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寻找薇薇安迈尔 约翰·马卢夫 查理·西斯科尔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寻找薇薇安迈尔》下载观后评论: 看完纪录片又去看她的作品,会让我想到至少在一年前的地铁卫生间里,听到两个老年清洁工的谈话,一点有关于要工作多久才能让工作不再影响食欲的经验交流;想到昨天去的妈妈的一个新朋友家,那个日本留学归来而一生几乎从未工作也没有结婚生子的五十多岁女人,和她在家养的几百条鹦鹉鱼、孔雀鱼、燕鱼、鼠鱼,以及和她同住每天要吃四根雪糕热爱作国画的有些痴呆的老母亲;想起经常买便宜的火车票机票,而凌晨四点从学校出发时,拖着重重的身体和行李箱,第一次看到在这个时段上班的清洁工们,以及在陈年喜的诗集里某首小诗写着“天亮了,他们也消失了”;想起支教时在乡村路边遇到的被汽车压扁的蛇蜕皮和夏令营的校园里路边躯体模糊的小鸟;想到妈妈喜欢做的那些小玩意小手工和无数古灵精怪的想法.....许许多多,永远值得继续去看还有记录。
和@安东妮奥妮 看的x3。此片本身已格外杰出优秀,原定五星,一星加给年轻导演苦心收集证据的匠人精神,一星扣给本片在伦理反思上的欠妥。叙述者的中立冷静态度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公正地听从各个传主生平事迹中的过客的谈论和回忆,呈现给观众薇薇安这一飘逸隐者复杂沉沦的人生。但导演并不餍足于平述百家之言,将传主简单化,而是用主观的建构和组织引导观众去发掘本质——薇薇安经历了什么?内心深处有什么渴望?为什么与人隔阂?她到底想不想分享自己的作品?有这样高远的立意,同时叙事手法娴熟,历史影像资料与现实记录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严谨如论文。但全片作为一部重现人物前生的“参与式”作品,其优秀难掩其侵略性,带给部分观众道德不适,证人们毫不掩饰的回忆,和搜刮式呈现传主的隐私事物,让导演本人也承认良心有愧。
高二下学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逃课跑到春熙路的方所,坐在地板上浏览各种摄影集,当时就看过一本厚厚的薇薇安迈尔,印象极深。①电影叫寻找薇薇安迈尔,拍的其实是寻找的过程,如果抱着搞懂她的心态去看,当然会感觉没有达到预期,这不是电影的问题。前期素材收集和后期的编辑技法都优秀,带领观众走近这位隐于市的MissMystery。②渴望与人亲近又下意识抵触他人,想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又始终受困于低微的保姆身份——种种矛盾心态带给了薇薇安相随终生的孤独,也成就了她那些伟大的照片。她的照片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生活的不和谐与人性的软弱之处,有时也洋溢着温暖的色彩,始终不变的是朴实真诚的视角。感动到我了,后人的赞誉,邻居的评价,对薇薇安而言或许都不重要,因为她已经完满地度过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滞留人间的隐士?暂借庸俗委身保姆,贪婪捕捉着街头的刹那生机、幽默、悲痛…大量记忆零件收集的是岁月永恒,也恰是跳蚤市场的年轻人发掘了这过往旧物、人间宝藏。她有阴暗面,她知道!正如自知摄影艺术家一样,也坦然接受那自知的神经质:恐男、暴力、失控。恶性怪状总比温文儒雅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是不是人类的脆弱愚昧更显真实?I told you so. 我们重新定义一下:畸形肮脏的东西--人性或生命燃烧过的余悸;带孩子去看屠宰--合法而不悲伤地直接接触生死;开心地淘垃圾站--接受并留下世界周转遗漏的善意;等等甚至相反…孤独与合群的集合体,最终隐形;对入侵且留存自在于陌生,有着极精微的距离感把握,共鸣后转身离开。若死后别人回忆,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生动,便如此了。
薇薇安是一个让我从样貌上就感受到陌生的女性,她有一种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倔强的表情,还带着疏离感,能够通过她的“自拍”传达给观众。薇薇安的摄影作品,众多,却风格统一,她的作品不知道是否被机构认同,但至少在我看来是惊艳的,她能够讲镜头几乎是“怼”在陌生人的表情上进行她的街拍,这种面孔刻画一定是她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专注于薇薇安的作品,而是一层一层拨开关系网去认识薇薇安这个人,她不一定有雇主们说的那么偏执,也不一定是个性情古怪的保姆,她的雇主也不一定是真的待她如亲友,她也不一定真的超凡脱俗,但清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她的作品,精神上的事情,就交给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好了——
切入的视角比另一部纪录片更常规。通过发掘者,为数不多的亲近者受限于雇佣者和她照顾的孩子们和行业的访谈,朋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朋友,终身未婚未留子嗣,到中年基本切断和家族的关系,独自生活。才华横溢的摄影师,也对自己的摄影技术是自信的。非常注重隐私,独特的走路姿势,喜欢收藏,甚至有点囤积癖,包括报纸,喜爱服装帽子,打扮如上个世界苏联50年代的工人。执拗又古怪的性格,个子高大,喜爱破旧和脏乱差,她对世界的关注完完全全注入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大量拍摄中。这样的人,无法说可爱,更不可说平庸,就是独一无二的迈尔小姐。她的作品价值依然在被发掘中~
她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那台Rolleiflex陪伴,還有那種隨時可以去環遊世界八個月的自由情懷,成堆的底片證明她沒有白過此生了。雖然經濟狀況差了點、有恐男症、喜歡蒐集報紙讓人頭疼、晚年還有精神病,常坐在公園長椅獨自吃著沒加熱的罐頭還津津有味,那又如何呢?她已經被世人永遠記住了,是說比起那些和她相處過的人,我更想知道那些被她拍過的人是什麼感想跟心情。好多照片把那些人的神韻氣質、情緒跟情感、當下狀態跟事件發生都捕捉得好到位,或許就如同片尾所說的,她擁有那種可以迅速進入陌生人的能力,哎呀,實在太感動了!來去買她的攝影集~
在看5秒卡10秒的崩溃中还是看完了。Viv她没有模特,没有布光,没有棚没有灯。一个禄莱中等焦距,配合胶片有味道的色彩和天赋构图感,作为一个观察者留下了15万张胶片。我发现每一张照片引入眼帘时,它都有视觉重心,有质感,有情绪,有故事,还有一些时代的痕迹。或许这些共情让人们喜欢称她为艺术家。She just did the work.她只是记录。现在的我们都喜欢记录生活。关于人文摄影可以说是如果没有自信很难带给自己成就感的摄影类别了,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进步还是只是瞎拍。或许这时看看viv的照片,仿佛又有动力了。
纪录片本身一般,但主角的人生故事呈现出来就足够精彩了。某种程度上,她确实很像欧洲人:像梵高、卡夫卡这类生前默默无闻但追求自己理想,死后获得承认的奇人,在欧洲似乎比美国多。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文艺领域更制度化,以致“日常天才”更为边缘化?反过来,如果女主角没有留下摄影作品呢?她可能被人遗忘,但对她本人而言,也许这并无太大不同,只要她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了人生。
一个保姆,一个不为人知的摄影师,一个一生未婚的独立女性。一个随身带着相机随时拍摄的旁观者。她的作品能在不被陌生人发现的同时保留了他们最真实的表情。从她的作品里能看出她的心思细腻善于构图和角度新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拍摄手法能达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她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自己的照相机留住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人和一些事。ps:拍的是真好!
很多地方都在冒犯她,特别是谈到她对男人的警惕态度,就因为大多数人不会那样就认为她被侵害过?气死我了。还有房东辞了她还要埋怨她没有因为和她们分开而伤心,我也是问号脸了。所以还是要尽力活下去啊,不然就会有一大堆自以为了解你的人开始对不认识你的人交代你的生前,然后你也不能跳出棺材让他们闭嘴,好歹活着偶尔还能反驳几句。
薇薇安就是普通的爱收藏记录的人,不喜欢那个发现她的底片的人,我觉得他打扰了她的隐私。她特别需要自己的空间,也讨厌那些在她被人发现后去回忆她的人,给我一种,人死后,觉得她有光彩,说一句她是多么好的人,利用她来展现自己。片中最了解她的是那个光头的老头,他让我觉得他了解薇薇安的想法。薇薇安拍的照片的确好看。
看的时候总觉得别扭,说是“Fingding”,但导演完全没有“悬置”自己去展示一个发现的过程。整部片就像是导演寻找证据“证明”Maier是一个神秘之人的过程。过于明显的预设和封闭的叙事恰恰把Maier的神秘性给消解了。虽然传记没有让传主开口说话,挺遗憾的,不过资料本身足够精彩,满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