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珍珠纽扣 帕特里克·古兹曼
导演: 帕特里克·古兹曼类型: 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 法国语言: 西班牙语上映日期: 2015-02-08(柏林电影节)片长: 82分钟又名: 深海
导演: 帕特里克·古兹曼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 法国
语言: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15-02-08(柏林电影节)
片长: 82分钟
又名: 深海光年(台) / The Pearl Button
IMDb链接: tt4377864
珍珠纽扣的剧情简介 · · · · · ·
海洋中蕴含了人类的全部历史。海水中能听到来自地球甚至外太空的声音,潮汐吸收着斗转星移的力量并将其传递给万物生灵。水构成了智利最长的国界线,同时也埋藏着洋底两个神秘珠扣的秘密。智利拥有2670英里海岸线,群岛众多,这是一块充满神秘力量的土地。这里有火山、群峰和冰川,有巴塔哥尼亚原住民、最早的欧洲航海家,当然也有政治犯。有人说,水是有记忆的;这部纪录片则向我们展示了,水也是有声音的。
珍珠纽扣的获奖情况 · · · · ·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 最佳剧本 帕特里克·古兹曼
第41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珍珠纽扣》下载观后评论:
由帕特里西奥·古斯曼(Patricio Guzmán)执导的一部智利纪录片,《故乡之光》三联画的一部分,也是聚焦安第斯山脉的第三部电影。它探索了熟悉的古斯曼主题,特别是历史的失败者而不是胜利者,古兹曼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关注智利在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统治下的过去,因为这个标题的部分灵感来自于2004年智利法官胡安·古兹曼在一段铁轨上调查时发现的一个衬衫纽扣,这条铁轨用于称量皮诺切特案中被扔进海里的受害者的尸体,另一部分灵感来自于1830年雅汉人杰姆·巴顿乘坐英国皇家海军舰艇“贝格尔号”时被命名的纽扣。对智利的地理和历史进行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思考,围绕着渗透全国并赋予其居民生命的水展开,特别关注两个受迫害群体的命运:土著人民和皮诺切特的受害者。涵盖的主题包括:智利的最北部,地球上最无
帕特里克·古兹曼,这个土生土长的智利电影人,执着地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和讲述着智利故事,或悲伤,或喜悦。????《珍珠纽扣》,一部讲述水的纪录片,水包含了万物,更包含着智利的历史与文化。影片中,“纽扣”作为一个故事线索,串联起了智利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一个悲伤的开始,一个悲伤的结尾。??控诉与抗议是这部看似自然纪录片的内核,外来文化对原住民文化的侵袭,甚至戮杀让人颤栗;政变中的非法羁押和暗杀与抛尸让人胆寒。多少年过去了,一粒附着在海底钢轨上的纽扣成了最微不足道的罪证,也是最残酷的实情。?️?️智利,一个拥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南美国家,狭长的领土轮廓让它引人注目,三段式的地理格局也让它成为一个难以理解的过渡。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它的神秘,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优秀文学作品。
4.5星!一枚小小的纽扣串联起一段相似的历史,从殖民者到皮诺切特,从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到历经16年的军事独裁,一个现代文明究竟是如何剥夺、迫害与掠夺人们的土地、海水、生命与自由,谁才是野蛮人,谁才是双手沾满鲜血人,影片以高度诗意化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从早期1975年《智利之战》开始,直到现在最新作品,古斯曼终其一生都在拍一个主题,奉行一个原则,不曾遗忘也拒绝遗忘,即便那段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伤痛,即便那段历史多么的不堪回首,却依然选择拒绝遗忘,并拍摄大量的影像作为记录、作为告诫、作为回望那段历史的记忆,不得不让人感到敬佩。
画面品质是合格的纪录片,但内容比较涣散无序,似乎没有一个明确或集中要讨论的东西,只是制造了一种关于水,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神秘感但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一段是制片人向一位卡威斯克的婆婆询问他们的语汇发音时,婆婆能够对独木舟,纽扣,风暴,雨水,窗户,海洋这些词马上做出翻译。但是问到“上帝”,婆婆摇头说“不,没有上帝,我们的语言里没有上帝”“警察?”“警察……我们不需要这些”词汇真是能反映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世界理解的程度啊。就像面对没有移居他地这个概念的中国人时,外国人无法从中文里找到immigrant的对应词一样。
从水滴到海洋到宇宙,再到智利的国土与海洋,原以为是自然纪录片,每一帧画面从微距的水滴到航拍的智利海岸线以及蓝绿色的冰川,都呈现了无可挑剔的美。当提及当地的巴塔哥尼亚原住民(土著人)时,才知原是一部历史政治题材电影。一枚珍珠纽扣,一段铁轨、一段血腥的历史,引出的一段与水和海洋及土著人交织在一起的沉重故事。水是有记忆的,也是有声音的。“每一滴水,都是一个分离的世界。每一滴水都有着呼吸。土著人认为石头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精神,水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精神,因此,水是一种音乐”。水声,便成了整片的背景乐。
水是有声音的,海洋是有记忆的。用“水(海洋)”串起智利的被殖民史与独裁史 也像一首挽歌 尤其是老太太对答词汇时 “上帝” 老太太停顿摇头 “不 我们没有这个词”“警察”“我们也不需要那个”。“海洋是墓地” 四十年后的铁轨 仿佛布满了骷髅 “假如你靠的非常近 听到来自每个印第安人和消失的人的声音”(导演太有招了)。水画面与吟唱那段蒙太奇 真是奇特 我仿佛真的听见了水的声音。“珍珠纽扣”-媒介考古学 潜水员船上十字架标志。
残暴是现代人类的本性。一颗珍珠纽扣穿起过去和现在,将海洋(水)对人类的意义也娓娓讲述。原始印第安人对海洋母亲般的依赖成为他们生存的基点,顺从水和自然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生命能量。现代人以对海洋的恐惧行使他们处理他人生命的可怕权力。海洋成为埋藏秘密的坟墓,不复原始印第安人的海洋崇拜。原始印第安人一经现代文明的荼毒便深入骨髓,轻则像吉米巴顿没法找回的自我,重则以惨无人道的方法称为深海中铁轨上的一粒纽扣……
古斯曼的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我真的是太喜欢了,一段关于智利,关于水、海洋、星辰、月亮、殖民与毁灭的历史。海洋、冰川之外的浪漫和冷酷都藏在了片子里。土著的外太空式的抽象表达,长长的海岸线和皱皱的地图,辽阔黑暗的宇宙,将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出乎意料的影像效果。海洋是公墓/死后都会变成星星吧/残忍是无度的/抛尸是双重谋杀/如果水有记忆记住这一切。影像真的是我万年避难所。
在CDM的一个同学(也是纪录片导演)很推荐古斯曼的故乡之光,说这古斯曼的这两部片子互相呼应相当写意,果然没让我失望。素材组织能力十分强大,言简意赅的旁白论述,以水为线索,将自然与人文娓娓道来:沙漠、宇宙深处、溺水而死的儿时玩伴、独木舟与海岸线、肌肤上绘满星辰的原住民、逐渐消逝的语言、悲剧的殖民史、海底的沉尸、两颗纽扣的故事。在智利日全食的日子看这部片子真是挺应景了。
北方沙漠的《故乡之光》过后,这次从南方的海洋和群岛,发现铭刻记忆的《珍珠纽扣》。殖民时代消失的原住民,对比独裁军政失踪的智利人。没有了《智利之战》那样的新闻可拍,就开始艺术化的赋比兴,从像探索发现的科教片进入到不能被遗忘的记忆,希望埋葬生命的海洋有着的记忆。即便记忆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被磨灭了,浩瀚宇宙也有更多承载记忆的液体。而智慧的原住民相信,死后灵魂会变成星星。
我們生活在一個一無所知的星球上,對他者生命的輕視、遺棄與遺忘是如此輕易,也如此之難。水的生命起源與軌跡,也都在幫人類記憶著生命的痕跡。一座海洋成為公墓,埋藏著人類試圖磨滅痕跡的生命。但在茫茫海洋裡的打撈,並非都能完整還原每一份生命遺跡。深埋在沉入海底的人身上的暴行,人間永不會忘記它的蹤跡。7/30
“这段历史关乎着海水、冰川和火山,同样关乎着死亡、屠杀、虐待和灭族。如果海水有记忆,它也会记得这些事情。万物相互转换,海水、河流、植物、暗礁和沙漠。这是一场绵长的对话,一种相互尊重。他们说海水是有记忆的,我相信它同样是有声音的。如果我们靠得很近,我们能听到来自每个印第安人和消失的人的声音。”
如果我们对“山河岁月”这样的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情感抵抗,那么《珍珠纽扣》重新给予了这个词应有的美学分量和社会史意义。让人大松一口气的地方在于,这部片子没有局限在廉价刻板的追寻/(并)诗化“逝去的时光”之中,而是用一个超然的视角让我们感到了那种本质性的“丧失”。它在歌哭,同时,在拷问。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