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试验 亚历山大·科特
搞怪的父亲和他温柔美丽的女儿一起生活在广阔的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日子悠闲而又平静。然而两个年轻男人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切,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这位温柔的姑娘。影片将
搞怪的父亲和他温柔美丽的女儿一起生活在广阔的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日子悠闲而又平静。然而两个年轻男人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切,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这位温柔的姑娘。影片将不极致的美丽和强烈的社会意义相结合,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
电影《测试》通过对画面的完美设计表现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片无对白,导演亚历山大·科特(Alexander Kott)以无声来处理影片错乱的结构,以沉默来突出影片暗含的讽刺意义。而正是因为全片无对白观众才会更加关注画面所传达的意义,更会注重镜头的美感。而影片最后的结局完全推翻了观众之前的猜测和想像,让人为之一震。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是根据1949年哈萨克斯坦大草原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导演亚历山大·科特以其独特的电影手法展现了痴痴等待的宿命。亚历山大·科特曾凭处女作在俄罗斯广受好评,此次他全力制作的《测试》展示了其不可多得的才华和对电影的敏感。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亚历山大·科特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艺术贡献奖亚历山大·科特
《试验》下载观后评论:
继承俄罗斯传统,影像做画,很好的画家——感觉是青年画家。挺美的,或者说就要美呢,摄影师必看系列吧,但只有个别处动心。少了塔式等前辈的深沉文学性,从现实抽象出童话,沉默的必然。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最喜欢,也可以概况全部。爱情文本有点像韩寒早年间的一个短片/mv, 俩青年挣女孩,最后女孩被一大款开车接走,这个是核武器接收一切。意思是童话和科技/现代性的纠葛呗?太阳不照常升起,不肯露面本身足够诗意,放在任何一个宏大冲击之后都很适用。当然它被多次铺垫过,但意味还是从前日子不现代但也甜美,如今你们来了毁了一切,天都看不下去了。音乐大部分挺差的,这么美的画,不大好加声,属于能听出来明显不合适的,只有一处还不错。你非要沉默,那就给你四星。可能会有民族或政治隐喻,童话嘛,但估计也和主题一样陈词滥调。
![试验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49021_hN-83T9VSi2GmbJ_1648754212/0)
看到一半都还没有对白,我就接受了它是个没有对白的电影了。。。画面真的很美,美丽的画面配上那人物造型,其实反差挺大的,直到中间剧情发生转折,有军人出现,反正就知道这个电影不单纯了。超级喜欢那个金发男孩,那笑容真的太甜、太干净,让人无法抗拒。而感觉女孩和另一个男孩,两个人之间也许就是习惯。所以,看到女孩和金发男孩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很欣慰。。。另外,很多人说了最后那个毁灭的镜头很震撼,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金发男孩和女孩的衣服晾在外面,两件衣服随风飘扬,被风吹成拥抱姿势的镜头,我觉得这个镜头真的是太美了,也很有技巧。总而言之,还是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试验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15645_tRrPg7SmRES9uho_1648754214/0)
看片名《测试》or《试验》,一直在揣测是什么试验,测试什么,带着好奇一路随着毫无台词的剧情进行,人物关系以及故事内容全靠猜测和揣摩,在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一户农家的故事,女儿美得仿佛童话里的灰姑娘,两个男人为她争斗时,依旧是一言不发,一盆水兜头浇下~~导演非常文艺,连晾衣绳上的两件衣服都有故事,无声的影片但是能够感受到每个人物心底澎湃的情感,唯美的镜头终于在结尾的那朵蘑菇云里终结,一切隐含着寓意的画面都无须答案,归于尘土,连爱恨情仇一并抹杀。
![试验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982874_iRXU6k_sQ7-hfG8_1648754215/0)
在辽阔的哈萨克草原,生活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两个小伙子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姑娘偏爱那个异邦青年,生活固多磨难,可喜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以为从此凤凰于蜚和鸣锵锵,奈何一声核爆,所有美好尽数灰飞烟灭。这个叫做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地方,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死屋手记》的地方,前苏联的核试验基地把这里变成了真正的“草原鬼屋”。本片画面唯美,通篇无对白,最后,把美好撕碎的悲剧效果令人震撼。
![试验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238647_B8AmQSrpTfuju1J_1648754218/0)
一个太阳,一架飞机,一群带来恐怖氛围的军人,一户人家,一棵枯树,一辆卡车,一口水窖,一条晾衣绳,来往的叉子路口等等。碎片化的人、物、景,慢慢组合成了一个整体,故事在里面一点点发酵膨胀。放眼望去,哈萨克斯坦草原的美在人迹罕至的空旷里显出幽静的安闲姿态。这里的“一”是个概括性的数字,即是全部,代表了一个小世界。它描绘出了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斯坦人的生存状态。
![试验剧照](https://wework.qpic.cn/wwpic/37560_GQMR9DJnRmiZg55_1648754220/0)
唯美的画面,沉重的剧情。人总是那么渺小,你拼命的在沙滩踩下脚印最终还是毫无痕迹。没有对白,仅靠音乐光线神态环境就可以让观众看懂看舒服切不枯燥,实属不易。[电影],果然是个高深又包罗万象的词汇。尽管个人并不太喜欢女主安慧媛的扮演,认为她的角色太过于刻板面无表情毫无波澜的样子,但又无力反驳,那种环境下确实也应当如此,可就是觉得女主欠缺了那么一点舒适度。
应该是看过的第一部无台词电影,哈萨克草原静谧的美在导演的镜头下格外引人注目,两个男孩子用各自的方式守护女孩,宁愿与核弹同归于尽也不愿离开家乡的哈萨克牧民,女孩收藏叶子的本子,还有桌上的那一盆花,墙上的世界地图,都从侧面体现出她的温柔善良,本该有去辽阔世界看一看的机会,可是核爆摧毁了一切,导演的用心不言自明。
从东欧平原到高加索高原再到中亚草原,或精巧故事或沉默实验,总少不了对苏帝的控诉类型片,也一般不会难看。《试验》和《给斯大林的礼物》,就是以静和动两种形式,讲述发生于哈萨克斯坦Sashka的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大风景下聚焦一个动人的韩哈混血姑娘,她懵懂的情窦、坚毅的眼神,怎么都能让人动容。
电影的细节我就不具体说了,电影里面不断的在自然生活美好之中,穿插的政治的影响(士兵搜查什么的),明显的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让我们内心不适。导演使故事的女主公与小伙子的爱情故事很美好,他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平淡安稳祥和的生活,而一切的一切都消失在那巨大的声响中,回荡在我耳边久久不能消散。
无对白却与默片无关,全以镜头推进故事,用环境声勾勒自然,摄影美轮美奂。映着纱窗的光晕,吞没的夕阳,少女黝黑的皮肤,柔软的发丝,俊俏的脸颊,默然却气盛的少男,一切都极为纯粹。以静制动,免去了语言的苍白,却无法湮灭来自地底的暗涌——这也是最原始的情感的迸发,或也是爱情本该有的样子。
默片。情感压抑?还是豁达?到结尾似乎有点眉目。但这不是重点…因为泪目之处于爱情无故。旷野的日升日落,父亲在地平线上的出路与归途,女孩的目光所及之处…每一幅画面像是在散发一个家原本该有的温度。片刻只对亲情有所感悟。里面的爱情还尚未有触动心底的画面…哪怕她的一个微笑,他的一见倾心?
风车的影调风格参考片1:画面很美,但节奏太慢,长镜头过于拖沓…隐喻很多,包括政治隐喻…能看出主创用力想表现出深刻的主题,但出来的效果很刻意…脱离不了同类型影片的自我YY特质…有点失望…看到结尾还是很震撼的,原来片名的“试验“真正指的是核试验,家园毁于顷刻之间,太过可怖(…)
完全被那个姑娘惊艳到,太美了,纯视觉的,和草原胖大叔的父女关系存疑啊。骑马少年和俄罗斯少年的争风吃醋有点轻描淡心,浮于表面,也可能是要做的无对白的存粹牺牲了语言表现的魅力。最后结局的轰然而至,振聋发聩的一声,也仿佛在结局处高声说明:为什么对白没有意义,语言苍白无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