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到中年 王启民 孙羽
田文洁与丈夫贺立群用了半生积蓄,购买了一栋新建公寓的楼房,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然而事与愿违,搬入新家的第一天,贺母就被大儿子立众和大儿媳送
田文洁与丈夫贺立群用了半生积蓄,购买了一栋新建公寓的楼房,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然而事与愿违,搬入新家的第一天,贺母就被大儿子立众和大儿媳送到了田家,横眉立目地将贺母挡在了门外。一时间,双方争执不断升级。《人到中年》下载观后评论:
又给我整哭了。人到中年的理想主义者、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婚姻、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人到中年万事忙”,当代社畜虽能在陆文婷身上找到共鸣,但陆的遭遇更是特定时代的境遇。陆文婷、傅家杰、小刘、亚芬都是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但十年文革耽误了他们能出成果的黄金岁月,站在新时期的起点,虽能重燃激情但已力不从心,而时代重启的重担又落在了这群步入中年的人身上,更惨的是他们对事业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领导也无非把下属当工具用,这种牺牲常常不被人看见。包括小刘、亚芬在内的一部分人选择离开中国,无奈、苦涩地,也有一个出国继承遗产的。我太心疼陆文婷了,也恨她太圣母处处忍耐,如果结局她死了,她的悲剧光芒恐怕会遮蔽需要审视的种种。如果我们的时代需要不断以他人生命的剧烈燃烧来维系,需要英雄来刺激脆弱的感官,就不是进步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7901039.jpg)
海报里的四双眼睛虽然有点惊悚,但电影其实是讲了一个很现实主义的故事。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肩负着家庭,工作,孩子等多重重任的中年人,都是要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咬紧牙关活得最累的一群人,而医生这个职业,到现在也依旧是压力和工作任务非常重的一个职业。但是和当代人浮躁而充满抱怨的态度不一样的是,即使条件那么差生活压力很大,电影里的中年人都有一种迫切想成就事业建设国家的朴素崇高情怀,即使付出的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依旧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虽然电影台词和表演都像话剧不够自然,但胜在敢于揭露问题,片中作为既得利益者代表的副部长家属,满嘴思想主义党的政策,做得却都是利用特权谋私利的事,形象刻画得很生动。看惯了演婆婆角色的潘虹,看她年轻时的样子才发现确实很美很有气质。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7214708.jpg)
感动。今早在看此片中途得知4月15日片中饰演张大爷的张冲霄老人去世。整部影片的基调如同潘虹的双眼一样饱含着丝丝忧伤和凄凉。人到中年是最避讳谈生死的,但当今社会因工过度劳累而猝死的中年人则越来越多。片中反映出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一代人在十年浩劫后压力重负过度,知识分子掀起出国移民潮,戴着马列主义面具实质却是利己主义的老顽固依旧没有改过等等问题,这都是文革后遗症吧。中年医生题材的影片在如今的银幕上已经很难看到了。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真应该羡慕片中的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甚至是陌生人关系。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很难做到如此的和谐,质朴,真挚,爱戴和善良了。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5841300.jpg)
真的好,好小说作品、好改编、好表演。这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真实动人、引人反思、现在还具有现实意义。这当然还是一部女性作品,为什么之后少有这样的作品呢?陆文婷:经历了文革的被耽误青春的一代,之后再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的中年主力;作为医生,有自己的职责却难以晋升,作为女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却难以兼顾;真的是超负荷工作,又无法兼顾家庭,活着太艰难了。注意:丈夫也是被耽误的青春、追赶时间想做研究的中年、在家庭事业两头奔走的知识分子。刘大夫一家移民加拿大,八十年代的出国潮的背后。焦部长妻子,好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另:潘虹的演技真好啊,一处是给儿子擦眼泪吃饼的戏,一处是躺在病床上的戏。附:小说和电影注定有其独特的地位。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8195863.jpg)
吊,这恐怕今年上影看到最惊喜的片子,结局拍的不好,但按惊喜程度可以直接顶到满星了。这片最诡吊的地方是将近50%的镜头都用变焦镜头拍,滥用变焦,即便当年的《毕业生》也不敢这么拍啊。看了一会才理解,其实用镜头变焦来呈现一种紧迫的瞬时视觉体验,好比人上一秒仔伏案看书,下一秒被十米开外走廊里的人叫住,从看书到抬头所产生的集中到开阔的视觉变化过程可以很好的被变焦镜头表现出来。而变焦镜头刻意地过度使用,意在突出一种人物行动被频繁打断的中年忙碌感,表现人到中年来自外界的焦虑感。片名《人到中年》,实际以人喻国,角色所处的中年危机与国家的中年危机无异。在讨论中加入了强烈的个人生活与社会主义冲突的探讨,切实地揭露社会问题。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8853858.jpg)
早该是主治大夫了。可倒好,18年一贯的住院大夫。难怪人家说,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赵院长,陆大夫是副主任吗?是主治大夫吗?她是党员吗?都不是。恕我直言,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给焦部长动手术,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啊?/五十年代初,你们这批知识份子冲破重重阻力回来建设新中国;想不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自己培养的知识份子,又往外跑,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中央的政策到基层,还要经过千山万水,光明什么时候才能照到我家门前,什么时候才能照到我女儿的身上?我等不及啊。—多好的台词。可悲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旧。还有那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
![人到中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14875077.jpg)
老电影真有质感,无论是色调还是演员的表现、故事的编排,几位主要角色的形象非常浪漫主义,有些偏向于话剧形式,但是我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审美价值更大了。潘虹饰演的陆医生真是太美丽太坚强了,专业性使她看起来冷静淡漠,而善良使她亲切温暖,可惜她有一个相互深爱的丈夫,却没有一个能让她放松的家庭。唉,这可是 82 年的片子,比 87 年的《红楼梦》更早,这个片子中出现红卫兵的场景,比绝大多数影视作品更有说服力。感谢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高压下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放到今日来讲,他们勤奋、正直,他们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年轻人不能丢下。个人来说,若这个电影没有这么深刻的意义,我还是会喜欢的,实在是有不低的审美价值。
昨天谁要推荐特别虐能狠哭的电影?我推荐这部。围绕着方方日记纠缠厮打的多方人士,我推荐看看这部电影。所有觉得岁月静好 政治灾难已远去的人,我推荐看看这部电影。有人说我们是个容易遗忘的民族,其实我们在痛彻心扉之后是有过如此深刻的总结的,那些台词今天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那些故事情节,那些善良人的遭遇和官僚作风的丑陋,今天看起来又是多么熟悉。潘虹、刘晓庆、陈冲,这三位能驾驭一切角色的女演员,她们是荒唐岁月的亲历者,她们让大陆八十年代的好剧本闪耀在大银幕上,那是真正开放的年代,反思的年代,硬核的年代。
本次電影節最後一部,也是一直聽說一直沒看的老電影。屬於#八十年代非常敢拍系列,現在怎麼也看不到了。反映了當時乃至現今存在的很多社會問題,也同樣深刻反思那十年給知識份子人生道路帶來多大的痛心撞擊(但願不會再有第二次)。也許離開才是最好的出路⋯⋯我覺得亞芬老劉的選擇沒有錯,他們不用為自己離開故土家鄉這樣自責。聽到那句「馬列主義老太太」真的笑場了,估計這樣的人現在還不少,說不定還很懷念那十年吧~年輕的潘虹達式常趙奎娥他們演技如此純熟真是現今那些所謂的流量鮮肉明星們不可比擬的!4?半
八十年代初期的一部电影,从电影语言到故事都非常的纯净,拍摄手法上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推拉式镜头、变焦镜头、交错时空和大量的内心独白等,再加上诗化的语言、依据情绪的剪辑节奏、内心闪回及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等,都让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能够回望到八十年代所创造黄金时代。虽然这部电影中并没有提供现实问题的解决出路,但是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如马列主义老太太、知识分子的出路等实为难得。回首往昔,今夕的电影环境又是否有进步?
政治课的要求,然后意外地发现很好看。尤其是在学了变心和社心之后,感觉多了许多看问题的视角。围绕着个人生活与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关注着不少医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砥柱们或许都会面对的生活压力等等很多方面展开,进行了关于这些似乎永远无解的困境的真实表现。压力缠身的时候看它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好难、活命要紧,感慨万千之后真的要写些什么却还是时间精力和才学积累有限而不知从何下笔。以及,演员真的美????
1.在这样的体制下,所谓家国情怀,最后都是一场空,好好爱自己、爱家人朋友才是最重要的。2.工作、生活、父母、爱人、孩子足以压垮一个中年人。所以有时候要心宽一点,顺其自然,没有什么比开心快乐更重要。3.高举主义旗帜的往往是一群追求特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思叵测的人或组织总想把别人都洗脑成傻白甜,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成为傻白甜,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今天的人已经不敢拍这种讽刺政治体制的影片了。启蒙视角,伤痕题材,被蚊革耗掉青年的中年知识分子玩命为人民服务,反倒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新时期翻身部长的夫人)时刻想着让自己的私利最大化,没有人民观念,任人唯亲,以权谋私。兴许,推动80年代社会日益个体化的,真不是启蒙知识分子,而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代或二代们,当伤痕变为勋章之后,他们凭借体制的庇佑,先富起来,尝到了个体化的甜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