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芳江钢琴比赛开幕,具备不同身份和天赋的参赛者们在此邂逅:
跟着养蜂人父亲辗转各地,喜欢音乐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天然少年;
曾被捧为神童,但在母亲去世后突然逃离舞台的少女;
出身钢琴世家,从外貌到琴艺无不令人痴迷的混血王子;
一度放弃音乐家梦想,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战比赛的平凡上班族。
所谓天才,究竟因何是天才,而没有过人天分的凡人,是否有追梦的可能?
第4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4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松冈茉优 第44届报知映画赏最佳影片
《蜜蜂与远雷》下载观后评论:
一星给村长,担起了演技担当,一星给铃木弟弟,演技亮晶晶的钢琴少年,活脱脱就是电影里走出来的。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有点失望的,原著大量的心理活动和共感要影视化确实很难,但是原著人物的刻画也还是很好啊。剧本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几个主要角色都非常扁平,尤其是荣传亚夜这个角色,原著中的亚夜是个非常有趣复杂的人物,她是主人公里面天才最高的的,也是最有普通人烦恼的,除了母亲逝世带来的痛苦,还有对于自身才能的质疑,参加钢琴大赛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亚夜自我反省个自我认同的过程,电影对这一过程处理的过于乏味和平庸了,如果没看过原著,大概会对很多情节觉得莫名其妙。对钢琴大赛事无巨细的展示当然是这本书的特色,可是这本书真正的内核是各色人物与钢琴的羁绊啊,我要是想看钢琴演奏干嘛不直接听演奏会要在电影里看两个小时演员假弹呢
对小说和mayu的喜爱极大的拉高了我对这个片子的期望值,看完只觉得一言难尽、看出导演尽力想将音乐视觉化,然而效果却不如文字感染力的千分之一、因为篇幅限制也完全没有表现出四个人为追求梦想的那股热血、本来觉得改编成亚夜主线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拍出来每条线却都不清不楚、不知道现场拍摄有多少部分需要演员真弹,但是想让音乐扮演叙述故事的角色,演员是需要在理解曲子的基础上演绎角色而不能依旧停留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演绎角色,这样的演绎和真正钢琴家的配音根本融合不到一起,看的时候只感觉很违和、当然觉得好的部分就是桃李果然如想象中和明石的气质很贴合,把唯一一个“凡人”设定诠释的恰到好处、铃鹿央士真的是惊喜,把风间尘的天才怪异和至纯灵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可以看到他不同的角色呀!❤️
恩田陸的原著小说再度被改编成电影,这部应该是继“告白”之后最难的一部,以一场钢琴演奏的竞赛为主,用4位参赛者来代表4种不同背景的人,虽然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但是却有不同的做法与努力方式,影片叙述这4个人各自的努力与互动,剧情虽然非常简单但重点就在互动关系,并非是频繁的交际而是若即若离的竞争,这种细如发丝般人物关系的安排,却对推进剧情前进有极大的影响,正如影片所描述的乐器演奏容易被影响,不管是近如蜜蜂震翅声或远雷震鸣声,对于专注于演奏的音乐人来说都极重要,这个作品的重点影像化之后也完美呈现,多重喻意的内涵也能够透过电影传递,这时候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完美契合,正是这部片让人非常动心的地方,不懂古典乐也能在观影过程中被震撼,最后排名虽只用字幕表达也不再重要了。
3.25。女主角太扁平了,不知道是导演编剧原作者还是演员本人的锅(也可能是美瞳的锅?),用之前听过的一句话叫“人格魅力不如一只鼻涕虫”,好奇怪,明明应该是参赛者里面最有故事的一个,整个人感觉钝钝的呆呆的,像暑假被父母逼着在少年宫上课的小孩子一样不在状态。人设是bereaved genius,能看出来的只是犹疑退缩,天分和热爱的光与热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来,总体印象还不如出场没几次的福岛莉拉。看完之后也想怼一句why you?几个主要角色里面个人最喜欢对钢琴天赋有限,本人也很平凡,但是带着爱而不得的悲伤同时又自我和解的心情喜欢演奏钢琴的明石,演绎很出彩啊。一看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松坂桃李,无障碍粉之。另外还种草了宫泽贤治。
1.相比倾听世界的声音,mayu的角色更像是在努力克服母亲/老师突然去世的创伤。音乐世界的领路人在童年最好的时间里突然离世,带来长达七年对音乐的迷茫。2. 蜜蜂是从世界中采撷音乐的钢琴家,远雷是自然声音的代表,真正的音乐家能从远雷里采出蜜糖。风间尘拍得很有灵气,重点应该在于他和mayu的接触,但感觉还是差点意思,感觉不到很突出的思想交换。音乐优先固然好,剧情还是有点不够。3.平凡人和天才的问题,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热爱,“生活家的音乐”同样能感动迷茫中的天才。4.很棒的比喻,古典乐是雨点坠落中奔驰的白色骏马。
2.5一部用「聽」的感受形式、來揭露瘡疤的電影,但情感卻薄到令人難以認同,要用情感渲染人心?還是用如此激昂的鋼琴演奏來使人熱血沸騰?老實說兩者詮釋出來的感受都不盡理想,甚至只顧表面功夫而缺乏血肉,反而還令觀眾陷入的情緒冷至冰點,不過《蜜蜂與遠雷》本身就不是一個淪為俗套的心靈雞湯,它終究是一個重新審視自我天賦(才華)、並脫胎換骨的重生之旅,大展自我、享受表演後如雷的掌聲,倘若編導能專注在松岡茉優的角色上,而不是搞得像是一齣群像劇,情感層面也許就不會因此失焦。
资源出来的前段时间看了书,音乐文字化是小说一个很厉害的点,但音乐文字化后再次影像化其实还挺难的,其实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导演努力在做,但效果还是有点差强人意。叙事节奏很慢,但视听倒是很有意思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说一下mayu演的亚夜,很喜欢mayu但真的可以更好,怯懦演出来了但天才是真的很欠缺,缺了点灵气和看小说时想象的差的有点多,反倒是几个男演员都不错。作为很另类的青春片,总体观感还可以,但真的能拍的更好。
大韩航空上看的。可能因为自己学音乐,向来对影视作品里外行人对音乐主题的描写抱持着一点不屑和反感,因为不够真实。不过这部里除了女主加成以外,我还是有很多喜欢的点;和其他同类型的通病一样,对比赛和音乐家的描述比较理想和浪漫化,不过里面的演出都挺精彩的。吸引人的是加上了“平凡人”这么个角色,虽然我觉得可以展开更多…钢琴倒影出亚夜的回忆有哭,直接想到了小时候家人陪伴练琴的记忆。明知道有点煽情还是哭的稀里哗啦。
可能是我日本电影看得少吧,每次看到这类日本电影都会觉得很独特,风格上自成一派,带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色,创作者特别的自信,不学好莱坞,不学欧洲电影,不考虑商业和类型,就那么骄傲地做自己的电影,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吧。这片子的剪辑点很巧妙,在重构故事的结构,几个情绪点串联起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主题表达上最后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含蓄留白轻轻一点,就像蜜蜂与远雷的寓意一样高级。
果然电影化太难了……风间这个角色比起少年根本是小孩子,还是福君那种童星,亚夜这边删掉了奏的副线,很多细节也不好表现了,结果成了个有点神神叨叨的天才,啊说道天才这部电影倒是有意去天才化,几个人不同程度脱离原著……所以到底是拍给谁啊,书粉看了伤心非书粉看得一头懵……题外话,琴替上阵也算是某种市场成熟,想起砂糖那部自始至终没有表现真声的电影……
蜜蜂和远雷电影版还真谈不上什么剧情,但是选角、画面和配乐太是我的茶了,宛如去了一次静谧的展馆和听了一场舒心的音乐会。松坂桃李那个角色估计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普通的大多数人看到天才们时体会到的痛苦不甘,以及忍不住还是惊叹着围观美好奇迹。得新人奖的那个小男孩很有灵气~我什么时候能努力点去把钢琴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学一学,并且把这部原作看一看orz
最近给分好像要求变高了,7.5-7.8的水平吧。 女主如果是满岛光的话可能观感会更好。 剧本的话合格水平,说是音乐电影,但是故事比音乐的比重大很多。钢琴的部分感觉换成其他乐器,甚至运动皆可,算是一个败笔。第二轮表演我也不是很能欣赏,但是最后结尾的矛盾解决以及第三轮的合奏表演还是很棒的。 毕竟是飞机上的看的,观影体验也不是很棒。
好想在电影院看这部片,资源的音质差真的很糟心。个人很喜欢全片的剪辑和节奏,没有过度强化比赛的戏剧性,而是专注于演奏和音乐本身。每个参赛者各自的迷茫和执着也都表现出来了。从窗外的雨声到电闪雷鸣的海平线,这部片呈现的钢琴的感觉真的好浪漫啊。一键下去,整个世界都在回响。“音乐不过只是当时当场的过眼云烟,我们却通过它触碰到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