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版《丹麦女孩》 勇敢用爱为自己发声!
★ 金马影后惠英红 继《血观音》后话题演出
★ 本届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双料入围
金马奖影后惠英红年度话题演出。安宜(惠英红 饰)与结缡多年的老公大雄(姜皓文饰)在同个屋簷下,一同育有儿子(吴肇轩 饰)与女儿(余香凝 饰),出嫁的女儿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乐无忧,但她竟却从未发现与枕边人原来是同床异梦。某日深夜老公接到越洋来电,得知儿时老友已在伦敦逝世,致电告知的是他的合法同婚伴侣阿邦(黄河 饰),并预计携带老友骨灰返港安置。与此同时,老公又安宜客串票戏的场合,重遇他儿时认识的昔日粤剧花旦打铃哥(袁富华 饰)。故友骤逝又加上巧遇故知,翻起老公许多往事,他决定坦承揭示深藏已久的秘密:他想要变性。安逸过著师奶生活多年的安宜,自认平静的婚姻生活顿时发生剧烈家变,她与家人将如何面对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唤做「翠丝」……?
◇导演:
新锐导演 李骏硕
◆演员:
【拆弹专家】姜皓文
【血观音】惠英红
【红衣小女孩系列】黄河
【树大招风】袁富华
【一念无明】吴肇轩
【骨妹】余香凝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袁富华 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李敏 / 李骏硕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李骏硕
《翠丝》下载观后评论:
片头“翠丝”两个字是一半蓝色,一半红色,片尾两个字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粉色,从此以后,大雄不再叫大雄,叫翠丝,她将拥有一个阴道,可以穿高跟鞋,如果有“硬”的感觉,也是女人的“硬”,身份转换宣告成立。那些压抑的日子,“跨性别人士”都没有自己名字的时代,该翻篇了。再去评判谁是谁非都不公平,特殊的时代衍生人类社群狭隘的观念,是这样的,总有人会为之殉难。“LGBT”四个字母都知道是什么吗,“LGBTQ”呢,新的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揭示,并不是创造,不是有人创造这些群体才出现这些群体,而是少数族群本来就存在,人们终于发现了。被发现,是一种进步,不该闭目塞听。她们终于在舞池中央得到两支玫瑰的时候,她们知道,这才是她们此生应得的。《翠丝》反而拍得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多了一层浪漫主义。惠英红的演绎又惨烈,又精准。
这是我近年来看过很惊喜的港片了!LGBT里对于T,即Transgender探讨的电影难得可贵出现在香港,特别是将如此市井身份的主角又放于东方传统价值观念里去构建,让剧情片说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又兼具了纪录片的说教意义。2个小时的长片,每个登场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虽然阿邦的角色像是工具人又带有异域的气质,导演也刚好借用了这样一个西方文化的“入侵者”去彻底唤醒“翠丝”,看似水土不服却又合情合理。很喜欢观音的那场戏和台词:观音,本是无色无相,可男可女,而这个是女的,适合你。还有京剧的设置,茶楼等等,将东方文化里的含蓄一点点引申出来的同时,又通过酒吧的戏去完成剧作的高潮点,后续又回归到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碰撞里。使得影片整体呈现出一个进步多元化的香港,东方。
首先我很讨厌豆瓣简介里面对标《丹麦女孩》。其次也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到难受的地方在于电影的整个情绪太过强烈,反而没有了那种少数人群在社会当中所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啊,一些有失偏颇的对待以及人们的观念。《丹麦女孩》是那种克制情绪的反抗。正是那一份克制能让我们感受到反抗当中的苦痛和艰难。虽然翠丝他想讨论跨性别人群,但是它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太过猛烈,反而让一些观念没有办法传达,让一些细节没有办法展现。电影里面唯一让我欣赏的是惠英红的表演,但是还是那个通病太过猛烈,惠英红非常适合演那种具有张力很激昂的戏,但是强烈在这部电影当中是最大的缺点。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嗯,遇到两个人坐下来谈话或者是一些安静的场景的时候会那觉得那是非常可贵的在这部电影里面。
想看很久了,今天在b站看了卡顿 删减版,观影体验很糟糕,但不得不说能看到香港拍这样的电影我确实心怀感激了。发自内心地讲,打铃哥真的美。笑着离世,我也想。弹幕有人讲阿邦是害人精,哈哈,确实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我觉得他好典型一个infp啊!!但是没有他的任性与鼓动,翠丝也难以下定决心找回自己啊。很难说50岁选择变性这个事谁对谁错,这个社会本身就很复杂啊,只有大家都开放观念了,“不正常”也可以是一种“正常”,同妻、跨性妻等人对于这个现实也就更好接受了。///电影很美但是确实,电影更侧重对翠丝本人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又过于粗糙,总的来说就是有种想两手抓结果两边都顾不好的感觉。……有机会的话很想看一下正版的完整版。
野心好大,以至于太臃肿,出轨染病的律师女婿,想搞大事件来推动自己的议题的议员,如果能剪掉那些杂七杂八的,讲好跨性别者婚姻这件事就很好了。当初谁在Facebook上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他人搞gay易服变形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也不行。也是赤裸裸地打击现实里一些虚伪的热血分子了。惠英红饰演的是个可怜的传统女人,觉得女人就是不能离婚,哪怕女婿出轨还有性病,女儿一离婚就没人要,而对自己的婚姻又是一直逃避问题,她也很有爱,可以拒绝在传统婚姻上签字,也可以幻想着已经变性的丈夫归来,但戛然而止着实让人感觉导演有逃避话题的嫌疑“儿也好,女也好,都是我生的”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需要父母的祝福
原本以为这部电影是属于《家和万事栋》和《霸王别姬》的电影主题以姜皓文和惠英红主演,还以为是普通的故事。但是到了中间和结尾的故事情节内容过后,竟然是属于《绝世好Bra》的电影主题,反而拆穿出姜皓文竟然是个GAY佬,想要变成女人的模样。OMG,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的剧本太过毒瘾了吧!儿子又会喝酒,反而男团全部都是gay佬的,看了一眼真的是感动鸡皮疙瘩,完全惊讶的感觉,最后的结局是婆婆跟妈妈同居生活了。那这部电影必要改去21岁的年龄以上观看这部电影吧!我想以后即将会有21岁年龄以上才能观看这部电影的等级了,看来姜皓文真的是牺牲自己身体的五宫了。???
自宫之后的剧情比较灾难,想要表现的东西有点多,台湾腔小受的种种姿态老实说,我喜欢不来,虽然在剧情中他成功说服了大雄“做自己”,但他本身却充满了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傲慢,未有体谅中年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同理心。同《女孩》一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性别认同障碍者往往表现出对男权文化构建出的女性身体规训充满迷恋,想变成女性,对妆容、丝袜、裙子、胸罩特别渴望。性别认同障碍者的迷惑不在于多个阴道,多个胸部,还包括行为举止、穿着打扮等社会性的东西。我想,如果没有男权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都像动物一样赤身裸体顺其自然,那么性别认同障碍者也许就没那么多了。
又是一部关注少数群体的港片。非常扎实,有情感,有表达。大雄克服了外界与内心的双重障碍,最终活成了翠丝。对变性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全面描绘,特别是突出变性前的痛苦了与挣扎,向妻子摊牌和结尾与母亲的对话两场戏都让我印象极深,特别是结尾母亲的话,“无论儿子女儿都是我生的”,足见香港对这种群体的思想开放程度,姜皓文的演技也非常过硬,对角色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别应该也做了不少功课,而更令我意外的是红姐,几场情绪爆发的戏收放自如,在摊牌的争吵戏可以说盖住了姜皓文的光芒,而袁富华最后女装的酒吧戏份也让我震惊。(8/10)
对于变性人士这个群体,不敢有太多评论,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性别的认同往往都是趋于表面,这也是观影过程引发我思考的一个地方:性别认同的判断依据就仅仅是外形和穿着吗?然而相比同志群体,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需要的勇气也是无法估量的,导演也很巧妙地将这两者做了一个对比。这种角色塑造难度比较大,对于二位演员甚是佩服,言行举止拿捏得非常到位。对于结尾的处理,变成了“跟踪报道”,未免感觉有些许多余。“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我生的”这句话,虽然给了主角希望,但也十足的妥协。影片在很多地方的处理还是太过理想化。
跨性别者不应该等同于异装癖或是drag queen。粉色波浪卷假发、黛青色眼影与浓厚的假睫毛,粉饰的符号越夸张才越能代表性别认同的强烈与肯定吗?这种以戏剧化的方法创造前后巨大的反差,将电影推入内在实现和外部冲突的高潮无可厚非,但忍不住期待以更成熟不落俗套的叙述设计打破大众的刻板印象。无论如何,房间里的大象已沉默地站了太久,华语电影为性欲、性取向与性别流动发声已是一种勇气。何况姜皓文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演技可圈可点,即使黄河的台湾腔连同整个人都违和到莫名其妙,在看到大雄的一瞬间我还是可以平静沉浸下去。
心理预期太高了,没有想象中的好。演员都是好演员,表白红姐。故事要素过多,现实理想参半,先用gay引出故事顺便与trans区别。可是发现到后来,那个人物宛如绝对正确一般,指导翠丝按剧本走。而且本来很期待真相爆发后的处理,结果七个月后又七个月,故事带起来的情绪全都打散。真正的家庭问题逃避了,来了个和母亲相互理解的(伪)大团圆。本片处处明显的政治正确,但触及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矛盾时,又避重就轻,没有处理好lgbt本土化的出路问题,一味的西化主义就算这个现实在生活中再明显,也不被承认。
围绕达令哥的青春记忆那段还有那么点味道,可惜后半部分剧情有些失控,舒琪编剧上部陈小春主演的基佬四十似乎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人物自身的情感逻辑在说话,而是变成编剧意图的道具了。然而最大的问题也许是主演姜皓文,似乎找他扮演ts角色是为了标新立异,然而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同志文化在美学上的目标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身风格气质的定位,原谅我不能欣赏这样不协调的男扮女装。建议导演对比看看《人生密密缝》。考虑到是新人处女作,又是古天乐的出资和黄河的加盟,三星鼓励吧,希望看到导演的进步。
能够在港埠释放大量LGBTQ信息素是相当难得的,细节的选取上也很有想法,可有想法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心手合一。导演有限的镜头语言令成片变得酸涩难嚼,再加上时有时无的政治意图,变得戏我不分。袁富华无疑是最出色的,有限空间里表现得精准到位。惠英红受制于编导水平,优秀却处于个人体系中,与影片气质有些难以接驳。最致命的则是男主角姜皓文,尽管编剧做了很多人物身份的铺垫,却丝毫掩盖不住姜皓文与大雄这个角色气质上的水土不服。这与适衬人物性格,却描摹得令人生厌的黄河,真成了糟粕二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