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多年,寡言的山平(笠智众)已习惯被待嫁的女儿道子(岩下志麻)贴心照料的生活。道子表面看来也乐意将老父亲照料,从没流露嫁人的渴望。
山平老年乐事是与中学时代的几个老友饮酒叙谈,席间友人每谈及道子的婚事、表示要同她介绍对象,山平总会含糊其辞地拒绝,但怕面对什么,他也并不能想清。不过每次饮酒他都会适可而止,以避免酒醉给道子带来太多麻烦。
这日中学同窗聚会,山平得知老师当年漂亮的女儿为将他照顾至今未嫁,后送醉酒的老师归家,见漂亮人儿今已衰老憔悴,他心里一惊,想到道子。其后,他示意道子考虑婚姻大事,道子却理解为父亲在赶她出门悲伤不已,他好言相劝她方含泪点头。道子答应一刻,他又心生无限酸楚。
《秋刀鱼之味》下载观后评论:
小津作品中永远的母题:嫁女,日本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但是在像豆腐一般细腻温柔地叙述中,也总是透露着一丝丝令我不适的南拳形象:这个时代的日本电影中,父亲/兄长/儿子还有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定位总是那么泾渭分明,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以及日本特有的U型女性就业图景:23、24岁抓紧时间工作,因为结婚之后就要辞职回归家庭,全心全意地侍奉老人,抚育孩子,照料丈夫,这似乎成为了日本女性的一种定数,一种逃不掉的命运,就像看小津电影中的嫁女主题,每次女儿都是那么莫名其妙地就嫁了,没有一点缓冲的时间,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等待被父母嫁娶的那一刻,没有任何忤逆的理由,就算是不情愿还是因为对父亲的不舍,想要继续照顾父亲…日本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可见一般,这样的题材真的太多见了,《晚春》是如此,这里更注重父亲的视角罢了
9/10.第一部小津。温婉随和的整体基调,生活即如水般流淌至终,渗入父女难舍情感的矛盾介质,围绕“独女嫁人”的所铺展开的平淡、平实支节。战后日本狭义的世态具化,国家层面的广义焦虑心理前沿,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依托,将父女二人相捆绑约束,随时代语境而变更松绑。出嫁后即象征固守关系瓦解,但却顺应传统气韵的伦理道德,纵使近现代都市的翻新易改,也难以阻隔文明底蕴的历史延续。父亲的时至暮年之孤寂,在寡淡日常中对旧事的回溯体味;女儿的将得嫁妆之难适,在传统认知中对剥离的挣扎妥协。固定机位下的平行视角,关系对等的人际关系,对话在声画的协调和谐间平稳运作,是温馨柔和的色彩及轻巧的乐声的一抹印象派散文诗。酒瓶摞起,父女相离,就一口秋刀鱼,再品生活,再味时代。小津遗作。
小津的色彩真的精美,像是还原了极度敏感的眼睛才能捕捉到的世界;父亲总算是将女儿的婚事和平交接了,人生入秋,总还要趁有余力,将能尽的责任悉数处理,只是在这个阶段,事务性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长久压在深处的感性思绪,如果是以前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很少去探究个中缘由的话,那么这最后一次的“待办事项”——嫁女儿,则像是一次终点前的摔跤,摔得自己出现了对终点的迷惘。小津借笠智众之身,最终还是要把“孤独”给揽到自己身上,在他的世界里,也许起点于终点之间所有的经历都只是调剂,只有孑然一身的孤独才是“人生”这个作品的核心基调,这样的人是相当痛苦的,因为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件完整的作品,会令生命体在过程中所有喜怒哀乐的体验大打折扣。
1.片头的背景很特别,树枝丫衬着墨蓝色的底,冷色调的文艺感。2.空镜头较多,店铺招牌,工业烟囱,用来过渡。3.大部分都是室内拍摄,花瓶陈设,木制的家具,具有东方古典美。四方形的构图,固定摄影机位,低视角微仰拍。和谐稳定,每一帧都像静物画。4.秋刀鱼之味,日本平凡家庭的平凡故事。平山嫁女当晚大醉而归,一个人坐在阴影里,人生的暮年之感,悲凉之雾,遍布华林。5.三个老男人开的两次玩笑,每次都让我心里咯噔一声,如冷汗浇背。想是影片表面是波澜不惊,实则哀感已渲染得很到位了,更有一层,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是不会出现在小津的作品里的。6.酒吧里的奇遇,平山的青春寄存地。老板娘笑起来妩媚万种,风情无限。
今年最后一部电影是小津安二郎的,也是第一部,来年会一一补上的,我对自己说。影片慢而不僵,哀而不伤,淡淡的情节中充满了生活气息。跟随静止的镜头看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家里的一门一窗,一梯一椅,一景一物,时间也慢慢过去了,看着路子和三浦的错过,真的惋惜,该珍惜的是当下,可痛苦的也是当下。老说还早还早,再说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变老了,花需折时堪需折。影片中借多人之口说出“人生真寂寞啊”,慢慢送走了一群人,一个时代,自己却依旧活在世上。可人又怎么会寂寞呢,有一三两好友,闲来无事,开怀畅饮,真是人生快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真的是对初冬时节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最大安慰,何况今天也下雪了。
看似平淡的家長里短其實就是大多數(東亞)人的生活寫照。平穩流暢的鏡頭語言給人以很強的「隱忍克制」之感,這種「克制」的感覺太過強烈,甚至強烈到讓人覺得很多情感的表達其實很外顯。例如三次出現的《軍艦進行曲》,帝國的榮光早已經不再,那種因戰敗所引發的失落感是完全不加掩飾的。而這種情感在我看來,其實和爸爸對於女兒出嫁的態度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於往昔帝國榮耀的幻夢和父權文化一樣,都是沈重的枷鎖,扼緊了牽扯於其中的所有人的頸項,將這些枷鎖拋掉的過程誠然會伴隨著痛苦和孤獨,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輕裝上路,才能向內找尋到自己的生活。過去的一切都在瓦解,而小津先生通過導筒將這些本國的「過去」一一留住。
赞叹导演的功力与火候把这种再也寻常不过的人间人家拍的如此这般细腻真实,电影中的父亲,子女,朋友,师生之间都透露了一种和谐相映成趣的关系,羡慕彼时的氛围,彼此之间还有情浓之时皆在一言一语和一举一动之间;女儿想嫁担忧父亲且不语,父亲不如母亲心思细,关切不到女儿心,但还是有作为旁观者清的朋友好言相劝。朋友之间玩笑杯酒之间,解孤独之忧。师生之间且还会有真情关照。夫妻之间即使不合之时也会互相理解。老父亲也不会烦扰儿子儿媳,还要适时贴补。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做好本分人,做本分事情。家庭之间,必得父亲主持家道,才父慈子孝,长兄妹才会和睦,不过人生终是孤独终老。
四平八稳的温和气氛中透着淡淡的孤独与忧伤。战后的日本高度工业化,商业会社琳琅满目。年轻派崇洋媚外,与守旧常常怀念旧日军锅的老派之间似乎有种割裂,表现在男主与儿子、尤其是小儿子之间的沟通上不自然。而老派们则常幻想要是日本战胜了,那么世界流行的就是他们的东方文化,这种富有东方神韵的婚姻包办大概会大行其道,和服大概也会变成流行服装。小安的电影对于家庭婚姻里男女关系的探讨很有味道,有长子、男主自己、老师三个家庭的对照,突出穷夫妻的家庭矛盾,也突出没有母亲角色的家庭里父与女的微妙关系。宛如饮食男女中所呈现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父亲的依赖,难以言喻
到底什么是秋刀鱼之味呢?在日本文化中看来,它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生凄凉、孤独的况味。而日本文化中也无处不渗透着这种况味,小津电影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更是淋漓尽致地把这种味道融会贯通。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孤独的平山独自坐下给自己斟茶。漫长的走廊尽头、狭窄的视野范围、昏暗的光线,独坐的老人和寂静,更将“秋刀鱼之味”这样的情感浓度上升一个台阶,将日本美学文化里冷的况味得以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小津在电影里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于家庭分离的哀愁,还有对于社会阶层差异和军国文化、战败的一种愁绪。这样众多的愁绪糅合起来,也才构成了小津这部电影中“秋刀鱼之味”
书吧翻到小津的传记,观摩一下原片。津津有味的看完,诧异一部60年前的片子何以魅力经久不衰。故事是为了解决主人公心头一桩纠结事,同学、师长、同事、子女,生活中的点滴如何慢慢打开这个心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其过程仍觉真实可信,一切皆非刻意,但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能给你契机化解。这种在漫长时光之中温暖而缘分般的力量是如此熟悉。电影在拍摄手法上极其简单,但也有特别之处,低机位个人觉得特别好,这个角度似乎就是日本人盘膝而坐的视角,对于真实在场的人或许这个也是最舒适的观看角度,电影中设计的几个开玩笑的段子也特别好,让人能够会心一笑。
一个父亲嫁女儿的故事,平淡,简单。但导演却以单调的画面,寡淡的色调表现了东方式的含蓄的父女之情,不动声色,点到为止,但是真的打动人。女儿要走了,父亲是希望女儿幸福的,但不舍得也是真实的……最后女儿出嫁了,老父亲站在厨房的灯影下,身形佝偻,面容木然,一种孤单寂寞的感觉从画面向外弥漫,直至心底。影片中没有一个镜头出现“秋刀鱼”的存在,已经有人解释过了,这是一种比拟,编剧用秋刀鱼这种在每年8,9月份才出现的鱼比喻人生入秋后的感受。正如舌尖品味秋刀鱼的滋味,有点苦涩,甚至有点儿腥,再就是形容不出了,只能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没有出现秋刀鱼,却以它的滋味做题;路子的男朋友、丈夫自始至终与镜头无缘,通篇却离不开女儿的婚嫁问题;战争的场景只存在于观众的想象之中,与战争相关的人、事还有歌曲却如腾腾雾气般萦绕不散。类似于镜头动与不动间自发式的取舍,小津在圆缺间的选择,是否也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自觉。战败亦或战胜,结果或许都一样;嫁女儿还是不嫁女儿,晚年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作为小津最后的几部作品,看破后的无奈悲凉中,看透后的豁达释然也若隐若现。就像人们终于笑着谈论战败一样。「从哪里回来的,葬礼吗?」「嗯,也可以这么说」
和《晚春》一样的故事线,父亲还是笠智众,只不过女儿从原节子换成了岩下志麻。《晚春》里面,更多的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这一部里面,小津用了更多的镜头去描绘“现代化”对日本的冲击,比如大儿子弘一和父亲借钱买冰箱,故意借多些钱购买高尔夫球杆。导演至此也就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展开弘一夫妻的被消费主义化。小津同时用老师“单飘”的故事作为父亲山平催女儿婚的引子,以及不断出现的女性被强调的23、24岁,还原东亚语境里,女儿适婚年龄和儿女婚姻幸福美满是每个东亚人的永恒生命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