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约翰·卡索维茨 编剧: 约翰·卡索维茨 主演: 吉娜·罗兰兹 / 约翰·卡索维茨 / 本·戈扎那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7-12-22 片长: 144 分钟 又名: 夜无边 IMDb链接: tt0079672 首演之夜的剧情简介 · · · · · · 面臨過氣危機的舞台名伶,因為極度的不安全感,在排戲過程中惹惱所有工作人員,難搞至極。然而當一名忠實戲迷意外喪生,讓她的生活陷入更誇張的混亂,首演當晚,她終於在揭幕前酩酊大醉、徹底崩潰…。卡薩維蒂與吉娜羅蘭在片中飾演對戲的演員,兩人台前幕後的親密關係,使得演出層次更加迷離曖昧,堪稱表演魅力滿載的經典之作。
《首演之夜》下载观后评论: 1、片中最后那场演出之前不是演过两三场吗,为啥最后那场叫首演之夜呢?这么说就是每一场卡萨维茨和吉娜的对手戏都是即兴表演咯,因为每一场他们演的都不一样,片中的导演也是比较无奈。2、最后那场即兴表演的确精彩,看笑好几次,跟着他们一起笑场,甚至都可以理解为,原本非常严肃的话剧,在吉娜伶仃大醉看似要演砸的情况下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随即变成一场即兴表演可真是智慧救场,任由那真的喝醉的状态一切变得真实有趣,无需表演。3、对于接触过两年即兴表演的我来说,第一次知道还能用即兴的方式来拍电影,受教了受教了!(拱手)4、女主精分得如此笨拙,崩溃得如此迷人,我还是第一次见。看完才发现女主吉娜是《恋恋笔记本》里的老年女主,怪不得这么眼熟,这么棒的女演员,值得好好探索。5、羡慕卡萨维茨能遇到这么个缪斯伴侣。
完美。可能是卡萨维蒂最具野心的作品,也是同类型片中的翘楚。Gene Rowlands的表演出神入化,甚至到了比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更出色的地步,多了一丝理性,少了一些无理由的感性。故事的内核是衰老和孤独,舞台上台词说”不管你觉得我是不是老了,我还是爱你。”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夜》。出车祸身亡的17岁少女象征着女演员永不回来的年轻,整部电影的情绪也以“衰老”和“孤独”铺开,女演员臆想的情节的拍摄手法也很优雅工整。后来的《鸟人》《黑天鹅》也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剧迷要签名而出车祸身亡的桥段也出现在后来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最后的高潮戏留给在舞台上的Gena Rowlands和John Cassavetes 夫妻二人,大呼过瘾。完美。
1.这是在探讨心理转变?最后我的看法是,女主角的心理模式是存在于她的躯体中(设定,先验)2.戏剧性的设置?开头,结尾,确实有不少把感觉至于中心的时刻,但是很快导演就把上一刻的意义丢去了(假衔接镜头),剩下躯体继续完成(既定的?)动作。这点很像导演的风格化手段(形式主义?)3.自由间接主观性,貌似这里唯一比较明显的是,导演套用了电影里的戏剧,通过这种戏中戏的特性产生自由间接主观性。但是这种戏中戏也决定了,最终的效果没有脱离角色本身,只不过扒了一层导演给演员穿上的皮。所以三种特质混在一起的时候,这部作品就有点混乱,更值得注意的是,导演自己和主角也是他妻子,在这里面的关系是否属于一种隐藏关系条件,他们两全程自high,观众岂不是很惨。
#以有趣的话剧作为结束,以myrtle喜极而泣的表情作为结尾…其实很多人都希望拥有有趣的生活,然而这并不容易。这场戏剧从最开始的彩排公演,可以看到女演员的各方面情绪的展现,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难以平衡的压力,面对导演编剧等一系列人险些沦为工具等,触发点是战胜自己内心那个年轻的心魔(被撞的小女孩)已经无法成为自己,后来有了改台词版的话剧,到突破心魔醉酒后的完全释放即兴的表演。这一系列的转化真的依赖于有这么出色的女演员…场面调度有很多记忆点,尤其是镜中镜的那一场,让人分不清是演戏还是真实的自己…这并不是表现演员有多痴迷于虚拟与现实,而是完成一次内心的成长与解放观看的过程中脑子里时不时出现伯格曼的假面,还有情绪上有点想起大卫林奇
曾经名噪一时的话剧女演员MG因年龄增长容颜衰老而感到不安危机,在排练演出话剧《第二个女人》的过程中,她极度敏感脆弱,心理压力巨大,精神濒临崩溃。她的狂热戏迷N的意外丧生加剧混乱状况,她开始看见N的幻觉,这个幻想维度是内心投射,是她渴望回春的外在具象化呈现。影片精细刻画了女演员在面临事业危机、更年期和情感纠葛等各种问题时的内心世界,后有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迷离劫》和《锡尔斯玛丽亚》。“戏中戏”形式:舞台之上出戏跳戏即兴随意的表演和舞台之外的精神紧张焦虑相互影城,剧本中角色的悲伤绝望影响了演员生活,演员生活中的愤怒反抗也影响了舞台演出。影片对女演员心理的描绘十分细腻,尤其是借幻想维度来展现人物的挣扎煎熬,十分现代的手法。
【45%】甚至不如「黑天鹅」,当然也远逊于「未麻的部屋」。其实这三者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后来居上的今敏和达伦所拍的本质都是「寓言电影」,拥有精致的结构和明确的象征;而本片则以即兴表演为动力,但从最后一幕的效果来看,演员并未凝聚出预期的能量,而剧作上的刻意性(幻觉戏、女孩隐喻)又更加破坏了自然感。且本片仅是对「表演」的自反,而并未对「戏剧艺术」乃至「电影」进行自反,其所置换的是表演的真实和演员的真实,却没有察觉到摄影机的真实,而这类明显的自我指涉则在「未麻的部屋」中被发扬光大。「黑天鹅」同样没有自我指涉,但达伦的调度与波特曼的表演是等量并行的,并不像卡萨维蒂一样寄希望于表演上的高光一现来挽救干瘪的镜头语言。
伟大!一部关于表演的从深层结构到个人诉求俱臻完美的电影。演员如何进入角色?体验派要求“感同身受”,电影第一个反差设定出现:身为女人对角色年龄及状态体验困难。由于少女车祸形成的心理阴影侵入演员生活造成情绪紊乱使戏剧首演成为第二个反差,戏里戏外全面崩溃。而事实上演员“情绪储存库”已构筑完成,“自由意志”萌生,像一个外在饱满内中放空的容器,可以装得下任何角色。这就是“方法派”,它同时确立演员的自我和角色的自主,脱离剧本导演束缚,演员拥有角色唯一的解释权。卡萨维茨说:我首先是个演员,其次才是导演。他所有电影只有一个主旨:即兴表演。
女主角的形象,在夜里,在雨中,不断漂浮在我的四周,催促着我写下点什么,从而摆脱她的缠绕。一部让我看完很多天都说不出话的杰作,也许它就是阿巴斯说的那种让人“辗转反侧”的电影。半部启发《黑天鹅》,剩下半部引领《鸟人》。构建方式非常特别,在写人与记事之间找到一种怪异的平衡,在一场接一场纯粹的、沉入灵魂的戏中戏之间,展现一个女演员自我挣扎、毁灭与重建的全过程。自导自演的卡萨维蒂显得如此游刃有余,有即兴的失控和刻意的失焦——一个导演成熟的标志就是找到了独有的语感。提醒电影什么是戏剧,也提醒戏剧什么是电影。
"Come on, take a chance. Listen, look, let's take this play, let's dump it upside down and see if we can find something human in it. I mean, there has to be more when two people have cared for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agony."
不只是在剧场之内打破戏剧和现实的边界,而是利用Myrtle的挣扎和分裂重新思考虚构和生活,acting和living的关系,她的身体是战场,她的职业是暗喻。其中似乎也有体现卡萨维蒂本人生活观和艺术观间的互相干涉。剧场的特点是半开放性,观众的在场和即时的反馈。吉娜罗兰兹太厉害了。好几场戏张力十足,最爱开头雨的突降和哄散的人群。卡萨维蒂导演标识:脸的局部大特写的使用,对人生之迷醉状态的表现和思考。
作为卡萨维蒂最直面自己创作危机的作品,《首演之夜》致力于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影片最终对于危机的克服却叫人难以买账。卡氏作品里任何的私生活场景都充满了戏剧性,而女主角最终在舞台上正是找到了这种能量,把她舞台下的矛盾戏剧性地呈现了出来,最终完成了艺术和现实的融合。但要想传递这种能量,要么就使用卡氏常用的大特写,要么就得让观众真正坐在台下。借由远镜头传递出来的这出半戏剧看上去总是有些奇怪。
完美的戏中戏演示,对女演员内心的探索堪比《日落大道》,逝去女孩的幻象一方面作为年轻的符号投射了女演员对年龄的芥蒂,另一方面也是女主沉溺酒精后的分裂状态所致,当然卡萨维茨还不满足于建立一个孤独而大龄的女演员形象,后半段即兴式发挥又是对表演本身的探讨,也能看出他是支持演员牵引角色的这种表演方式的,吉娜·罗兰兹的表演也对得起这部戏,她的每一次崩溃都能让人切身地体会到绝望感。
1.一个女人的焦虑,一个演员的焦虑,一个焦虑的女演员连缀而成的横穿现实、电影和戏剧的多层次互文,《鸟人》和《黑天鹅》们努力呈现的内容,约翰·卡萨维茨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如此精彩的演绎;2.表演质量实在过硬,严重怀疑舞台上的即兴表演都是真的即兴表演;3.GenaRowlands,whataremarkablewoman,whataremarkableac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