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屋顶上的女人 安娜·雅朵夫斯卡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事件。60岁的米拉是一名助产士,一天早上,她像其他人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早起床,把家人的衣服拿出来晾晒,为她的鱼购买食物,并实施了一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事件。60岁的米拉是一名助产士,一天早上,她像其他人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早起床,把家人的衣服拿出来晾晒,为她的鱼购买食物,并实施了一次银行抢劫。这个出人意料的抢劫案使她的家庭和生活支离破碎,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
《屋顶上的女人》下载观后评论: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过时的胶片摄影与女主孱弱、垂垂老矣的气质很适配。开头便是一段对所居住的大楼的外观展现,纵横移动像是在定位目标,尚未有一句台词的女主走上阳台纵身一跃,她的动机悬而未决。标榜是女性单元的作品,但对女性困境的描绘被压缩到了最低,更像是在与抑郁症或精神疾病作斗争。抢劫银行、贷款负债、肇事逃逸,一切都成了她无意识状态下的咎由自取,抑或是因为上了年纪,希望在余年能够经历波澜起伏的生活。一味地在渲染情绪,却没有更多的细节去对情绪的递进做铺垫,看到最后只能茫然地感叹道:“啊,网络借贷需谨慎,这个社会有必要培养中老年人的防骗反诈意识”。至于感同身受,那必不可能。
2023BJIFF-5,60岁女人的困境,即使身处婚姻家庭中,却依然那么的孤独呢,当自己面临困境时,远远逃离的儿子,不愿意正视和你一起面对困境的丈夫,甚至吝啬于给予一个拥抱,而只会念叨你给他带来了多少的麻烦,困顿到只能自己去抢银行和跳楼?多么的荒谬又悲哀,能不抑郁吗……感动的一幕是群体互助的欢迎仪式那里,她看不到光,她被一群人保护着,她慢慢的一点点的借助他人的帮助走出来,躺在草地上,身体舒展开,看着刺眼的阳光……有和她一样吐出一口气吧,“走出来看到阳光”感觉,可很快,她又侧躺蜷缩起身体来…你就知道,对她来说这有多难,影片过于灰白的色调也是让观众感受女主内心的绝望吧。
以老年借贷陷入债务危机为故事主梗,影片使用大量情绪向的镜头,来呈现老年女性的精神困境和迷思。影片对中老年抑郁症,家庭关怀缺失,亲情关系疏离等诸多社会问题,进行关照。以非常缓慢的影调,去记述一位老妇的晚年困境。她通过一场荒诞且未成功的盗窃犯案,来希望以此获得丈夫和儿子的关注。但亲情关系的疏离,与她自我抑郁情绪的折磨,让她屡屡有自杀念头和倾向。在一次失败的自杀之后,她再一次走上屋顶,抽起了烟,影片结束。看似讲了很多,似乎也没讲太多。日景均采用了强曝光拍摄,亦真亦幻。
在这部片中,导演有意凸显出男女在共情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无论关系亲疏立场不一 ,其实只有女性才能真正完整的看到女性 ,只有女性才能做到对同性的深刻共情。女主的丈夫儿子只会在她摔下楼房快要死掉的时候,表现出廉价的关心,用最低的成本理所当然地压榨索取女性身上哪怕最后一丁点的价值,男人身上自私冷漠的嘴脸几乎与现实中的许多场景重叠,多么真切。而被女主以刀威胁的银行职员,即使把女主送上法庭,也会在女主陈情的时候,共情地倾听,她眼神里的悲悯,就是女性之间共情的力量。
6.9/10 2023北影节。不太喜欢,过平过慢、过于无声,浅饱和度的色调最初很平和但看久了会有些疲劳。无法解决的困境,无法进行的交流。自己抱有期望的丈夫也无法好好听自己说话,以为能解救自己的儿子留着他的钱临阵脱逃。女人只能在阳光下爬上病友的后背跃出无数手臂时才能感到释然。只能看到“把需求表达出来”的重要性,从窗户赤身裸体跳下却掉在铁板上没死成的时刻真是绝望,分娩也让我绝望。虽然不会再死了,但留在屋顶上的还是那个眼神里没什么光的学会抽烟的女人。
很压抑的一部电影,尽管白天的画面都是过度曝光之后像褪色的天空一样的白色与蓝色。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在一个中老年的女性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我甚至认为,本片比入选北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的同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惩罚》要好得多。本片更为深入,在影像的塑造上也更为讲究。但是本片也与惩罚有着同样的问题,甚至在这一点上本片要更甚,那就是男性在片中行为的刻板化、模式化。本片中如果将男性的逃避和忽视描写得更巧妙一些,那会使得对女性的困境的刻画更有说服力。
【2023BJIFF第六部,也是最后一部】【2.5/5】画面挺美的,薄荷味的感觉。我知道女性在婚姻里的牺牲,但是以自己名义借高利贷给妹妹,我不理解,看得着急死了,气死了。虽说丈夫不关心米拉的心理状态、实际需要和生活习惯,但我也无法保证在面对同样情况下,我能好好说话。感觉左边右边的女生挺喜欢的,都哭了。还有现在电影不让女演员裸和吸烟是拍不下去了吗?前面一排的一个男性看见全裸都恨不得跑到前排去看了??
女主皱纹沟壑的脸,臃肿肥胖的身材,无论是经历还是外形,都像极了我妈。我妈也是财政出了大问题,早年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投资点什么全被骗,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存下点钱,这一两年夫妻俩毕生的积蓄全被股市掏空,今天更是绿油油一大片。她不敢和我们讲,但我估计绝对赔得断筋入骨了。让她别玩了也不听,完全就是赌狗心态了。生活中到处抠得几分几毫,股市里挥金如土,万幸的是没涉及网贷或者加杠杆。这部片看得我心烦意乱。
最近好像年纪大了,觉得头发变少、皮肤变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同时更加深刻的是觉得审视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看完后无比害怕,自己中年遵循女主的轨迹,但想起一件庆幸的事情,这段时间越来越能够和妈妈共情了,为她的难过而担心,为她的遭遇而心疼,原来和母亲的大多数是对抗、挣扎,而现在我们在情感上也是真正的亲人,母亲和我都变了,好像又没变。庆幸母亲有我真正的在爱她,而我也有母亲。
屋顶上的女人是一种状态,一种在日光曝晒下却孤独无助难以自处的焦灼情绪,助产士看似见证无数希望也经历无数痛苦的职业,女人在工作,家庭,性别,各种身份的规训下变得逆来顺受,自我消逝,只有感到死亡逼近问出那句,我们还能活几年,你就打算这么活吗,才打破自我,仿若经过仪式的重生。在小心翼翼的抢劫,情欲不满的自杀,不管不顾的事故逃离之后,才终于走出盒子,不要温顺的走进枷锁,打破所有的应该之后才有自我。
#BJIFF13# 明明女主从头到尾话都不多,却有种在无声地呐喊的感觉…一种安静的歇斯底里…开车去随便一个不认识的地方、赤脚躺在河边、从窗台一跃而下,那个瞬间仿佛感受到些许放松和自由,然后又不得不回到令人窒息的现实中来。她在屋顶上,看着远方,天气晴朗,可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再也不会高兴起来了吧。这样想着叹着气,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无法消减,无法释怀……看完以后觉得好压抑啊……
看得我很难受。“女性之声”单元的片子,女性通常却是缄默的(“你怎么这么善良,你应该发疯和大喊大叫呀”)。有些地方好狠,丈夫一出场我就想打拳,接生的场景永远可以让我喘不过气。对母子之间的描绘还算宽容(但还是在表达,你知道他再好也只能这样了)。结尾处很怕她说完“我们没几年好活了,你真的要这样活着吗”之后彻底绝望。最后抽的那根烟接住她,接住我了吗?/ BIFF2023
#北京国际电影节# 这种文艺大闷片只适合在装满影迷的影院里看,鸦雀无声静如止水,只有小声叹息伴随着无助乏力的女主人公。这种拍人物内心和精神层的电影最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功底。大量近景面部特写镜头,每一丝皱纹每一缕白发都是会说故事的角色。裸着身体在黑夜中的那滴泪和最后白日下的那支烟,太绝了。生活和生命的困顿与无力就如同风干的泪和氤氲的烟,只能自我感知,也只会无声蔓延。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