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出生于音乐世家,但不知何故,他放弃了音乐,靠在石油钻井上工作度日。在餐厅做女招待的女友雷伊时常令巴比心烦,但他却又始终不忍与其分离。巴比行为颇为浪荡,抓住各种机会与陌生女人偷欢;在拥堵的公路上胡闹发泄;听到女友怀孕的消息后向唯一的朋友埃尔顿发火。埃尔顿因抢劫被捕,失落的巴比拜访正在录制钢琴曲的妹妹,却听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巴比与雷伊驱车前往华盛顿探望父亲,半路搭载了两位奇怪的搭车客:一位愤世嫉俗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女人与她的同性密友,一路颠簸后,巴比独自探访父亲,此时后者已经中风,认不出他了……
《天涯浪客/五支歌》下载观后评论: 一个抛弃传统、家财、工作的漂泊者,回到家乡,经历一场欲望的冲击和虚无,最后独自一人重新流浪,去寻找情感。单纯的雷伊和富有魅力的凯瑟琳象征着尼克尔森对普通生活和真实情感的两种态度,糟糕的现实和自命不凡的性格让两者对他的意义都相继幻灭,试图在无法表达任何情感的父亲身上寻找奇迹,但冰冷的现实不会留给自己的发泄和哭泣任何安慰。一个挺残忍又温暖的故事,一部粗犷又自然的美国新浪潮。情感上我非常欣赏这部作品。导演:85很多东西还是得靠看完后自己慢慢琢磨才恍然大悟。导演给故事留白的手法还是不错。影像:80剪辑有时候是个问题,会影响电影的现实主义节奏。剧本:90剧本好到可以拿出来一步步分析。表演:90创新:85总评:85影史意义:0.9
想想这样一部作品放到当代好莱坞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角必定会惹上某些麻烦,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与伯乐的帮助,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顺应自己的天赋,或回到相貌平平的女友的身旁(没错,说的就是《心灵捕手》);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拉菲尔森好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多处无必要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的犹疑――于是愤怒且疲乏的人物只得不停地从所在处逃逸,来到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P.S.本片的大问题是尼科尔森显然长得不像音乐家(特别是与两位女主演相比)……另有一小细节:兄弟二人的中间名字是Eroica和Fidelio,明白地指向贝多芬.
对这类故事无抵抗力。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无聊虚伪又无法融入琐屑平庸的工人阶级,夹层状态中渐渐失去归属与身份,只有在不断的逃避中才能获得片刻喘息。路途中蕾丝搭车客直视镜头痛斥消费主义,信仰阿拉斯加的净土,与前些年大量背离北上广涌入大理的文青如出一辙,故事总在反复。最后的嬉皮年代逝去后大量涌现此类描绘虚无探求、荒谬人生的电影,几乎是整个西方影坛的现象,但总为男性主导,这类故事我还蛮希望有性转版本的。从《过客》看到这部,三四十岁的尼科尔森几乎是为这类迷茫的追寻者角色而生的,七十年代确是属于尼科尔森的年代。
前半段到后半段只是节奏性的消退,这里从来没有“电影”,只是一串无调性疯狂的音符,视觉性的空间和人物的症候。看上去就像主角身上疯狂无序乃至虚无的状态。因此这部电影内根本不存在剪辑,只是一系列被命名为爱,艺术,语言的症候,当电影失去了唯一可感的节奏性,如后半部陷入了家庭内部的僵死之中,她对艺术,某人,和爱的情感只是一种偶然/不可重复的体验,由此一种直接的影像产生了,否定了语言的交流作用和属于集体/观众的那个可感的空间-运动,时间直接表现为这种症候组成的的身体。尼科尔森本人就是这部电影最完整的镜头。
如果我是十年前看这片,大概共鸣不了……男主逃避一切,于是一直“在路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方地方,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背叛自己原来的阶级,逃往另一个阶级,却只是把它当作路途中的短暂一站,体会一下“在别处”的感觉,然后又逃开。影片主题离不开六七十年代嬉皮士反资本主义的文化潮流,在当下滚滚向前的“发展”潮中,只有极少人会停下来反思,所以这片子难以引起共鸣
男主永远在欺骗自己,一直到最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逃避者,逃避现实逃避责任,追逐自由却失去了自由,追求权力逃避责任,他忏悔,他自以为是真诚的,其实并不真诚,作为一个“人”,我是谁他无意搞清楚,像个小孩子,却又失去了天真放弃不了金钱和肉欲,最后他的离开已经不是逃避,而是放弃自我,只是这放弃他是否心里已经明白?放弃了也就代表他的人生已经走向了“死亡”。
同《小武》一樣,攝像機選擇照見一個社會邊緣人。倘若給人物貼上「渣」的標籤,那麼就不會看到人物的深情以及「善」之上的猶豫不決和陰晴不定。他或許是個天秤座,又是個具有平民主義思想的個人主義者。他最後獨自搭上運木材的大貨車,之後呢該怎樣走下去?不得而知。生活給一個人的挑戰不僅在於穿衣吃飯,也在於懂得超越,並摸索出在這條孤獨之路上的行走方向。
古典配乐宁静典雅,男主的做派犹如爵士即兴,剧情则是颓废的摇滚内核,看似矛盾冲突的三种意像完美混合。其中一幕堵车路面,喇叭乱鸣,他在卡车露天车厢上随兴弹起钢琴,十分有趣。最后一个远景长镜头,平静而忧伤,开放式结局,余味久久不褪。杰克尼克尔是天才演员,松弛、不留痕迹却充满表现力,任一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
他乡和他者短暂地满足了并不清晰的某种追寻,尴尬的年轻人不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爱人面对社会阶级但个中的牵扯又分不开。说不清道不明的两种时代特征的不安,爱和伤害相互交错的温柔里真是不知道是该心疼Bobby还是姑娘多一些。(音乐世家的桥段真是这个片子里唯一的俗不可耐。The BBS Story 3/7)
他乡和他者短暂地满足了并不清晰的某种追寻,尴尬的年轻人不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爱人面对社会阶级但个中的牵扯又分不开。说不清道不明的两种时代特征的不安,爱和伤害相互交错的温柔里真是不知道是该心疼Bobby还是姑娘多一些。(音乐世家的桥段真是这个片子里唯一的俗不可耐。TheBBSStory3/7)
7 / 巴比是孤寂而自由的。沉重的世家、纠缠的女友、病重的父亲,人生的起落是浑然天成的。从轿车中出逃跳上堵塞公路上的另一辆卡车,在卡车上弹奏钢琴的巴比似乎成为了自己。而接下来回到家中,试图与自己达成某种和解,重新出发上路,在加油站悄悄跳上陌生的卡车,与曾经熟识的一切再次分道扬镳。
杰克成功扮演了这个喜怒无常漫无目的的角色,和同时代很多作品一样,这部讲述的也是一个迷茫的故事,关于垮掉的一代#凯瑟琳不跟巴比走,因为他不爱自己,什么都不爱。因为没有爱,他能弹肖邦却无感,看到景色也没意思,不会爱的人怎么能渴求别人爱自己呢?心中有爱所以恒久忍耐,心中无爱所以才寻求爱
杰克赋予角色生命。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愤青、垮掉的一代、无用的人,种种标签下的个体存在,时时刻刻与周遭的生活和生存的时代较劲,感受种种头破血流、心有不甘、放荡不羁。亲情、爱情、友情、事业无一能让其满足而投入,始终冷冷地与世间一切都保持距离。那些所谓的自由其实只是自欺欺人的逃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