中两位演员经历着美国越南战争,嬉皮士蓬勃,西部片盛行的年代,充满戾气和未知,挫折中传达出往日里好莱坞乐观与勇敢的精神。如剧中主人公逐渐过气的明星昆汀也淡化了自己的风格直到影片结尾不加解释突如其来的混战,昆汀还在,往事还将续写。
越想越好的那种,想往天上夸那种。本来抱着一种“看真实的角色在虚构中演绎虚构人物的真实”这种期待来看,没想到这种对虚构的恍惚感愈加真实(说了很绕的话)。不要抱怨昆汀没有讲故事,他已经不厌其烦地摆出各种路标,指着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院,那才叫故事。越是表面叙事的平淡,就越是把他最爱的那份回忆拿给所有人。电影剧本的永远会不断创新,对真实的渗透也会更加真实,梦不仅是梦,梦是塑造现实的梦。不去叫醒午睡的乔治,好吗?
用迷影思维改变历史,昆汀这次用个人化的趣味取向去总结电影史的某个节点,失业危机转型的西部片演员,电影院观察观众反应的演员,被嬉皮士“绑架”的片场老者。皮特的角色更像是虚构的自由角色,在结构上插针引线。连起好莱坞平行时空中的主要人物。或许是真实太过惨重,还是对第三幕及结局的处理抱有复杂观后感受。单从创作角度你能明显的感受到昆汀对那个时代的电影消逝和惨案那种斯人已逝的严肃态度。不知波兰斯基看后作何感想。
重看一遍,把之前很多走神没看到的细节补上了,是个门槛很高的电影,懂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如果没有那些解释字幕,我是真的不知道有这么多彩蛋,所以我看的第一遍只是跟着剧情推进,欣赏着精妙的台词,也因此对于这部昆汀电影的观感并不是很好,但结尾的高潮戏着实加分,前一个多小时的情节是导演按自己的情怀去设计的,到最后才想要顾及到普通观众的感受,增添了爆发式的的娱乐性,和一个浪漫的结尾,确实让我爽到了
虽然看不懂,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昆汀。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不同于往日的昆汀,昆汀把节奏放慢,故事也比之前变得更柔和,但是也更有味道,这部电影一定要静下心来品味,不然很难感受到他的魅力。前两个小时很柔情,但最后的四十分钟真的令人惊艳。只要不是网抑云患者,都能感到好莱坞往事的独特的魅力。好莱坞往事在我心中能排昆汀第二。87分很喜欢
昆汀送给电影的情书,温柔而动人,抛弃了暴力血浆和非线性叙事,加入了闪回和旁白,塑造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斑斓缤纷的洛杉矶,添加众多迷影彩蛋。昆汀似乎不想说明什么,这是他最私人化的一部电影,我相信他对李小龙的塑造,一定也是爱之所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世间的不可能可以在影像中实现。〔另:看昆汀的作品序列,如果杀死比尔拆成两部的话,这好像已经是第十部长片了〕
如果说《好莱坞往事》是昆汀写给电影的情书,那确实可以感受的到这个“疯子”对电影,对1969年好莱坞无限的热爱。如果说《好莱坞往事》是昆汀出给电影迷的一套考卷,那我只能怯声的自惭形秽,认不得多少。可如果说《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的一部电影,那我只能说我不太喜欢。(前两遍看出来的点只有曼森家族,马耳他之鹰,《the FBI》,姜戈)
他逐步向生活妥协,结果却…一天比一天更没用。反派专业户,记不住台词的可悲酒鬼。“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完美的演绎。”演员都特别假,他们不过是说几句别人写的台词,然后在白痴电视剧里假装杀人罢了,与此同时呢,每天都有活生生的人在丧命。嬉皮士,牛仔,冗长且无聊,最有趣竟然是片尾的红苹果广告。
这不是我熟悉的好莱坞,一如我从开始就错置的西部片印象。梗没接住,但是后半段类似于《无耻混蛋》火烧希特勒的快感都懂。暴力依旧是主题,但这回好像是头一回看到昆汀聊到阶级。电影中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对造梦者的物质嘉奖,最后让焦黑的恶魔浮在游泳池里,是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