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玺编导的本片,继《英烈千秋》后,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中国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军队后撤,率领480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女童子军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本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中国军人与包围的日军进行阵地战。导演根据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导演把握住双方冲突的因素,安排丛生的险象,利用国军在枪林弹雨下游过苏州河,民众都为军人担心的正反打镜头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场面,把剧情推向高潮。本事件曾于1938年搬上银幕,是默片,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袁牧之、陈波儿主演,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中较为著名的一部,其中女童子军冒死为壮士们送国旗的细节,具有极为悲壮的感染力。影片在当时的大后方及香港极为轰动,而且在东南亚甚至西欧都得到热烈反响。
《八百壮士》下载观后评论:
本来因为这个难得的国军抗战历史题材,很想留点分的,可这位丁导演实在拙劣得犹如业余水平,战争场面如果只是技术条件与成本规模有限也就罢了,问题却出在各种细节上虚假不堪太缺乏常识,还远不及60年代的大陆战争片水平,猜想大概是除了参阅了点笼统的书面资料后就开始胡编乱造,根本没有半点军事知识的前期储备与具体战争场面的常识经验,导致热兵器战场的人物调度犹如20年代最原始的冷兵器武侠片般笨拙而夸张,活活一出抗日神剧的先行者。其实从开头给谢晋元加上海帮派气的戏,就可以看出导演顶多熟悉一点街头地痞的斗殴经验罢了。更无法忍受的是对文戏的表演调度更是好似还停留在30年代的老电影水平,所有主要人物的台词与表情比大陆文革电影里的烈士还要“浩然正气”,太尴尬了。唯一的优点是百姓与士兵等小人物发自内心的骂脏话还挺接地气的
7/10。为娱乐性添加的眼泪戏和夸张的动作元素太辣眼,更为离谱的是史实记载八百壮士退入英租借后经缴械被软禁,然而电影里谢晋元竟然命令所有人带枪撤出,提前脱险的国军士兵不顾英军的阻扰掩护余部、射击日本炮艇,气宇昂扬地出征南京保卫战。主题先行的说教表演比比皆是,叙述出现了加工的痕迹:反登陆战结束后,孤身一人的长官面对蜂拥进入隧道的日军,饮弹殉国,质朴的士兵用绑着炸药的身躯去摧毁敌人的装甲车,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先走一步’’,还有童子军号召难民誓死抵抗、上海民众穿越炮火献上国旗,这些建立在历史基础上或虚或实的殉国戏,是为突出军人杀身成仁的冷静和民族觉醒的悲愤精神力量,能强化历史的悲壮氛围,但通篇洋溢着历史教科书般注重政宣的豪言壮语,只能宣泄一时情绪导致失真。
以下文字摘自文章《林青霞:<八百壮士>戏里戏外》:因为《八百壮士》,我赢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一九八五年应导演谢晋的邀请,到上海商讨拍摄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一事,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四行仓库,我望着那残旧的仓库和狭窄的苏州河,想象着当年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的情景和杨惠敏横渡苏州河的动人事迹。电影里杨惠敏献给团长谢晋元的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升起,八百壮士和我望着它冉冉上升,举手敬礼,热泪盈眶。那是一九三七年发生的事。经过半个世纪,我到上海四行仓库,看到楼顶上飘的是五星旗,我泪眼模糊了,仿佛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和红底金黄五颗星重叠在一起。
還是平鋪直述的片,人也很平面,不過比英烈千秋好一點,大概是謝晉元出現的少⋯柯俊雄的張自忠跟謝晉元有很大的差別嗎?稍稍感覺謝晉元人性化一點,但實際上出現的部分也不算太多,這部片子比較圍繞這個行動,加上還有林青霞的女童軍部分。謝晉元比較好的地方是在妻子最後電話後,謝晉元痛陳自己在此行動的失敗,有感受到一股強弩之末以及對於仕途憤恨的部分。然後爆破的部分不愧有專人負責,看著滿好的,當然之後有些疲乏了,最主要是最後三十分鐘感覺劇組很想收尾,觀眾我也看累了,丁善璽的片怎麼都這麼長呢?
动画地图解说比黑底白字效果好,来龙去脉娓娓道来,进入四行仓库交待内在补给和布置有种悬疑片的紧张,抵抗场面相对短小。文戏不少肝胆相照的台词:“我炸不了它,它就炸了我,希望有块骨头落到你的房顶”,“送得到是福气,送不到,别勉强,生死由天,我除了磕头以外没有半个怨字”。相对壮士,也肯定了女性和青少年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熬得短,你熬得长,抗战就需要你这种人”。林青霞比张艾嘉演得自然,有股少年气,琼瑶误她。徐枫把妻子身上难过又坚强的气质糅合得很好。看完倒回去发现郎雄演日本军官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P.S.守四行仓库的壮士不是八百,是四百多人,杨惠敏送青天白日旗不是泅水,而是陆路。
看完《八佰》不解恨,就把这部片捞出来看,果然是有条理很多,从宏观到局部,花了15分钟铺陈背景和人物关系,包括谢晋元的家属等都很完整的得到了反映,兵力的部署,局势的推进都非常清晰有条理,在反映家与国的息息相关上着墨颇重,连杜月笙起到的作用都未遗漏,实属账本清晰。唯因技术所限,建筑外景全是模型拍摄,战斗场面不够精彩。其中谢晋元部袭击日指挥部的情节《八佰》中亦有所缺失。爱恨终有因由:牢记历史,并非宣扬仇恨;英灵热血,舍身终为和平。(50分钟后,才是《八佰》的剧情)
1、第一部台湾抗战片,虽然是主旋律作品,但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2、正面战场的抗战,才是抗战的主战场,这个真相一直被某些人可以隐瞒歪曲,但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过去曾被谎言蒙骗。3、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殊死抵抗,发生在上海沦陷之后,已经没有实际的战略价值,连战术意义也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精神力量与象征意义。4、当国旗升起的时候,让人感动到有些哽咽!5、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6、对于为民族为国家做出牺牲贡献的人,希望中国不会忘!
当年看完高晓松《晓说》第一季里的《淞沪战役上中下》,看到高晓松最后那一句“哎,不说广告词了,讲这段历史讲得心情都不好了”,就一直对历史书里这段含糊其辞的事件比较感兴趣,正好在管虎翻拍的《八佰》上映之前,看了这部原作。虽然剧情的推进节奏、细节的串联、拍摄技巧跟现代电影没法比,看到当年还稚嫩却认真的各个大碗的表演,也是足够把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激发出来,也是第一次了解,原来民国在升国旗的时候不是奏《三民主义歌》,而是奏专门用于升国旗的《升旗歌》。
#历史负分妹纸看八佰补课#,现在看来这片子真是明星云集鸭。与八佰有非常大的不同:1 战争用的诸多大场面展现,2 浓墨一半片长讲四行仓库之前的铺垫,3 人物线有两条,女童子军杨惠敏(林青霞是真好看),另一条是谢晋元一家而不是他一个人,4 充分展现军方如何照顾军人家人,5 多是大场面,无众生相细节展现,桥上送东西也是大线条。很喜欢《八佰壮士》开场的两张地图,一张是几场战役的时间和作战线,另一张是四行仓库的战役图,我这历史负分智商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中规中矩,布景和道具虽然极力营造三十年代大上海,还是透露出不少七十年代台湾的痕迹,无时无刻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败退一隅的前朝regime在yy自己的光辉历史,影片讲“铁拳计划”的部分太多了,真正描写八百壮士抗战的部分反而在一半之后才开始,护国旗和片尾的冲入租界的部分应该是管虎的灵感来源(或者说照搬?),林青霞演杨慧敏应该是无可超越的了,另外看着评论区的果粉实在是搞笑,谢团长何尝不是被先总桶蒋公利用并背弃的悲情英雄,在这里粉果党,你们对得起谁
看完《八佰》后补看这部由台湾方面描述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两部电影的情节主线和高潮点基本是一致的,可见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本片前半段主要交代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前的背景,也着重描述了家庭部分,有些拖沓,但也更突出了主旋律情感描述的功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受到技术等方面局限,看起来比较古板和戏剧化,战争戏份也很失真,但重在情感的真实流露,演技最佳当属团长夫人,形象正面而伟大,几次大段台词说得感人至深。
5星更多是敬意,非常老派正剧的拍摄手法现在看来多少有些不适应。在谢团长之外安排林青霞饰演的女童子军线颇有些意思,先展示日军攻打上海后的各界反映,直到1小时才开始四行仓库保卫战出乎我的意料,后半段英军的帮助不知道是否是史实。护国旗这场大戏搭配上音乐表现力很不错,后面的打电话、演讲、撤退等戏能激起爱国热情但还是稍显拖沓。最喜欢的部分是前期对各类中国人反应的展现和护国旗戏,以及必须说一句,21岁的林青霞实在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