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Mary Margaret O’Hara / Bobby Sommer / Ela Piplits
导演:Jem Cohen
语言:英语 / 德语
地区: 奧地利 / 美国
编剧: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3-09-06(英国)
别名:
用户标签:奧地利,博物馆,艺术,美国,剧情,2012,奥地利,电影
片长:107分钟
imdb编号:tt2268732
博物馆门卫帮助了神秘的访客,巨大的维也纳艺术史艺术博物馆成为一个神秘的十字路口,闪烁着探索的火花,关于他们的生命的、城市,以及反映和塑造世界的方式。
第29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剪辑(提名)Marc Vives / Jem Cohen
第29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约翰·卡萨维茨奖(提名)Jem Cohen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博物馆时光》下载观后评论:
如果以为是一部类似“National Gallery”这样的片子,便错或失望了。欣赏艺术品,我们借助想像当时的年代来思考它的创作,古旧的建筑和雕塑,当时或许普通,时代赋予它价值;如今博物馆之外,城市和郊区的景象、建筑、树木、雀仔、甚至喧哗、垃圾、机器化工艺品,会不会也跟当年这些艺术品的处境相似?
@ Whitechapel Gallery 比advertised time提早二十分钟放映,幸好来得早。博物馆里空镜多美的,差点以为在Dulwich,下次奥地利也记得要去“MMM Expresso”。除此之外对话沉闷不堪,意义难寻,基于Jem Cohen真爱粉的身份,就这样吧。
整部电影是一次导览,引导观众进入博物馆,进入维也纳,进入作者的艺术观。片中导游对勃鲁盖尔的讲解就是对影片的注释——特定的偶然与逝去的必然性。于是一切声画对应的刻意编排都有了含义:油画与视频的拼贴,残缺的雕塑,忽真忽假的偷拍,墓葬,二手市场,女主的歌,远亲的死,无疾而终的爱……
故事略显沉闷,但把维也纳当做广义的博物馆与艺术史博物馆相互照应这个手法颇有意思。镜头对城市景物的处理也像对待艺术品,注重光线的变化且沉静肃穆。固定机位用得多,构图也从古典绘画汲取灵感。有个场景是两人上山找鸟,草地上的螺旋、扭曲的枯树加上蓝黄配色,显然是致敬凡高。细小妙处众多。
很像亚历山大·克鲁格的那些结构主义的神化学的美文,但影片以虚构性和纪实性搭建的影像文体却又不及前者纯粹的文字抒情来得更烂漫恣意。在对博物馆文物的解构、历史文化的阐述的部分,影像尤其拘谨繁复、叙事密度过高,这种写论文式的演进节奏与电影其余时候沉默、凝视的节奏存在互斥性。★★★
#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从游客和博物馆馆员的交谈、馆员独白中,讲艺术,讲城市,讲家庭关系,讲人生,还讲到late capitalism和艺术品与资本的关系。好有内涵~可是节奏超级缓慢,对话颇多,而且电影节无字幕。。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是最后我还是睡着了。
一部城市情书式的论文电影,轻巧随性,有点像散点版《合法副本》。导演优雅地在叙事与记录中自然变换,除了占据极大篇幅的艺术品展示与解说,奥地利的日常景观也是“展览”的一部分;导演之事无巨细,甚至到了连医院中各种物件都不吝花费大量特写去展示的程度。
一部很特别、很欧洲化的作品。编、导者在阐述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自然很多场景设置在博物馆里,用很多镜头展现画作,用很多语言讲述画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部电影没有高潮,没有起伏,像极大多数空乏无力的生活本身。但如果细细品读,仍能感受回味。
影片结束后制片人解释说这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一步剧情片,因为在影片开始不久当博物馆展览看守员和女主角聊完画作之后就没有剧情了,之后都是靠角色阐述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博物馆这一存在进行了一番探讨,也算是一部话唠电影了,节奏非常慢,睡过去不少人。
#反剧作# 非叙事论文电影:essay film,一种介于纪录片和实验电影之间的新兴电影形式,相当于用电影的形式撰写一篇论文,用来表达特地的观点。论文电影非常强调呈现人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对真实的探索,往往模糊虚构与纪实之间的界限。
博物馆内外的有趣互文,一个个构图优美的固定镜头将平日所见化成了值得为之驻足的艺术品,同时道出了博物馆对于不同观者的意义所在:即予人宁静和重新思考生活的角度。耐心去欣赏,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其实恰如一次带你发现点滴之美的博物馆之旅。
在IFC看到的预告片,博物馆的故事,非常期待。然而今天看了以后,觉得有点点失望,是因为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傍晚没有办法沉下心看这样的片子吗?喜欢电影里关于博物馆里的各种描述,但另外一条和女主人公故事发展线索很不清晰。没有看懂。
维也纳与勃鲁盖尔,每次见到博物馆的看守,总忍不住琢磨他们每天置身于这些伟大的作品面前度过漫长日子都在想些什么,大量的城市空镜,两个老灵魂的有趣对话,剧情就像勃鲁盖尔的画作的注解,今年看到最喜欢的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