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生七年1 保罗·阿尔蒙德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的轮回从这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真实生活开始,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首拍此纪录片时,还是只是个助手。此后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成为知名导演。
《人生七年1》下载观后评论:
人生七年启奏曲/ 七岁的孩子们还没有形成对世界完整 清醒有逻辑的认知/ 但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阶层)与父母影响/ 每个人对于自身 环境 周围人的讨论 幼稚也好 成熟也好 都是七岁孩童对于世界最本真的认知/ 讨论话题多变 涉及未来想从事职业 对于恋爱的看法 和他人处事 人种阶级等方面/ 之后的七年系列不会再有当时的记忆 每过七年 他们都将直面人生中所有的艰难与快乐/2023年看 视频中的那些孩子如今大多年过花甲/ 在1964之后的那些七年里 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呢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20208935314.jpg)
“摄影机可以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也可以记录一个街道从繁华到失落的样子。唯有生命最难以纪录,因为它需要另一个生命的长情陪伴。该片横跨了半个世纪,是世界上拍摄周期最长的一部纪录片!” 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在面对导演关于打架、男女朋友、梦想、孩子、有色人种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钱人家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规划能力各方面都很强,贫穷的或是在福利院的孩子们则相对逊色....真的,阶级是无法跨越的痛……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20208761184.jpg)
3.5,一场有野心的社会实验记录,囿于片长无法体现得更加详细,最初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计划,拍摄过程中不断增加了新的想法,龙生龙凤生凤,上流社会出身的都有着体面的人生,中产找到了所爱之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下层的人连大学都没上忙于生计,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这些对象大部分算都有了不错的人生,很能看出来工人和中下阶层出身的困难,最唏嘘的要属尼尔,从严格教师的中产阶级因为精神问题一度跌到低层,但比起隔壁的苏联缺乏了社会背景转变的厚重。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20208456973.jpg)
起点。人还没认全,按照印象大概分一下。女孩:苏西-富人大小姐;杰西-总是和朋友们在一块,但我分不清是哪个。男孩:牧师-他好平静,超出小孩甚至一般成年人的平静,总觉得小小的他就已经懂得了很多人生;精英三人-指点江山;两个单独的穷小孩-笨拙,迷茫,他们身上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也会是最会引起叹息的。其他人没啥具体印象(托尼到底是哪个)。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40144654891.jpg)
7岁看老,不可否认出生于不同阶级,很大一部分已经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一生。贵族阶级孩子可以对未来规划侃侃而谈,而儿童之家西蒙却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也许现在的人生不是他们自己的规划,但家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铺好了路,只需要告诉孩子怎么一步步达成。 布鲁斯的大爱和善良决定去非洲支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想知道未来他会成为什么人。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40144763194.jpg)
很有想法的纪录片,看之前以为是提前筹划拍摄,一直等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再全部放出来的,原来第一集64年就已经上映了,想想也是,电视台也不可能做这种长远到短期内完全看不到收益的事。第一集就已经能看出来孩子们在价值观和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上的区别了,不过七岁的孩子们都还是诚实可爱的,对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不加掩饰
![人生七年1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12120209588031.jpg)
1488.看完这批孩子从7岁到63岁的变化,感觉14岁到21岁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人生。而小时候教育的好坏和以后人生是否幸福也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成年以后女性确实比男性少了很多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现在的社会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不虚度光阴,在有限的人生里过好每一天。
最喜欢的纪录片,在这里让我看到西方人的生命历程,性格,经济社会地位,整个社会结构都决定了人的一生。有一点很引我深思,纪录片中后期很多受访者开始反思纪录片对他们自己的影响,有一些抓住了纪录片的机会,有一些也受到纪录片片面记录生活导致的舆论攻击。很有趣,很有深意的一个行为实验。
原来七岁的小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偏见、傲慢、理想、同理心等等都已经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原来人在七岁的时候已经如此不同,有的孩子还在问什么是大学,有的孩子已经有了一条设计好的精英化道路。看得人有点难过...虽然并没有哪一种人生是更好的,但是有些人生来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小时候,我们一样天真烂漫天马行空,长大后,我们成为了截然不同的大人。经典的社会学观察记录,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难以脱轨的既定轨道,绝大部分被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牢牢束缚的个体和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结构性位置上循环往复地持续再生产。
阶级差距,片中印象最深的是采访者问几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小孩,长大后想去哪所大学,富人家的小孩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大学,而穷人家的小孩却反问“what's the University mean?”眼里全是茫然和疑惑……
女孩里喜欢Jackie。孩子是capable&competent的又一鲜活写照。怎么说,有钱人是真重视教育,所以只看得上Trinity/Cambridge吗。听不同的孩子讲他们的一天,啊原来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
好好啊这系列的纪录片!本enfp好想每年录一个总结!英国1964年的小学校服也太好看了吧!国外的教育真的好不避讳,小学就能聊女朋友,金钱,贫富这些话题,而且有好几个小朋友都能谈论的头头是道,很难想象是六十年前的状况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