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th century Austria. A woman is sentenced to death after killing a baby. Agnes is marrying her loved one. But day after day, she feels increasingly trapped in a path leading to evil thoughts. Maybe not just thoughts…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维罗妮卡·弗兰茨 / 赛佛林·费奥拉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杰出艺术成就奖马丁·恰吉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提名)维罗妮卡·弗兰茨 / 赛佛林·费奥拉
《恶魔之浴》下载观后评论: 不是,评论一眼男的那些别太离谱。这片不就是女版钟声?怎么钟声里那个男主有老婆有孩子有工作有车有房还发癫呢?男的就共情,哎社会对男性要求高太压抑导致男主疯了。到这里就变成女主无病呻吟矫情了?这片女主嫁出去之后娘家依靠不上,婆婆刁蛮喜欢指指点点,女主本来很有同理心的,想给吃不饱的大块头男和孕妇多点食物都不行,婆婆还要辱骂孕妇,甚至前期女主还很愿意交朋友,但稍微多和别人讲两句话,婆婆都要制止,同时老公还是个gay。不是没打没骂就是对女主不错了好吗?这种管制比直接打骂还难受,摧残的是人的精神。前面捕鱼的时候祷告能看出,女主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要不是有信仰,女主直接就自杀了根本不会随机带走一个小孩。本来只想给三星的,镜头画面拍的不错但是节奏太拖沓了,但看一眼评论区觉得这片至少值得跟钟声一样的分。
好压抑,演员好赞,恐怖点在于,这是有历史原型的,讲述的其实就是他们当年女性遭到的“恶”,死了或许比活着还好。开篇的女性害死婴儿,目的就是为了寻死,因为只要得到牧师的宽容,便还能上天堂,而那些自杀的人,却只会像被扔到乱葬岗的男人,堕入地狱,之后以女主视角展开,她对生活充满美丽的幻想(比如鱼鳞如珍珠,树摇如歌声),渴望爱,渴望生儿育女(也是文化使然),却嫁给了个无聊男,对方还只对其他男性感兴趣,这还不是个例,女主努力融入村子,却只得到压抑和痛苦,被扔掉的标本,被婆婆的压迫,被丈夫的埋怨和不在意,被物化,被凝视,被哥哥与母亲的背叛……善良之人被黑暗磨的只剩抑郁,你如何能怪她最终如开篇女性一样的杀人与寻死?结尾对死亡的欢庆恰如开头的婚礼,到底是谁疯了?白雾上是天堂,白雾下却是人吃人的地狱。
高明之处在于没有明说开场那个把婴儿丢下瀑布的女人经历了什么,却通过另一位女性的遭遇把那个时代女性的处境和杀人动机告诉了观众,这种循环让人绝望。神权压迫下女性的天职只有生育和家务劳动,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生不出孩子的责任被转嫁到了女性身上,孕妇也得挺着肚子劳动。导演花时间刻画了这个村子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让统治他们的上层建筑的存在合理。阿格妮斯婚礼和她被处决之后的两场欢庆场面极大地讽刺了被宗教蒙蔽的愚民,少女和阿格妮斯一起唱歌作为唯一的人性闪光时刻被斩首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人血被村民哄抢的野蛮。本片摄影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实至名归,山地风光壮丽和阴森并存,再创造出了18世纪黑暗压抑的氛围。
好压抑…视觉氛围全程压抑,展现中世纪女性的生存状态。繁重的劳务,不被理解与接纳的家庭氛围,疏远的丈夫,苦闷的生活。在宗教桎梏下挣扎。电影中的象征意向挺多,几次出现的鱼镜头,还有从鲜活到被开膛破肚的山羊。肉体的疼痛也无法掩盖住逐步步入深渊的精神苦痛。受制于宗教信仰的抑郁症女性,无法自我了断,只能通过了断他人的方式病态自绝,弱势的女性群体之下又导致了另一些更加弱势的悲剧牺牲者——儿童。片尾处行刑场面后,村民一拥而上争取血水,荒诞而现实。在那般时代背景下,悲剧形成闭环,恐怖而绝望。女主告解自白那段蛮震撼的,痛苦内疚自我合理化解脱几种情绪交杂其中,又哭又笑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展现得很透彻。
本以为是和女巫一样的女性觉醒,没想到却是结结实实的纪录片,其压抑的氛围的发展让人很难不像女主一样发疯,尤其是她走在草堆中被枝杈纠缠的那段真的是感同身受。故事的核心悲剧在于,一个处于神权和父权压迫下的女人迟迟无法怀孕(尽管这是由于她的丈夫是个性无能的男同,当然丈夫也是父权即其母亲的受害者),这一点就杀死她生的希望,当然还能顺便带走一个小天使,而更恐怖的是这种悲剧依旧会在新一代的生命中延续下去。影片最可贵的一点不但在于其氛围和情绪递进的丝丝入扣,更在于它忠实的讲述了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你猜这种事有没有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我猜答案在那些耸立的十字架和教堂里。
摄影挺好的电影,它并非预想中的恐怖片,而是呈现、还原和反思历史的电影,开篇就是一个女人为了能在死亡后被赦免而故意谋杀婴儿(间接自杀),随后是本片主角,一个普通的女人婚后发现丈夫是个同性恋(通过床事而言),而在当时观念下丈夫矛盾的行为和家族中对生育的要求让她感到绝望,就此开始放弃工作,无奈的祈祷,甚至于故意让羊患病死去,最后也是在宗教观念的禁锢下,自杀不能,只能通过谋杀一个男孩,再忏悔获得“救赎”,而行刑之后,愚昧的人们却选择分食她的鲜血,俨然把她当成一个邪恶的女巫。从整体意义上而言,它更适合作为一部批判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对于民众思想的辖制以及普遍愚昧性的电影来展示。
影片的核心是女权,女人生活不如意,处在一个人吃人的环境中,所以不想活了,但自杀又违反了宗教信仰会下地狱,就杀死别人来求得死刑,通过法律杀死自己。不过我的疑问是,你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杀,你凭啥不下地狱,你这比自杀还该下地狱,去你的宗教信仰,宗教害人啊!女主艾格尼丝就是这么倒霉,嫁人后遇到了上面的环境。当我看到新婚后丈夫竟然不愿意碰急着想要孩子的女主,靠自慰解决问题后睡觉,我就知道这桩婚姻注定悲剧收场。影片里的晒鱼干和鱼头看着很瘆人,有点惊悚感!影片是有看点的,但600多年前的这个故事,对我的吸引力确实不高,看一遍就行了,我给3星6.5分,删掉!
【2024年7月9日 看完】
一句话形容本片,“不和谐的夫妻生活,导致的家庭伦理悲剧”。
村妇Agnes嫁给了隔壁村的村夫Wolf,哭着喊着想要孩子的Agnes,没想到自己的老公某些方面差点意思,这孩子的事儿算是没戏了,再叠加贫苦的生活 劳作,导致心理疾病(可能是抑郁症),寄托在各种的祷告上,慢慢把自己憋出了神经病,杀害了无辜的小男生,最终自己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
故事比较完整,逻辑上也没有啥能挑问题的,只是故事性没有多强,只能拿我们觉得离谱的本地习俗来弥补,总体上,本片能看,森林的景色不错。
“在18至19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想要自杀的人会故意犯下谋杀罪,以求被判处死刑。如此,他们便可以通过忏悔洗清罪孽,被赦免因自杀死后下地狱的惩罚,而获得上天堂的资格。”另一种意义上的洗礼,恶魔和天堂并不存在于尘世,婚姻的不幸和封建民俗造就了一个可怜虔诚的女人的自我毁灭(救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凶兆和着魔更可怕的心理恐怖,女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况太令人绝望了,歇斯底里的忏悔不是对生的留恋,而是对死亡的狂喜。伴随着孩童哼唱的圣玛利亚之歌,愚昧的人群哄抢着鲜血,行刑现场变成欢乐的盛宴,地狱即是人间。
当初为人妻的她对于生育的美好畅想遭遇到丈夫的不配合和冷暴力,这份美好的期待逐步变成嫉妒和愤怒,直至化为一滩深不见底的抑郁;笃信基督教的她无法自我了断,那么化身女巫杀死孩童、并在忏悔赎罪后被审判后斩首这一荒谬的死法,成了她谵妄的混乱意识中逐渐形成的疯狂念头。
宗教和夫权对于女性的压迫如同两座大山,让中世纪前后的抑郁症女性做出了如此病态和绝望的变相自我了断行为。需要忏悔的是绝望的她们吗?如果是的话,片尾处狂笑着分饮她的血浆的街坊邻居,他们配得上基督徒的身份吗?这份循环的罪恶,永远无法洗清。
柏林金熊奖提名我支持,奥地利宗教民俗文艺恐怖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聚焦宗教信徒的“代理自杀”题材,讲述了17世纪信教的苦命的农家女的悲惨人生,女主表演细腻丰富走心,告解室戏简直封神,导演善于用死鱼、割山羊脖子、湖底视角洗衣服等生活细节来打造恐怖感,摄影构图调色是电影节艺术片标配不用赘述,开场瀑布扔子直接开大,结尾“女巫处决”跳舞庆祝和喝血戏份加分不少,整体戏剧化程度高对我胃口。当然影片有一个唯一的缺点,那就是慢速带来的闷,120分钟1.5倍速看或者剪到90分钟才对劲。
基本上就像那种销量不行然后狂吹自己艺术大过天的专辑一样,有着一套比较纯熟的拍摄手法与气氛渲染,也有着诸如发疯忏悔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几段可以作为“名场面”式的点睛之笔,更有着通过影像反映落后环境下底层人物命运被悲惨异化的历史现实来达到与观众实现共鸣的勃勃野心。但这些高光点更多的只是在零星的几分钟里得到体现,在绝大部分剩下的时间里全片传递出的更多是一种耗力耗心却用处不大的空洞感,这种每年都会批量产出的欧式文艺作品看一两次还会觉得有所作用,看多了就真的觉得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