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Emin Ceylan / Fatma Ceylan / Turgut Toprak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语言:土耳其语
地区: 土耳其
编剧:努里·比格·锡兰
类型:短片
上映时间:1995-05
别名:Cocoon
用户标签:土耳其,短片,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Ceylan,土耳其电影,1995,Nuri_Bilge_Ceylan,锡兰
片长:18分钟
imdb编号:tt0231931
这是土耳其新锐导演Nuri Bilge Ceylan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短片。影片讲述了一对老年夫妇的生活体验,他们早年的生活出现龃龉,阔别多年后再次重逢,希望时间能修复感情的裂痕,然而这一切真的有效吗?
全片无对白,导演试图通过影像、声音揭示自然界、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某种内在关系,全片充满了一种诗意和忧伤的氛围。短片在1995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提名。
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出生于1959年的伊斯坦布尔。从Bosphorus大学毕业后,锡兰在伊斯坦布尔的Mimar Sinan大学学习了两年电影制作。1995年执导短片《Koza》入围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他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小城岁月》(Kasaba)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他的第二部作品《五月碧云天》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3年他执导的《远方》(Uzak)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下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证明了他作为艺术电影导演的地位,成为21世纪欧洲影坛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
第4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短片金棕榈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茧》下载观后评论:
《小镇》实验版 黑白影像 全程无对白 真实与梦境融合 极有质感 摄影出身 光影美感太棒 原始山林声音处理很细致 视听体验绝佳 山林风声水流 树叶动 蚂蚁乌龟蜜蜂小鸟 诗意乡愁已经初见端倪 老人眼里对山林原始的浓浓眷恋转化为影片里看向某处的“凝视” 老伴眼里的“凝视”则为忧郁与哀怨 多处情节与景象与《小镇》重合 山林篝火 山间骤雨 虽然更像是一部动态摄影集而缺少了影像与影像之间的互动 但锡兰所传递出来的眷恋与浓重乡愁一点都没有少 节奏缓慢静置 有如老塔 8.8 部分形式像《雨》《堤》
可以理解为锡兰第一部长篇电影《小镇》的前传,也可以作为一部独立的短片来看。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让我看到了锡兰不同的一面,这才知道原来导演并不是一直这么话痨的。不过锡兰的拍摄手法或技巧倒是一以贯之,即善用自然场景和声效渲染氛围(多是沉闷压抑的),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色彩。这一做法很容易让观影者走进电影,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让老影迷们审美疲劳。在17分41秒的时长里,锡兰想用“茧”一词来表达什么?或许是作茧自缚,或许是破茧成蝶,又或者只是导演对生与死的一点思考。
锡兰处女作,牛逼,有空二刷一下。我认为老头去世了,且他们应该是曾经分开了一长段时间。首先,死猫和老人躺在树叶中的体态如出一辙,(老人有很微弱的呼吸),且最后一幕是老太太的窗外明显是城市。其次老太太装睡时给的是全景镜头,但流泪给的是特写,因而可能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除此之外,他们俩在森林一起来靠在树上的镜头,站位奇怪且眼神不像是和爱人贴在一起。曾经分开是从老头把老太太的照片捏在手里,以及老太太来小屋的时候明显对这里不熟悉看出来的。
锡兰早期难得一见的短片,不讲故事,没有对白,只有黑白影像和音响配乐,然而却能传递给我们极强的情感冲击。依旧考究的影像质感,几乎赋予了片中的大自然和父母一种神性的光辉。父母间深厚的情感关联,没有事件和语言,仅通过彼此的无言和肢体动作便已充分呈现。锡兰是老塔最虔诚的门徒,他的乡愁以及对于父母深邃的情感,全在这部短片中了,四星半。
1.生命,死亡,生命,死亡。 2.我同意zh的观感,老男人确实死了,而且是一个“男人女人分开多年后,男人病重,女人归来,男人死去,女人离开”的故事。临死的猫——病重的男人,死僵的猫——死去的男人,其中还有老女人独自在清晨床上醒来流泪。 3.整体的对称性。 4.每天一刷,持续补充更新。
起自克里斯.马克,终于塔可夫斯基,缭绕着海顿和巴赫,徜徉着木下和雷乃。如此纯粹的影像表达,可以证明土耳其与俄罗斯的诗意本无边界,倏忽风动,斑驳倒影。如此自然的语言缺席,足以烘托光线变化和明暗对比,生命白驹过隙,情感深沉荒凉。几乎可以看作锡兰电影的缩写,甚至卡普拉诺格鲁,都与这份意涵相通。
二刷。风吹低云层,借机压弯人的腰,蚂蚁爬过生灵,充当生命的搬运工,风一直在吹,蚂蚁不停的工作,裂痕和岁月就这样悄然被带走,无言的错位对望、并立。塔可夫斯基水的意象,死猫死鸟新枝芽幼鸡。看得出这个时期锡兰因成本各方面的困窘,以及对于意象的替代品,借音效音乐来补充,作为处女作摸到了诗意。
锡兰处女短片。前半段我以为我在看伯格曼早期作品,符号的捆绑放送和中速剪辑也是师从JLG等人,后半段才看出为人熟知的那个疏离冷装逼的锡兰啊!流水、死猫、麦穗、馀火等意象的无序性和人性中游移的归去摆针呈现相仿的逻辑。重开的爱情遇上末路的时间总是皆败,总会有新的蜜蜂被放进被踢翻的蜂箱。
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却又不得不活着忍受一分一秒的衰老和无望。那只死在花园一角的猫任由蠕虫从它松弛的嘴巴里爬进爬出也毫无反应的时候,看似与自然无别,但它曾经可爱的模样,身上属于猫独有的皮毛和曾经柔软灵活的身形,依然记下了生命的独特。这份死了也无法与自然相容的独特,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短小的实验习作,能看出锡兰有很强的影像捕捉力。部分镜头组织的不太好,导演似乎只为纯粹的影像展示,这样也就增加了实验片的晦涩。或许和他是摄影师出身有关,镜头富有诗意,在缺少台词和表演的情况下,能表达出独特的情绪,这一点非常厉害。戛纳还是有眼光,如果是国内学生拍的,可能会挨老师骂。
和《小镇》互为映照,既非短片版,也不是序曲。这个时候锡兰受制于有限场景和低预算,用剪辑,虚实,梦境去构造去堆叠影像厚度。没有语言,就没有争吵,人承受孤寂却逃脱了紊乱,仍有显赫的声音甚至来了一段少有的配乐。有效的省略,旁支细节的丰盛,观念纷纷到位,只待更大的建制来使好处翻倍。
其实看了这么多锡兰的电影我一直都没办法准确地描述那种隐隐的哀伤到底是什么 那些忧伤通过种种自然景象表达出来 因为大自然里的细节本身就带有一种注定无法长久的宿命性 人与一些事物的关系也是如此。锡兰赋予风的感情原来从第一部就开始了 看前面的部分不知道还以为是塔可夫斯基。。。
完全看个人解读,看前面的时候会说这是啥玩意啊?然后后面会觉得,这就是人生琐事,哦,那个小孩提到了蜂箱,这件事发生了,发生了就发生吧,似乎没什么影响,无事的下午我还是继续躺下吧~~看到很多五月碧云天还有小镇的前生,锡兰真的是一个出头了的文艺青年~~~世界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