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死鸟 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女人,回到战后的柏林,在城市的废墟上,寻找着可能已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不死鸟》下载观后评论:从「无脸」到「换脸」,Nelly的身份就像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女人,回到战后的柏林,在城市的废墟上,寻找着可能已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不死鸟》下载观后评论: 从「无脸」到「换脸」,Nelly的身份就像浮漂一样飘摇不定,当Nelly个人的历史与集中营的历史在复述的语境下重合,前者便如尘粒般被抹杀掉了,后者却在更多人心中存活——昔日的「死亡」致因竟成为「重生」的重要借鉴和证据,多么讽刺!因此Nelly一直在寻找过去,她把眼神放置于废墟、物件、爱情上,然后静默地等待着互动的反馈,但是正如透过两次地下室窗的轻轻仰望,男人的离开与归来都被历史固定成一种空间化的标准行动,他们无法建立起有意义的视觉/听觉/触觉形象,排练和预演必须不断发生,任何即兴成分都不被允许,但是未来,哪怕是短暂的、不远的未来,在这段单向的互动关系中都不具有某种合法性。只有最后,Nelly的过去和Jonny的过去在那首speak low中慢慢消散,巧合戳破规定的空壳,现在和未来才姗姗来迟。
一般的二战电影似乎有一个安全的框架,没有人敢轻易踩红线,以至于,一旦和二战相关联,不可避免地把镜头把准死亡和人性中的鲜血淋漓,少有人去关心个体的情感,人们所共知的是创伤后应激的抵触是受害者预设的反应,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被认为是肢体表演的道具,他说,“像她这样的女人,不会蓬头逅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所以要穿红衣、高跟鞋,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和丈夫的重逢是“牵牵手,把头枕在肩膀上”,他是根本无法感同身受的。同样幸存的莱娜自杀了,说“和生灵的距离比起来,我离死亡的距离更近一些”,莱娜劝她去特拉维夫,而她不信,她想重生,她以为一切可以重新来过。爱,也许确实爱过,可丈夫的灵魂也随战争死去了,纵使她走路的姿态,笔迹,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他也认不出她了。佩措尔德几乎是瞄准心灵的靶子发射的镜头的子弹。
德国电影永远都是那样敢于揭露人性最阴暗的部分,没有我们想当然的皆大欢喜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喜欢看德国电影。女主用愛支撑自己走出纳粹的集中营,以为整回自己就有可能找到消失的愛人,殊不知所谓的爱情已经一去不返了,所谓那个丈夫也只是为了看着她像自己的妻子而假扮一出“夫妻”戏来换取数额不菲的赔偿金……从爱的信念,到爱的幻灭;愛已被时光偷走,我倒希望女主用那支别人給的手枪先把那个“畜生”毙了,然后再饮弹在画面外……或者画面外传来一声枪响。看着海报觉得很眼熟,但是电影真的没有看过,也可能当年就想看,只是可能不知道什么原因失之交臂了吧,好电影我又相差了3~4年的光阴,好在電影好看,历久弥新什么时间看都不迟到,扼腕不已的电影值得把字幕调完美了多看两遍,发现导演的那些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又看了一个让人感情复杂的故事,真的,人这玩意,你是永远也说不清楚感情的。对这个男人,又爱又恨,以为好友离世能够在站台枪杀了这大猪蹄子,但是一首之前的情歌和奥斯维辛的编号一下子击溃了大猪蹄子的心理。导演的风格和过境如出一致的平平无奇,波澜不惊,但是一下子在开头就将最大的矛盾甩在观众脸上。而这个大猪蹄子虽然背叛了妻子,但是仍记住妻子的种种喜好,复刻妻子的样子。这玩意你真的是说不清的。他可能还爱她,但就是因为自己的自私出卖了她。所以感情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太复杂了这情感。特别喜欢的就是导演在来回玩味挑拨观众的情绪。觉得,还是有小bug,就是在到底能不能认清Nelly这点我觉得导演没有特别令人信服,应该后期就架空了吧
【B 】于细腻无声中完成对战争伤痕的奇情解刨,用苦难与背叛浇筑的堡垒,最后却被爱所毁灭。在静默中所谱写的情感只能用作伪装,而无数次的暧昧中潜藏的尽是对过往的逃避。“我爱你,所以我要成为我自己”,实在是太过高明的文本主题,在自我身份的找寻中迷失自我,身份错位的处理将氛围推向陨灭,到了末尾,又是属于演员的高光时刻,一首让观众难以忘怀,在这已经凝滞的情绪内,她终于走出了集中营,涅槃重生。当然,这样的电影看的越多,越能感受到《迷魂记》的伟大所在....
反着操作整容梗还是挺喜欢的:大多数整容梗都像医生所说的变成新的人摆脱过去,但这里的Nelly却试图复原过去而不得:所有原来以为的真都是假,集中营中的真无人关心,现在假装的真让现实更加残酷。最后一曲终了Nelly在明媚的阳光里走出了假象的过去,终于浴火重生。Lena那条线作为Nelly的对照不够饱满,她自杀留信的情节第一眼就有点突兀。特别喜欢前半段里路灯映在废墟墙上的人影和街角一转凤凰歌厅那片颓废迷离的红色灯光,不过后面主题的展开幅度浪费了这样幽灵鬼城的意境
是另一种角度的破碎的心 粉碎肉体与精神后的重新组接 夜色掩盖了撒谎时闪烁的眼神 痛感压下来将自己伪装成自己 倍感陌生的曾经的爱侣 信任被彻底弄丢 习惯不如数字能更快出卖身份 爱人啊爱人//镜子里无法辨认的面孔和吟唱后不敢相认的灵魂 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子//不完全是撕裂的疼痛但钝痛从未消失 三种面对历史或说伤痛的反应里莱娜最直接也最勇敢//这回时间往前单程地走 人在原地回旋一圈碎了一地//佩措尔德镜头下的女人有种特殊的倔强和浪漫
情节剧在整个电影史长河中潮起潮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情节剧“巨擎”斯塔尔初露狰狞,后有瑟克续写辉煌,接着他祖国的后辈法斯宾德接棒,今又有佩措尔德重拾薪火,这有如门派武功秘籍代代相传。影片的剧情模式又是承袭阿莫多瓦和欧荣的,但他巧妙地加入了他招牌式的“错位”绝技,使他的影片从欧洲主流影片中被分离出来。如果单把他的影片放到德国电影体系看,他影片的整体“外观”其实并不像法斯宾德,而更像他的另一位同胞文德斯。
在對概念設定進行處理上,佩措爾德確實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後集中營時代秩序的毀滅和重建,倖存者便陷足於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真空斷層,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幽靈」——生之亡靈。在夜的廢墟裡遊蕩的無面孔的人,一切實然的屬於個體的痕跡都被編碼,等待被發掘被索引的信息錄入。「Phoenix」和「Speak Low」,兩種接頭的暗號,追尋舊的關係以確定自身和呼喚新的跳脫歷史的認知,最終在虛焦中走向未知,自信的未知。
片名的中文翻译已经道出了些东西。背景是冰冷的,残酷的,窒息的,unfathomable cruel。不死鸟,足够坚硬,能战胜死亡,就要亲眼目睹人性的脆弱与爱情的虚伪。Time is a theft,一点点的偷走了良知信念与忠诚。最残酷是there is not a fine line between good and evil, love or hate,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谎言与幻影。还会有信心吗。
弱智到让人气愤的地步最讨厌这种女人把爱情当一切的女人不清醒自我欺骗、麻痹天真继而绝对会连累朋友的人片子拍的太沉闷了女主的长相我也不喜欢哪哪儿都不喜欢虽说战后归来会影响人的性格但也太哆嗦了吧我觉得不是应该更无惧死亡了吗因为集中营应该比死亡更加可怕但也可能不是这样最后女主不论从妆容还是肢体气质完全变了一个人有一幕她换上红裙子精致的妆容丈夫回到家突然看到时的震惊我印象还蛮深刻说明女主演技不错
《过境》导演前作,同样是一个双层的身份问题。1、双层身份还能再向下细分:先是犹太人社会身份,战时受害者在战后再被强加宽恕者身份;前半部分多次提及的巴勒斯坦最终被另一身份—女性撕成幻想碎片。女性身份被作为情感与时代的牺牲品,出发点神似法斯宾德。2、相比其他换脸故事,身份部分并不出彩,精彩在于以不同身份再次相遇后女性的幸福与撕扯。3、合理性有争议,好在收尾一曲依然高级。
【6】第三部佩措尔德,发现他的特点:擅长用高强度密集对话开篇,强迫观众在最容易走神的时刻被拽入叙事。短促有力的结局,却留下悠长气韵。另,导演偏爱拥抱、触摸、贴脸等肢体语言。虽然他的视听与审美深得我心,但《不死鸟》的文本令人接受无能。第一幕很好,"没有面孔的眼睛" "他人之颜"式的悬念;后续就过于匪夷所思了,仿佛铺垫了90min只是为了释放出那个锥心刺骨的结局似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