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 / 娜塔莎·金斯基 / 亨特·卡森 / Tom Farrell / Sam Berry
导演:维姆·文德斯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西德
编剧:L.M. Kit Carson / 山姆·夏普德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84-05-14(Cannes Film Festival) / 1984-09-14(法国)
别名: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 巴黎,德州 / 德克萨斯,巴黎
用户标签:公路电影,德国,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公路,美国,德国电影,文德斯
片长:147 分钟
imdb编号:tt0087884
查韦斯(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饰)迷失在德州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因为身体虚弱而昏迷。医院联系了他的弟弟沃特(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 饰)来接他。出院的查韦斯一直沉默,直到看见“巴黎,德州”的牌子,才终于开口。
回到洛杉矶弟弟家,查韦斯见到了儿子——亨特(亨特•卡森 Hunter Carson 饰演),弟弟弟妹其实是养父养母。但是亨特对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接受。后来,查韦斯用很特别的方式收复了孩子的心。通过交流,查韦斯了解到孩子的生母——简(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饰)的下落。于是,父子踏上了一条寻母之路……
本片获第3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第3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维姆·文德斯
第37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维姆·文德斯
第37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维姆·文德斯
《德州巴黎》下载观后评论:
和@安东妮奥妮 看的x16。第二部入手文导的名作,适用于电影城市学分析的绝佳范例。得克萨斯郊外的戈壁景象对应迷失在心灵孤岛中的角色,大量篇幅拍摄人物驾车体现沧桑的人生旅途,用大远景将空旷连绵的西部山脉与渺小的角色并置,无意间看到了人在命运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挣扎。本片还以德州与加州的“双城”结构,呼应漂泊无定的都市现代人对安稳、家庭和归属感的渴求。幕后介绍本片全程采用偏振滤光镜拍摄,消掉了画面反射的多余光线,较通透地还原建筑、玻璃、衣物和皮肤的表面颜色和质地,也为影片各种富有象征寓意的色彩运用扫除障碍。该技术为大漠风光罩上一层羁旅者的哀惋,又清晰展现人物面容的纹理来传达细腻情感,也让现实主义气氛更浓重。必进鄙人top10的一作,现在只能浅谈皮毛,未来有望还待二刷、三刷,更多认识人的复杂性。
先从西部片变成了公路片,又变成家庭片,最后变成类似于琼瑶作死型的爱情片…迷惑但好看最喜欢的是前部分,茫茫戈壁中的渺小一隅,弟兄俩的前进和回家之路,那个神秘之地—德州巴黎的来源,哥哥在世俗之外的迷失和笨拙地想要回归家庭的念头,全片最可爱的小男孩,早慧懂事地接受了消失多年的父母亲其实这从根本上是一部家庭的温情片,看看男主的弟弟和儿子,以及因为自己作死作走的媳妇儿,哪个不是最体贴温柔的家人?爱你不放弃你,无论你作得多么过分都愿意与过去一笔勾销,无奈男主的执拗还有某种情感上的极端和理想主义,但是后边就没有弟弟弟媳的戏份了…算是刻画不足吧文德斯很喜欢采用远景和主观镜头去窥视一路上来主人公的性格变化,绿色和红色的滤镜总带着迷失的都市迷离,娜塔莉的正面特写美出天际,这种深情埋下的隔阂才是最让人唏嘘的
文德斯风格的公路片。“影片的题目本身承载着老一代人和新世界的紧张关系:影片的第一部分是文德斯最喜欢的公路片风格,主角漫无目的地开车,寻找过去和未来;第二部分是透过小孔拍摄的,作为摄像师的主人公特拉弗斯打算通过一扇窗找回妻子的爱。透过窗户特拉弗斯看见妻子,但是妻子却看不见他,影片以镜像语言揭示了两人之间的隔膜,他们虽然彼此激动地诉说着情意,但中间始终隔着一层玻璃墙壁。特拉弗斯明白,夫妻之间的鸿沟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最后孤独地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影片展示了荒漠般的社会环境、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在这样贫瘠的土地和心田上很难生长和孕育出美好的事物和正常的感情,影片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人生的孤独感和被放逐感。”第一部文德斯,好喜欢这种风格的公路片啊。每一幅画面的色彩构图都好美!!
美洲没有“豹”,自由女神像的冠冕是豺狼土狗,仿佛一架硕大的、永无休止地高速轮转着的旋转木马,在压人气绝的楼群间掀搅着一场海啸,始于曼哈顿,扑向无尽的沙漠,最终吞没洛城的所有灯火——正如那堵墙所暗示的那样,15楼简直是那些旧大陆的体面人穷其所有也无法攀登的高度,在过于残破的喧嚣和繁华中,从蓝色火焰中幸存的行尸走肉,尚有骨肉,泪还没有流干,只是再没有省察内心和爱的能力——直到熄灭那盏以前从来没有熄灭过的灯,黑暗中的镜子通向无法承受的往事,通向蒙尘已久的灵魂。找寻,找寻,找寻。找寻到了无可挽回的事实。找寻到了千疮百孔。找寻到了一种介于复仇和和解之间的最为无奈的回首。继而承认一辈子已经结束,无脚鸟已然落地,肉身却还没死,欲哭无泪。自由女神像的冠冕为何高速旋转?利维坦、可怜虫。
终于看完了,期间一直无法接着看下去,太细腻的同时也太孤独,那些爱像粒子一样飘散在故事与画面之中,于观看者而言,反倒是一场温柔的凌迟。维姆文德斯的电影总能将电影语言运用到极致,前半段将故事压着讲,细碎、冗长但动人,画面和叙事平稳如水,却逐渐将观看者拉入水中,水渐渐漫过观看者的咽喉,一种怅然的窒息感…在高潮部分终于转化为持续的痛击,直到柴维斯出走,母子相见,爱和虚无像两种兼并存在的生活的选择…文德斯在这里给出了一个与《柏林苍穹下》相似的结局:将虚无者与爱者并立,恰似那两个选择不同的天使。《柏林苍穹下》是从虚无下凡成为爱,但《德州巴黎》却更痛苦,柴维斯和珍都是从爱中出走…而柴维斯选择了永远逃离,剥去语言,街道,一切…孤独地在路上。
文德斯对色彩的把控让整部电影的色彩唯美达到极致。甚至创造出了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梦境。红色,绿色,蓝色三种主色在其中始终存在。从一开始男主过分耀眼的红色帽子出现,到情节中星星点点穿插的红色,直到和女主相遇时,父子俩穿的上衣,与女主的红色汽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女主穿着艳丽的桃色出现。如果说红色代表激情,那么这激情从始终存在,到达了认可的高潮,以及最终大家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正是一种丧气的觉悟。正如影中所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舒适区。男主的自白更是彻底的绝望,如果团聚是短暂的,那么自由的本性会让他再度选择离开,而这种恐惧,他始终要去面对。我不能假装德州就是巴黎,正因为我不能假装安定就是我想要的自由。
光纤和色彩的使用简直教科书级别。小房间里镜子的使用也刷新了一个学导演学生的认知。虽然是欧美电影,却充斥着浓浓的日式电影的风格,叙事细腻又淡如流水,人物对话大量长镜头,有是枝裕和的感觉。兄弟情、父子情、母子情、爱情,每个角色的情感都有复杂性且细致,教科书。但前后篇稍显割裂,故事性弱。让我喜欢的点太多,尤其是画面色彩和打光的精彩。有时候,重新开始并不是回归,而是淡忘认知选择忘却。我想,天桥上那个人喊出了导演对世界上所有情感都宣泄,结尾柴勒斯开着卡车去的方向就是那个德州巴黎,一个什么也没有,没有人际、语言的地方,他选择的是孤独,他无法释怀,“世界上没有安全区”。
3.5 包着美国电影外皮的欧洲电影 镜头和色彩真的masterful 超现实的美 后一小时堪称完美 可是前一个半小时是什么??感觉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agonizingly slow (can’t believe I’m saying that...), 台词尴尬且对人物塑造没什么用。唉 带有年龄差酒精依赖和unwanted pregnancy的toxic relationship。。。俩人多年后第一次见面时 Travis一上来就slut shaming 女主下意识的说了多少sorry
分离后双方都在进行自我放逐与惩罚,不再完整,而当年的琐碎都流淌成了如今的深情款款。设想过无数次他们重聚的情景,最后还是被文德斯的处理感动,一块单向透光的玻璃拒绝了对视的可能,两人只有互相揣测,却也正好能各自隐藏。如此情景下角色的复杂情绪发出后得不到接收的讯号,于是弥漫在封闭私密的空间里,这一空间也如同牢笼困住了两人。文德斯叙述的语调是深沉而疏离,情感的表达刻骨铭心却又游移不定,配乐不是对剧情的加强而是跳脱其外建构起另一维度,整个观察视角都是游离的,角色的孤独也成为观众的孤独。
电话厅的对话,调度,气氛,全都太好了,特别简单,也特别具有想象力,而且找到了最电影的呈现。两场先后的戏都很棒。在那个由镜子分割的两个空间,女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镜像,对应婚姻生活里孤独地与自己的影子相处,找不到自我真实的存在。而男人作为观看者,注视着女人的一举一动,对应生活里掌握着女人的生活和选择。他们各自背对着对方讲述自己的感受,有一瞬间他们的面孔是重合的,他们达成了迟到的理解。这一段拍的特别娴静,把过去的苦涩和爱勾兑出来,弥漫在这个局促的空间。吉他音和色调太美了太美了。
存在主义的孤独,但男主这种孤傲地沉沦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的做法,不讨我喜。我也觉得自己是个孤独的人,但我觉得我自己有非常充分的生活理由。孩子比自己还成熟,是件非常羞耻的事情,崔佛应该好好反思下。一听到崔佛,一看到洛城,我就不由得想起了GTA5,沙漠边城洛杉矶,远眺郊区一望无际,平直宽阔的公路,纵横雄伟的立交,橙黄晚霞洒满天空三分之二处的海滩,这洛城的风光是多么漂亮。人物和车子的行走镜头拍得很有感觉,玻璃上倒映自己的面容正好重合在玻璃另一边的脸上这一镜头很有味道。
不说话的流浪男主确实很吸引人,影片的前半段都被人物的状态深深地勾住,公路片的类型运用也在前半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夫妻相认,影片类型化的元素已经被剔除干净,而一面单面可视的玻璃也是巧妙的一笔,人物被置于一个抽空独立的空间里发生化学反应,整个人物空间关系和人物的调度都是大师级别的运用,再配以极致的用光和色彩,整个氛围都被渲染到极致。虽然看到最后男主这种虚无的存在主义式的状态会让不少人觉得困惑,但配合影片整体的基调,以及导演功力的运用,是合适的,也是迷人的。
①多年前(还没开启我的豆瓣,至少是十年之前)看过,剧情已经淡忘,只记得瘦男人在荒野中孤独的徒步跋涉,以及他与红衣女子一镜之隔的重逢,借这次高清修复,得以重新回顾;②人可以走出爱情的伤害,但走不出爱情的孤独;③查了一下男演员和女演员相差35岁;④这是一部属于维姆·文德斯的作品,但是男女演员的表演成就了这部作品,小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⑤男主人公脸上的沟壑,他长久的沉默、醒目的红色帽子,起风的街道上漫卷的纸片,八十年代的汽车和广告牌以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