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奥只有六岁,她疯狂地喜欢上了一直抚养自己的保姆格洛丽亚。但格洛丽亚必须紧急返回佛得角,到她的孩子们身边。在她离开之前,克莱奥要求她遵守一个承诺:尽快再见到她。于是格洛丽亚邀请她到去自己的岛上,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夏天。
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玛丽·阿玛苏克里
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玛丽·阿玛苏克里
《亲爱的格洛莉亚》下载观后评论:
#7thPYIFF# 看海报跟简介就感觉自己会喜欢,果不其然。法国人拍这种儿童片就是很轻车熟路啊!甚至觉得是不是全世界最会演戏的小“戏精”们都在法国啊,看她第一次哭鼻子我真的心都揪住了,好会演!故事其实挺令人心痛的,人生中第一次要如何去理解并试着接受分别这件事,其实很残忍的。格洛丽亚在法国是一个融入者,但是克莱奥来到佛得角就成了一个闯入者,在母亲缺位的情况下,小女孩重新感受到了与母性的连接,也得益于女性的视角,处理的非常细腻自然。或许对克莱奥来说,她并不完全理解“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这件事,但她一定意识到了有些事是不得不去经历的,所以最后的分别,她没有嚎啕大哭,只是稍微流了点泪就继续往前走了。种族、阶级、身份等议题暂时靠边,80分钟仅需感受浓烈的情绪震荡即可。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非常能够共情。
成长残忍一课:学会如何去爱,以及好好告别。本片短小精悍,主题表达清晰:孩童成长的第一课,是学会告别。以保姆关系为纽带,女儿克莱奥与保姆完成了生命阶段性的告别,她也终将继续向前走去。影片以突如其来的保姆母亲的病逝,为触发事件的机制,进而引出她不得不返回老家,照顾待产的女儿与即将出生的孙子。在不懂得何为爱、如何爱的年龄,女童经历着情感的阵痛。因嫉妒而想让某个人消失的想法,并希望以此来博得全部的爱,这大概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命进度。本片属于经典法国儿童片,手持摄影,特写头部镜头,捕捉细微的表情变化。女童表演无懈可击,真情流露,尤其几场哭泣,好看好哭。虽然儿童片对于我来说,一直属于不喜欢的那种类型,但本片的80多分钟,还是非常值得的!
4.5PYIFF,真的很喜欢,几度热泪盈眶,最后还是为它落泪了,很有生命感和抒情性,有真实的生命成长中的痛苦与快乐,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像一场洗礼,那种孩童用全部的自己面对世界、面对分离的体会,很打动我。想起《罗马》哦,不过这部彩色非常生动,海水声、被逗乐的笑声、焦急奔跑寻找的喘息声与彩色绘画在一起,好动人地展现了成人世界中并不言说的孩子的语言。互动都很自然流动,是法国电影爱的感觉,这种其他电影真的没有办法学来。第一遍看的时候,有浓有淡,也是假日,比《晒后假日》的感觉还要好一些,但晒后的时间感可能更耐品,使得它的视角在内部外部更多变,格洛丽亚更线性直接,有种不带防备的执着和纯净。
没有想象得好,感觉是中规中矩的温情片。我与克莱奥有类似的成长经历,本身带着很高的期待,影片还没进入正题我其实已经哭了两次。影片更多可能表现的是gloria作为保姆有着自身的主体性,在做全职保姆的时间之外,她有自己的儿女有自己的家庭,当她的生活不再围绕你一人,你应当如何自处的问题。我显然更期待的是克格二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分离伤痛,但是感到导演有意在淡化(?我也不知道瞎说的)而更着重于学会分离学会独自成长的课题。水的意象频繁出现也表明,克莱奥将格视作母亲,对格的情感源于对母爱的追寻。也很喜欢中间的过场动画。
倒也不是觉得不好,就是看起来太无聊了,规规矩矩的学院派创作,估计创作经费也不太足一些比较难表现的场景都用了动画,法国少女如何克服对非洲“母亲”的依赖,剧作上主要是建立两个对照体系(新生儿的注意力争夺/与格洛莉娅疏远的亲儿子),完成小女孩自己的成长,但是很多可以延伸的地方都很糙(格洛莉娅自己的独立性,如何应对亲生儿子登),足球/跳水都还行,手持浅焦近景/特写的视听语言也没啥亮点,而且既然都涉及到了法国-非洲两个地点,用这种完全聚焦于人物的视听语言几乎就把空间环境的差异磨平了,还是比较遗憾的。
可以窥见现今的婚姻制度是多么反人性,女性作为最直接的养育者和照料者被多重力量撕扯……选择小女孩的视角来进行拍摄也很妙。是个孩子所以可以充当一个透明人,没有大人会把她放在心上,一切可以很自然地呈现,避开了带有窥私欲的不适和为他者代言的傲慢。观众是成人又能理解其中的悲伤,这个世界太残酷了,真的很不想让你经历,可是又无能为力,不是现在也会是以后,你会知道我们能够拥有和掌控的是多么少。从克莱奥的角度又会回想起很多小时候的那些情感。
抵达平遥后匆匆进场,好在电影的开头即轻盈可爱,清新的气息慢慢也将我的气喘吁吁归于平静。种族、阶级、女性、非血缘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之下,绕过了复杂的议题着重呈现隐隐冲突下的情感萌芽。情感的铺张与流动最终在结尾达到了高潮,几场哭戏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儿童的表现太过可爱,“这首歌是属于我的”、“我不想让他吵醒你”,好想抱抱亲亲啊!!????儿童电影总有种特殊的魅力,动画的穿插更增添了此种魔力,很喜欢很喜欢,宛如孩童的细语。
#pyiff 4th# 法国真会拍家庭和儿童啊,又是一部关于“真正的家人”与“爱的方式”的电影,手持镜头一直跟随格洛莉亚和克莱奥的脸和表情,每一帧都带着情绪。你有曾经将全身心交付给一个人吗,或许是母亲,或许是母亲角色的那个人,固执地认为爱就是占有的时间必定是短暂的,被迫分离带来的痛苦让你我成长。细腻,生动,叙事流畅,如果你喜欢《真正的家人》也会喜欢这一部电影的。
大量特写拍出了Gloria和Cléo肌肤相亲的亲密感,勾起自己儿时肆无忌惮地喜爱触碰和亲近家人和朋友的记忆。发达国家的白人家庭将育儿责任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有色人种,这种普遍现象导致双方的家庭都出现了密布的裂痕——家本不应该充斥着那么多的创伤和离别。导演的影像感觉很好,又不刻意煽情,充满张力的情感始终紧绷,又在最浓烈时结束,恰到好处的佳作。
很喜欢两个场景,哥哥把钱拿出来让女孩赶紧走,然后一个人去跳水。后来女孩祈求恶灵吞噬小宝宝的生命,也一个人跳下水。嫉妒在孩子间进行转移和替换,爱和善良也一样。但最重要的是,知晓这些以后,要用一个拥抱学会接受不得不对面临的离别。“这次我们真的要分别了”。好喜欢高度近视的小女孩看到海面的那幕,那是她世界里悲伤与劫后余生的样子,闪闪发亮。
#PYIFF2023欧洲的女导演实在是太擅长把独属于女性的情感化为视听!观看这样的电影就像走入了所有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略带黑暗面的情感暗巷。从《格洛莉娅》联想到《夏日细语》,讲的都是年幼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大光圈大特写的使用非常细腻,与动画片段的结合太巧妙,小女孩表演太好了!永远流着热泪爱这样的女性电影……
平遥目前最佳。这是一个真实地流淌的故事,没有任何造作的成分。两个个体和家庭短暂地产生了无比亲密的联系然后又分离。好喜欢动画的表达,那是孩子的视角和理解。我们以为共享悲伤和欢笑就可以成为一家人,但其实有太多东西横亘在爱中间。片尾曲是关于爱情的,但是人类的爱和亲密是共通的,从来不区分类别。而告别也不是结束。
映后导演说电影中的动画情节是在说Cleo的内心世界,而那条鲸鱼项链的含义是代替Gloria来保护Cleo。每次看完法国电影,心里一万个呐喊你们法国人活得可真像人啊、还有踩着脚跳舞放着音乐的情节,很多法国电影里都有,但又是不一样的关系。这里是孩子和大人,巴黎夜旅人里是一个家庭,都好美??#l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