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第八日的蝉 成岛出
作为一个人,没有爱便无法生存,这部剧中所要探讨的主题就是“爱为何物”。本剧改编自角田光代的获奖小说《第八日的蝉》。女主角希和子与有妇之夫秋山相恋,有身孕后被哄骗
作为一个人,没有爱便无法生存,这部剧中所要探讨的主题就是“爱为何物”。本剧改编自角田光代的获奖小说《第八日的蝉》。女主角希和子与有妇之夫秋山相恋,有身孕后被哄骗堕胎,却发现情人的妻子生下一名女婴。骨肉的失去,爱人的背叛,在人生失去了一切的时候,她潜入情人家中,却意外被熟睡中婴儿的纯净无邪所触动,希和子决意带走情人的孩子自己抚养,将其取名为薰,开始了长达三年半之久的逃亡生活。
此片编剧说,希和子的母爱,有人认为它无私纯粹,有人觉得它动机不纯,但希和子对薰的爱,不图回报别无所求,或许这是一种仅靠着单方面的给予而构成的爱。小说原作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正是由于书中所描写的这样一种特殊的爱震颤了人心。
这部作品将告诉我们,无论是多么惨淡黑暗的人生,只要有了爱,便有了光。只要心中存有一份爱的记忆,即使短暂一刻或一瞬,都能给人活下去的勇气。 《第八日的蝉》下载观后评论:
节奏有点点慢但是画面好好看而且后半部实在太出彩了,喜欢女性视角电影。小薰哭着说妈妈对不起的时候好可怜啊那么小的孩子,感觉她的亲生妈妈把她当成器物一样所以才有“洁癖”的感觉。井上真央长得好像韩国人,感觉最后百合线有点莫名其妙的,怎么样都应该是因为爱所以两个女生想要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害怕男人所以想和女生一起吧。永作博美演的太好了好有母性美,很真切地体会到比乳汁更重要的是爱,她被警察逮捕的时候却说的是“那孩子还没吃晚饭”哭死我了啊。看到波光粼粼的濑户内海,想到马上要到达小豆岛了,很难言说海岛给我的感觉,明明是内陆人但对海很亲近,几乎能确定是最后的归宿的程度,(很神奇的是小宝也算是海岛人)好想去日本啊。角田光代好擅长写这种比较特殊隐秘的母女关系,以后有机会的话也想看下书的,不知道又拖到什么时候了。
我喜欢看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日剧,韩剧。可能是社会性质的原因,不会有鲜明的政治正确,告诉你你就应该这么做。这个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对,站到别人的立场上也许就不对了。人性是复杂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开了弹幕,很多人评价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论这个养母违法犯罪。我觉得这没有错。但是我很震惊的是,所有的弹幕都只是在争论这个问题,完全没有人讨论最后法律给这个小孩的选择到底是不是对的。大家都在往前看,追溯着让谁承担责任,让谁受惩罚,然后高呼着要制裁。却没有人想着孩子以后会不会幸福。事情已经发生了,孩子与养母的感情已经培养了,孩子与生母的隔阂也弥补不了了,我们思考的可不可以不要在局限于这个养母到底对不对,而是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这个小孩子更幸福,毕竟她没有任何错。
在我看来…能反映出社会现实、人性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眼泪从 “那孩子还没吃晚饭” 开始决堤,虽说是错误的开始,但爱是真的也最让人动容。电影从前大半部分的压抑到后面的感动,最后惠理菜从照相馆出来瘫坐在地的镜头,是主题升华的时刻,让悲剧的延续从另一个方面看,变成了爱的延续,还是很温情的。请,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还有片中的女性之家,实际上太不健康太极端了,看见男性犹如洪水猛兽。在那里成长的女孩子比如安藤,从此对男性有了阴影,无法成家,也是很可悲的事情。希望此片能给自己一些警醒,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不一样是因为人有情感,而且能去控制这些情感。女孩子一定要自爱,就算深陷情感当中,也一定要遵守原则,恪守伦理底线,别让一代人的悲剧延续到下一代去。自先沉稳,而后爱人。
有意思的是天使之家的设定,希和子为了抚养薰及逃避警察而投靠她们,又同样为了让薰见识美好世界及逃避警察而摆脱她们,长期断绝正常社交的女人被洗脑厌男、恐婚,却同时母性爆棚,薰怀着对生母的愧疚忘却与养母的深情厚谊,却重走了养母的路,怀上了有妇之夫的孩子,看似矛盾的背后是编剧对女性的悲悯和对母爱的讴歌。事实上,在这出悲剧中无论生母、养母还是孩子都是受害者,始作俑者就是那个出轨还不负责任的男人。永作博美的表演令人对希和子的所作所为从批判到同情再到感动,尤其从准备逃走小豆岛到被迫分离的几场戏,虽然因插叙的形式被刻意剪辑分割不连贯,却更加催人泪下,而饰演小薰的小姑娘也很有灵气。btw,半个多月前刚去过小豆岛的我真心觉得那是个美丽淳朴、适合走走停停、放空沉淀的好地方。
据说蝉只能活七天,活到第八天会获得新生。看电影前30分钟,特别是法庭审判的场景,用现实的眼光,告诉我们,假妈妈犯下了怎样的罪行,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也让人很疑惑,为何犯人不道歉,不忏悔,却要一个劲儿的感谢孩子,感谢孩子父母。看到中间,她给孩子喂奶,带孩子逃亡的时候,不再疑惑了。我明白爱也让,母亲获得了新生。然后,顺着少女的视角,去以前的地方追寻母亲的回忆。记忆开始苏醒,少女开始慢慢理解母亲,不再恨她,原谅了她。直至最后,她决定生下孩子,好好工作,给孩子一个漂亮的世界。至此,她也获得了新生。讲完了得到新生的人,还有万劫不复的人,爸爸搞婚外恋,害得别人生不了孩子,孩子回来以后,他也无法得到谅解,无力处理家庭关系。他无法获得新生。生母怀孕的时候,要去
如果真的活到了第八天,无论多么痛苦艰难,也请你好好看一下这不一样的世界吧,哪怕只是一只蝉呢?这部电影透露着上世纪中叶日本电影的那种惨,虽然不是穷,但却特别苦。几个被摧毁人生的女性,可见的原因都是因为男人。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只反映了女性的苦,对于始作俑者的男性的抨击却不够。谁能想到我有一天会为了诱拐儿童的人和被诱拐的儿童之前的感情感动落泪呢?片中的父母如果知道这结果会不会宁愿孩子和诱拐者在一起生活算了,至少她童年幸福、成长快乐。作为观众的你会怎么想呢?孩子真的是天使吧,她先是拯救了诱拐犯,又将会慰籍被摧毁的那颗心。
故事是个好故事,角田光代的原著肯定更精彩,但其实没有多少打动到我,而且这片子有点强塞价值观,完全聚焦被偷婴儿和小三的四年相依为命的生活和他们俩情同母女的感情,但却完全略过了婴儿4岁后回到家里后和真正父母生活的那十几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才能让她在20多岁后反倒更怀念那个偷走她的“母亲”,这其实才是值得探讨的地方,却被完全略过,生父生母直接被功能化,我还真想知道如此出轨他们俩还能一直保持婚姻状态的原因哎。至于传承“小三”天赋,继而选择生下小孩反倒觉得野心太大,哪怕两个半小时的篇幅也很难讲清楚,有点顾此失彼。
节奏有点慢,而且不断在变换着不同时期的画面,刚开始都反应不过来。是我三观不正吗?小孩和拐走她的妈妈分别时还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这个小孩跟着她才是最幸福的吧。这部片好像也在试图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去看更多美好的东西。前面看到的一本书,相约星期二,老教授认为躺着床上就感受不到自己活着,我也厌倦了终日瘫倒在床上的生活。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是很有道理的。看完这部片,种草小豆岛,好想有机会去看一看那里的美景,能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岛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从小就被拐的孩子,跟养母一起长大,两个人相依为命,等到被亲生父母接回家,也依旧不能忘记养母。其实养母也非常的可怜,她被男人欺骗,堕胎之后不能再生育,其实由于自身不能做母亲的女人好可怜的,不过即使是这样,也不要拐走别人家的孩子,好在她对那个孩子很好,没有虐待她,但是她带着她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没有父亲,从小就缺失父爱,使得孩子性格上有缺陷。电影里的小女孩演的真好,养母的扮演者也很好,真的打动人心,让人落泪。
嗯编剧成功找到了男权社会 为了男男平等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这个双重枷锁造成的某种bug,然后把悲剧扩大成一个有理有据的煽情梗。不过还是挺讽刺的,最后居然是导演凭此获得了学院奖??明明都靠编剧故事写的好吧,拍成这个样子连基本的流畅度都没有,一塌糊涂。看到井上真央眼神空洞的走一段路就知道要切回回忆了也是真的惨……不过现在再看这部里的永作博美,会很容易想到后辈池胁千鹤可能也是同类型演员……
最近在看这本书,刚看完第一章,就在kindle上翻了一本《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再翻去爱奇艺看这部片。怎么说呢,书里面的剧情可能细节刻画得更多,更能展现养母对孩子的爱,当时整一个电影可能建立在一个“厌女症”的视角拍摄出来的,看起来五味杂陈。但是不排除后面分别时画面的催人泪下。在不评判这个三观对于否的情况下,这个瞬间的感情是真挚和感人的。
很久之前看过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跟mother题材比较类似,完全被mother的记忆覆盖了。其实小女孩没有被拐走就真的可以正常成长吗?从电影的角度,女孩妈妈的神经质是在怀孕时期就如此的。与其说女孩像拐她的母亲,不如说像生母——即便明知道可能不幸福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下来。给了她一个过去,总比无原由地地孤独、无缘由地被厌恶稍微幸福一点吧。
可是是刚看完小说紧接着看电影的原因,两个半小时的画面完全不足以交代清楚很多事情,会影响我对电影的分数。但是平淡如水的画面很真实也很悲伤,哭了三次,一次是宾馆里希和子抱着哭泣不止的婴儿无能为力地跟着哭了起来,一次是她们在小岛上在阳光下骑着自行车下坡的时候,一次是在码头的那句“那孩子还没吃饭呢”的时候。希和子和小女孩都演的很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