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切口 伤口 法提赫·阿金
导演: 法提斯·阿金 Fatih Akin编剧: 法提赫·阿金 / Mardik Martin主演: 塔哈·拉希姆 / 阿金·加齐 / George Georg
导演: 法提斯·阿金 Fatih Akin
编剧: 法提赫·阿金 / Mardik Martin
主演: 塔哈·拉希姆 / 阿金·加齐 / George Georgiou / Numan Acar / Alejandro Rae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法国 / 波兰 / 土耳其 / 加拿大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 阿拉伯语 / 土耳其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14-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4-10-16(德国)
片长: 138分钟
又名: 切肤之歌(台)
IMDb链接: tt2245171
切口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 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纳扎莱特远涉重洋,遇到好人帮助,也有恶者和风险,最终不负有心人。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提名) 法提赫·阿金
《切口/伤口》下载观后评论:
阿金这部视野更大,回到土耳其历史,与一战联系,战争反思性寄托在细小的细节上,比如英国胜利后,土耳其人被赶走时被砸伤的小孩,男主的态度。这部视角更小,集中在男主一人身上,鄂图曼内部的其他少数者。前半部分面对更具史诗和宏大的战争带来的困境,远镜把人滞留在干涸的沙石之间,不停前行。后半部分的找寻主题,漂泊无依回到一贯叙事。内部形成呼应,两次倒地由被寻找的妻子和女儿唤醒。这部音乐也很出色,妻子吟唱的民族音乐三次使用,成为内部精神支柱。一些大场景和大的冲击使用较为平静但有力的金属摇滚,气氛立马突出。这部综合了早期作品的元素,并做的更为宏大。
大家都知道阿金是穆斯林,当影片出来之后一些亚美尼亚老乡就给了很多反面评价,倒不是说历史事件哪里出错了就是说他水平不行,阿金就很气,最后说我作为一个穆斯林我就能拍成这样了,不满意你行你上啊!要了解亚美尼亚大屠杀要好好看一下历史和地理才行,当时的情况还是还是有点小复杂的,牵扯到turks, kurds, arabs 和Armenian, 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一定要有一半的人是不安好心的,他们对少数族裔和外来人那么刻薄,你能想象在2020年亚美尼亚人还被禁止建立自己的教堂吗?ps:对阿拉伯人莫名有好感了,因为他们又富有又善良科科
历史不忍细看,细看都是流着血泪的创口,其中的伤痛苦难不是几本历史书能够承载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本来有着自己幸福小家庭的铁匠纳萨莱特可以过着平淡的生活,战争让他九死一生,而且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得知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还在人世时,寻找女儿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最后找到的却只有一个。前面的肆意屠杀确实让人心惊。有人说导演的野心很大,但我觉得前面的铺垫在后面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让控诉杀戮的力量减小了许多。如果让更多战争中的受害者去寻找亲人,恐怕比把后面单纯变成寻亲更有广度和深度。
三星半。翻看评论才明白片名的意思,原来是指在本片的历史背景“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上开了一个切口,但也就只是个浅浅的切口而已。毕竟抛开真实背景,套路的剧情让整部片看上去其实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寻亲故事,男主主角光环伴随全程,女儿地址的一变再变又像是故意为这场旅程增加难度,所以即便横跨多年、穿越多个国家,仍然只是空有大场面,而并无震撼人心之感。配乐仍然极棒,但还是弥补不了其他方面的平庸。结局有点被感动到,但还是觉得非常刻意。
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 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纳扎莱特远涉重洋,遇到好人帮助,也有恶者和风险,最终不负有心人。
阿金去拍亚美尼亚大屠杀相关题材已经算是突破了。不过这片真的太好莱坞套路了,万里寻亲路写得还算行,重点其实变成了“流散”(Diaspora,其实这个曾经专指犹太人的词如今也扩大成叙事套路了……)而不是屠杀,这也与亚美尼亚裔的主流叙事是呼应的。跳下马就在路边强奸妇女原来不是抗日神剧专属啊哈哈哈哈……塔哈·拉希姆颜值虽高但是演中年简直……
有野心,想说的很多,但拍得流水账/浅尝辄止,象征设置也过于刻意,趋于平淡(有点像看黑皮书的感觉)。Rahim你长了张演16岁少年都能说服我的脸就不要挑战这种跨度的角色了,很尴尬,可惜了好人设。不过看电影那段演得棒死 吃苦精神可嘉。英语带口音说起来好萌的,但口语还是要加加油再,好好演犹大。
3.5,微妙的片子。万里寻女路,漫长而艰辛。最后寻到女儿那段拍得一般,全靠配乐渲染。此刻无声,情绪还没到顶点就降了下来。一路开挂的男主,尽遇好人,遇到个真实的人却被男主打了偷了钱。婚姻本是自由选择,你可以选别人,别人也可选你。男主将别人不同他女儿结婚作为别人的错,怀恨在心,打击报复
人世间的每一场踽踽独行,都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寻找到你。土耳其铁匠纳扎莱特九死一生饱尝艰辛,远涉重洋横渡大洲寻找女儿的孤独之旅。最后与女儿的相见却是相逢恨晚,执手相看,一别便是一生。宏大苦难史下人物艰难寻找生活的出口,喘息呜咽而发不出声音,正像我们面对历史时徒劳张口而叫不出声的无力。
阿金镜下的前现代奥德赛史诗。摄影一流,尤其被弟妹死亡一段画面的颗粒感和影调布光惊到,实在太牛。在文本的创作中潜藏着巨大的分裂,阿金试图书写亚美尼亚人的苦难历史和人性之光,同时拿撒勒一路所遇困境的解决方式又似乎过于童话,从而使此前苦难的力度被一定程度地消解了。此类电影的政治价值。
前半段时时刻刻面临死亡,血腥残忍张力十足,颇有点《钢琴家》的感觉。中间开始转向公路片,从一个荒原到达另一个荒原,注定了亚美尼亚人流浪的命运。法提赫·阿金跨越半个地球的奥德赛,无论是遇到好人还是坏人都让人无比动容。一见到拉希姆就想到预言者,一想到预言者就觉得要见血,果不其然…
费斯·阿金终于在土耳其人讳莫如深的阿美尼亚问题上,开了一个切口。但拍得太过于啰嗦,他想展现史诗性的场景,但却如一锅乱炖的大杂烩,什么都有,但缺乏精彩之处。前面展现苦难,后面则像是公路片,表现得父亲寻女的艰辛与坚忍。将影片压缩一下,重新打乱一下结构,也许会是部好影片。
亚美尼亚人版的《活着》?土耳其裔导演费斯阿金揭开了一段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历史伤疤,从这点看,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在电影史上待遇高出别的苦难民族太多了。影片明显想追求史诗级宏大叙事,但故事略显单薄,主角的表演不是特打动人。艾因角的人间地狱景象还是很震撼人。7/1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