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邮差 迈克尔·莱德福
北京。某所不大不小的邮局,青年小豆是属于设置各类信筒的外线人员,一天邮局突然将他调回,第五区路段的邮差因违章偷拆人家信而被收审,邮局让他负责接管送信手续。
北京。某所不大不小的邮局,青年小豆是属于设置各类信筒的外线人员,一天邮局突然将他调回,第五区路段的邮差因违章偷拆人家信而被收审,邮局让他负责接管送信手续。
小豆拿到不知传了多少人的发旧的路段图及骑起来直响的自行车,在第五区域熟悉了两三天之后,就能往来胡同楼群内送信了。这样免不了对这里各色各类的家庭及人有些了解,那些以前从未见过听过的人和事,对他心灵多多少少起了些震动……
小豆一直和姐姐在老平房里过着情如手足的纯朴的生活,那份在他心底留下来的早年失去父母的凄凉,由于日子渐渐延续,他已经淡忘了许多许多,但新婚的姐姐和姐夫的生活,打破了这老平房以往平静的气氛,使他心底产生了一些不安和躁动的情绪。
邮局里女青年云清人都说长得不漂亮,但在频繁的工作接触中小豆却觉得她长得并不丑,一个是管理信件的一个是专门送信的,这样在他们之间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关系……
五区A住宅来了封装饰特别的信函,这驱使小豆动了窥视之心,他悄悄将信函拿回家,拆开来偷看了内容,从此他好象养成了这样一种自然不自然的习惯,固定地拆着这家的信函,并想办法送回去不让别人看到,从取信者及小豆异常的行为看,那是一个感情即将破裂的家庭生活的纪录。
B住宅那封超重的信件,也让小豆情不自禁拆开偷看了,里面装的都是过去的照片,仅有几行字是一对破灭了希望的青年人,写给他父母的绝望的遗书。
小豆抵不住从信中了解到的现实生活的诱惑,却又消除不掉心里障碍,此时云清让小豆自然不自然地进入了那种俩人之间积累的心绪里,他们体味着各自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
五区C住宅接连来了几封装饰奇怪的信函,却始终不见有人收信,小豆又悄悄将几封信拿回家,拆开偷看内容,他原本想把信封好,第二天送回去,但在处理过程中,不慎信被损坏,在无法补救的情况下,他为了不留痕迹,将那几封信销毁了,但他心里却埋下了更加不安与躁动的情绪。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C住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信来,这使小豆内心又起余悸,一天上午,他按地址找到了那个写信的人家,意外地发现那位男子是一个狂热的吸毒者,他只是向小豆重复着他想象出来的话,并说这都是小豆不知道的,只是他才能知道和体会到。
一片崭新的住宅区域在大雪沉沉的气氛里隐隐约约……一个男人将脚手架铁链拉得哗哗直响,原来他是小豆,他正在将一个崭新的信筒埋在地上……
《邮差》下载观后评论: 想到之前北岛被小粉红喷就感到一阵悲凉,诗从来是最理想主义者的内心,因而它也与当时人类最宏高最深切的渴望紧密联系,也就是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种族与性别。就拿中国而言不管是三十年代那一批还是八十年代那一批,无不都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个愿望最深切最强烈最渴望的年代,也是理想主义最盛行,对于美好乌托邦的信心最大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诗了,容不下诗人了,容不下对于人类平等美好憧憬的存在了。人人都渴望金钱,人人都渴望阶级爬升,人人都对特权阶级对于大人物痴狂的崇拜与追捧,仿佛已经认定了这种秩序最为合理,仿佛认定了丛林法则依旧并且会长期笼罩着人类,仿佛认定了人人平等无法实现。乌托邦成了幼稚的代言词,诗成了矫情的抱怨,那么像聂鲁达们北岛们渴望的那个时代究竟还会不会到来啊
#很好地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憨厚卑怯、甚至愚钝可笑的、拙朴的悲哀。读报纸和信件真的很难过,最难过的是谁也没做错什么,连生气都不能。不太涉及爱情吧,先前扫过短评差点被误导了。这个片子就是把诗歌、暗喻,淡绿的悬崖、灌木丛,粉红澄黄小花盛开的山坡,海水、纯白的海岸,梅子的嘴巴、白色山丘的肉体、蝴蝶的眼睛、碧翠丝,贫穷、疾病、苦难、丧钟、死亡,天主教徒、共产主义、阶级差异,无奈而难以度量的慷慨,全部用一个渔网从海里捞起来,湿漉漉地堆在一起,不知道用什么太阳才可以晒干。马西莫的表演真的很好,喜剧演员,没有其他很出众的作品,固执地推迟心脏病手术去表演,杀青12个小时之后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像是互为一个暗喻——马里奥实践美的人生。
(Art11观影)昨晚刚看完李沧东的《诗》今晚看《邮差》本来看片名并不知道讲什么的看完才发现原来也是讲诗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两部影片多少有点类似都是讲没有接触过诗的人通过与诗人学习最终写出了自己的诗另外Driver的Paterson也是讲非职业诗人的如果说《诗》和Paterson的基调是灰暗的那么《邮差》则无疑是明亮的前半段基本是诙谐浪漫喜剧影片结尾男主用录音机录下了小岛上美好的事物《诗》里说写诗是发现美的过程这点两部电影的观点是趋同的诗其实一直存在我们心里存在我们周遭,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灵感有时可能是一位爱慕的人一朵花,一道彩虹,一只撒娇的猫有那么一刻,灵感闪现任由笔在纸上书写就像船在文字上飘荡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诗和人真正的关系,他们很少目视前方、眺望着生活;当他们站在湍急的河水中,他们太过关注自己仓皇无助的倒影,而很少凝视河流。我说诗是氧气,他们常常会笑。他们说世上有太多比诗重要的东西:油盐柴米、大陆的盐矿、地底的黄金…因为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一边说着这个人间不值得久留、一边继续耕作和生活,是因为他们也会相信诗人所歌唱的远方;是因为他们也向往和怀念诗人所笃信的浪漫永恒。每一天,都有自我毁灭者把诗人挂在树上;每一天,诗人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诞生。世上并没有能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垂留青史、扔进火堆的诗…只有无数沉重或轻盈的翅膀;只有无数次被大浪卷去、又无数次被浪潮重新铺陈在海岸的,人间值得的证据。
马里奥是一个渔民的儿子,他并不喜欢大海,却当上了邮递员,专门负责小岛上信件的发送。 小岛上住着智利诗人聂鲁达和他的妻子。聂鲁达被流放至此地,他擅长写诗,才华横溢。马里奥每天都收发很多聂鲁达的信件。在频繁的接触中,马里奥越发崇拜这个诗人,他热衷于跟聂鲁达讨论诗,学习诗。当爱上岛上的美丽姑娘后,马里奥经常跟聂鲁达倾诉心事,并最终用诗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二人结成伉俪。 直到聂鲁达离开小岛,马里奥仍然坚持着对诗的热爱。他继续写诗,正打算在工人集会上读诗,却遭致了意想不到的灾难。15年后,诗人再次等到,马里奥的妻子送给诗人遗留的录音带,听着马里奥述说着他对这个小岛的喜欢和对老朋友的思念~~
聂鲁达说“我不能换种说法来向你解释,因为一旦解释诗歌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解释永远达不到诗歌刻画的那种自然呈现的感觉,你只能用情感去感悟诗歌,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马里奥要把这个岛上最美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诗人,或许听到这些自然就会想起在意大利的某座小岛上有一个邮差曾经把他当成了最好的朋友。他来到水边又爬上山崖,他录下了寂静悠远的春风,录下了奔腾咆哮的海浪,录下了渔夫收网的悲伤,录下了教堂钟声的回荡,录下了沉默无言的星光,也录下了碧斯是肚子里生命的回响……但最后马里奥在反抗时被迫害,他唯一一首诗《致聂鲁达》也没来得及公之于众。
单车、小岛、大海、风、爱情、友情、诗歌...像是阅读了一位诗人遇到的传说。诗歌是Mario感知爱与美的开始,就像他对Pablo说“如果不曾遇到你,我也不会写下这首诗。”插曲和意大利小岛的味道好配,拍的真美。Mario的眼睛干净纯真,关于小岛上最美妙的事物也从“BeatriceRusso”到“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哀伤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Pablito的心跳声。”
太难过了,又是一部由笑到泪的电影。影片前半段很纯真:一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做了一个伟大诗人的专属邮差,他们在风景如画的西西里探讨诗意,他每一次找到灵感的恍然和对恋人绞尽脑汁的追求总是让人会心一笑,那时我还没有想到影片中隐隐约约的政治话语暗含着什么。直到后半段,异教徒被本地人的排斥,不同党派之间的斗争让这片纯洁的土地渐露出杀意,那足以把我们心中所有美好记忆——关于爱、关于诗、关于浪漫、关于来之不易惺惺相惜的友情全部摧毁。他最后终于作出了诗,“那虽然写的是海,但却是关于你的,致我最爱的聂努达先生。”
都认为那一句“诗歌不属于创造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最能体现邮差Mario的不凡。我却在听到那一句“不,不,我不要解药,我想一直病着”时,看到了他身上最诗人的情怀。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古往今来多得是为情所困的诗人,唯独这一位,无所谓困于不困,或者一直困着就好。电影里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当聂鲁达问Mario岛上最美的事物时,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Beatrice”,那是岛上小酒馆老板的侄女,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尽管这首诗写的是大海,但这是献给你的。若你不曾走进我的生命,我永远也不会写出它。”享誉世界的大诗人和平凡笨拙的渔夫兼邮差,前者以诗的温柔拨开了人文的海雾,后者凭诗的坚韧为革命以一张飘飞的纸作结。马里奥写在纸上的诗我无从得知,但我知道他的诗和这座美丽岛屿上的一切美丽事物共享同样壮丽永恒的同种生命,他也是一颗繁星,落在了他和她的发间。略带忧伤的故事,略带忧伤的风琴声,不灭的理想,美得健康自由。诗歌不死。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的无非是那些在闲暇的时光中偶遇最终却会如细沙般滑落的情感,人生有原因吗?我想我们都说不清楚,时间的终点也许会埋葬这诗意的一切,却无法风化记忆中故土最美丽的传说,爱上一个人会为她写上许多首诗再慢慢将它实践为真,那是为你留下的动情的痕迹,它会告诉你我有多着迷于你纯粹而灿烂的面庞,你的双眸告诉了我你此刻的茫然与人生的未知,我想告诉你与你短暂的相遇好似一起度过了许多年。
7分。影片整体的基调对我来说有点太慢了,也缺少了一些打动我的东西,总之就是我没有太get到,不过本片的故事被导演拍的还挺有韵味的,这点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本片的导演在杀青后不到一天就过世了,结合影片的结局,真的让人唏嘘,比电影本身更让我唏嘘。马西莫的表演我也没有特别get到,感觉演的就是个傻乎乎的男主人公,没有太大的难度,反而是菲利普的表现让我印象更深刻。本片的配乐的确加分不少
“Writer/co-director/star Massimo Troisi postponed heart surgery so he could complete the film. The day after filming was complete, he suffered a fatal heart attack.”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