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纯粹 Aneil Karia Alicia MacDonald
《纯粹》改编自Rose Cartwright广受赞誉的回忆性自传,呈现了一名年轻女性对一种绰号为「Pure O」的极度强迫性障碍的真实体验。
《纯粹》改编自Rose Cartwright广受赞誉的回忆性自传,呈现了一名年轻女性对一种绰号为「Pure O」的极度强迫性障碍的真实体验。
这部6x45分钟的dramedy,讲述了24岁的Marine,她总是被侵入性的、往往令人十分痛苦的性幻想所困扰。一开始,她以为自己是一名性瘾者,离开了家乡苏格兰小镇前往伦敦,但很快发现自己患有的是某种强迫症。在伦敦,Marnie结交了一帮新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得面对的挑战。她搬去和"表面看似快乐"的老校友Shereen一起住,和小黄片上瘾者Charlie成了朋友。Marnie还遇到了因滥交而声名狼藉的Amber,和她魅力无限的室友Joe。
【什么是「Pure O」?】
强迫症的一种,此类人经历强迫症但不一定有外部表现。这种状况表现为令人沮丧的、侵入性的想法或精神图像。这些想法或画面往往围绕着主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伤害;对性取向和感情抉择的担忧;害怕做违法的事情;恋童癖;过度关注诚实或宗教性纯洁。尽管大多数人会不时地短暂经历一些非自我意愿内的想法,但他们可以将这些想法视为不舒服而忽略掉,继续生活。但对经受「Pure O」的人而言,他们会对这些想法感到焦虑,并会开始沉迷于这些想法,无法摆脱这些念头。因此,「Pure O」不是具有侵入性想法的体验,而是对此类想法的反应,以及没有让它们消失的能力。
故事女主原型Rose Cartwright的网站「Intrusive Thoughts」进一步解释说,许多纯粹强迫症患者是完美主义者,对于自己"大脑'应该'思考什么"有很高的标准。此类人会花时间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以及这些想法对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引导。如果无法达到控制他们大脑的这种标准,他们将会得出结论,认为自己是坏人或怪物。
根据精神健康慈善机构Mind的说法,患有纯粹强迫症的人,不会显现出强迫性外在迹象,比如反复检查某样事物,反复清洁等。但他们仍然会经历精神强迫:例如检查他们的情绪,或检查他们是否被某种特殊的侵入性思想所激起性欲等。
由于对强迫症侵入性思想的羞于启齿,以及普遍误解,许多患者多年来都没有寻求帮助,因此没有被诊断出来。
在channel 4的剧集中,Marnie误以为自己肯定是个性瘾者,尽管她所出现的这些幻想令人痛苦,而非具有挑逗意味。然后她发现自己是强迫症,但该剧的编剧Kirstie Swain说 ,"即使你得到了自己所寻求的归属标签,也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你仍然需要面对你患有这种精神疾病的事实。"她解释到,"Marnie非常确信给自己的情况找到了一个解释,就能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在一段时间内,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强迫症是极其反复的:它没有起点、中间和终点。它有的是一个起点后的无数个中间点,一直持续下去看不到尽头。"
根据网站「Intrusive Thoughts」,暴露疗法在治疗强迫症方面效果显著。这种治疗包括有目的地引发非自我意愿、令人痛苦的想法和画面,同时抑制寻求解脱的冲动。Cartwright的网站还推荐了选择性血清素摄取抑制剂(SSRIs)等药物。
【以上内容为匿名字幕组翻译自Radio Times原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为补充观点】
一,本人无法将出现在脑海中的可怕念头像正常人一样驱散并且正常生活;二,不可能将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可怕想法付诸行动。这类强迫症称谓"纯粹强迫思想",早起研究认为纯粹强迫思想的人不会有强迫行为或者仪式行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人会有轻度的心理仪式行为来中和这些可怕的强迫思想引起的焦虑或者痛苦。(Steketee, 1993;Freeston和Ladouceur, 1997)
像这部剧的主角一样,大部分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都很渴望被理解,而舆论又造成一种他们能被理解的假象,事实上,办不到,除非对方有类似困扰,否则它就是很抽象。很多人被迫离开原有社交圈,实属无奈之举。通常,身旁的人非但不能给予慰藉,反而使事情复杂化,甚至二次伤害(如影片中女主的发小)。一方面你要面对自身困境,一面又要向他们解释我为何会这样,像女主这样暂时离开原有社交圈,重新开始,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好一点的心理医生会建议患者不要苛求他人的理解(原因说来话长),而是尝试接纳自己的问题;至于身边的人,不必勉强去同情和理解,而是体谅包容,这很关键。
怎么才能改变面对这种想法时候的心情呢,接受自己不正常吗? 好喜欢女主,样子也好,穿衣风格也好,整个人都喜欢。每次看到这类片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人会觉得女主神经,有人会很喜欢,之前很喜欢Frances Ha 的时候也看到有人问“如果是你,你已经明确表达了不想玩打人游戏对方还要打你,你是什么感受”,我大概会和剧里的朋友一样,即使被她烦到伤到也会继续为她考虑,替她担心,因为我觉得作为完整的人,有些缺点与优点是相伴随的,我相信喜欢她的人不只是因为对生活不容易的"丧"的感同身受才这么喜欢她的
本来3星,1星给那句“我不想待在一个心里总是默默希望我能变得更好的人的身边”。黑人男孩不适合,那个对小黄片上瘾的男生,是愿意接受她的病的人,他明白每个人都一样残缺。老家的好朋友离开了,我们也许应该暂时先不要做朋友了。拿你当朋友,但暂时还是不要做朋友了。也许不是相同的原因,但有过同样的感受。分不清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还是疾病,会让人疯掉的。但好在身边有那个男孩,在戒性瘾互助协会认识的那个。觉得那个黑人室友很好希望她可以尽量开心。
三星半~有点玛丽苏言情的味道,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些好看的皮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暧昧心动,这个痛苦折磨的疾病是不适合拍成电视剧,还是喜剧的。也算是一种平衡和牺牲吧,但不必将影视作品等同于现实。有个点还挺值得思考的,女性上司也可以是利用职位进行性骚扰的,哪怕对象也是女人。看到女主对家乡的朋友说,我爱你,但我恨和你在一起的那个自己时,真的差点哭出来。
全伦敦的中小型杂志都在shoreditch和dalston啊哈哈哈 第一次觉得做banking的男的好像没那么无聊和直男...Not everyone‘s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cat videos and anal clenches!!(看到De Beauvoir那段canal好亲切)
大早上窝在被窝里看伦敦的故事,把嘈杂城市应一种浪漫的手法拍了出来,但基本上也是我对伦敦的回忆了。女主太好运了太好运了,这怎么可能是nobody。就是时不时出现的幻想剪辑得像鬼片搞得我都有心理阴影了//OK去搜了一下原著作者,比演员还美,美到我瞬间没有了代入感,这个故事发生在她身上就太合理了
英式的幽默充满着黑色和讽刺,丝毫没有美剧的拖拉和矫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切中要害,表面疯狂不羁,其实蕴含深意,不知道何时起比起美剧的狗血,更加喜欢英剧的雷厉风行,放荡不羁中让人深思。我不需要变得更好,我需要找到跟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而爱我的人必然会爱我的全部,我的缺点才是我之为我的原因
真是一口气看完6集,还是一部非常疯的英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主的那句话,我不想待在一个心里总是默默希望我能变得更好的人的身边,有这种病最难的也许就是让自己了解自己,让身边的人接受自己,女主在各种格格不入中寻找真我的过程,并不会因为这个病本身而感觉枯燥乏味……
作為一個OCD的科普短劇很讚,不過老是想對這敘事吐槽「什麼鬼?」結尾沒有爛雞湯,很能理解女主腦內小劇場導致的精神痛苦與虛無,問題恐怕永遠無法解決,fuck up的事實永在,只能共生。真實地接納呈現自己才是出路。(雖然劇情無趣,但是個英音學習教材惹..
我没有想过豆瓣评分会这么低,我感觉很多评论在我看来都太政治正确了,我没有办法用对或错去评判这部剧里的女主角。我觉得如果我直截了当的认为她没错,又显得我很圣母。我只能说我可以接受她。而我觉得接受就是对这部剧、对这部剧的主角、以及现实中这类人最大的善意。
我也可以接受以后的妻子有性瘾和滥交,或者绿我,省份不限。无论南方姑娘,还是北方姑娘,都没关系。现在交通发达,国民教育使得现代人的思想逐渐变得开通,“异地”和“年龄差距”已经不值一提。只要相互喜欢,别的“不便利”都是可以解决的小问题。
最喜歡第五集。愈是本身親密的人愈不能/不懂/不會將個人問題渲之於口,太著重一份友誼所以更不希望對方原來對自己的不能接納,當一個關係被習慣了便不懂得面對突如期來的轉變,直到其中一方離開。但願友情常在。兩個破碎的人互相扶持的寂寞城市。
女主勇敢且率真 这一点很感染我 发现自己的不同 感知自己的痛苦 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接纳自己 面对问题解决困境 在剧里 她逃离了父母和家乡 独自踏上寻找自己的旅程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 孤单且勇敢 还是要乐观地和世界保持联系和互动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