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听任何修改意见的编剧(宋木子 饰),一个什么修改意见都听的编剧(合文俊 饰),一个自大,一个胆大,组成银河系最强(ruo)乙方,向顶级甲方公司发起才华挑战。
影片荣获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两项大奖。
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单丹丹 / 李阔
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评委会大奖单丹丹 / 李阔
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编剧高群 / 单丹丹 / 李阔
《银河写手》下载观后评论: 这很难评……一方面是真心喜欢三狗组合,认为他们纯搞笑的风格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一股清流。另一方面,还是得提醒自己他们在这里只是演员而已,虽然演的是编剧。亮点还是有的,比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用了“人物”“成长”等一系列编剧词汇串起故事。一段明显学了《华尔街之狼》里Margot Robbie桥段的小美讲解救猫咪,也很有意思。然而故事终究还是单薄,人物终究还是纸片。不管是突然“跟人跑了”的女朋友,还是突然自杀的阳光男孩,一句“生活就是这样”在这部风格化的电影里只能看出搪塞。所有人都在说的女性角色扁平就不多说了,让我更不舒服的可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功利主义:男主想要的真的是艺术理想吗?还是像贝勒或蔡老板一样成为酒桌的主角,前女友、前朋友都跪着来求他?诚意有但不多,也就比宇宙探索编辑部好那么一丢丢。
周一请假,打车去光环百丽宫,下午一点四十,3号厅仅我一人,当主角出门丢垃圾时看到外面已经有积雪并感叹改剧本已经一年了的时候,回想起自己也常有这种被戳中的恍惚瞬间,很喜欢3号厅检票员工的影评:“但当郑飞前一晚还开心地作为新朋友出席蔡老板的生日宴会,和每个人热情地打招呼,众人却在第二天收到了他自杀的死讯时,这无疑是荒诞的。我们当然知道死亡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但在我们一遍遍追问为什么却不得而知的时候,生活就在此刻陷入了荒诞的困局。这就让电影脱离了电影,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活。我们都活在真实和荒诞里,电影不单纯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它还在讲当故事和生活发生重叠时会怎样。会怎样?那就是没有上帝视角的、永远不会按照节拍器发展的、永远在期待下一块巧克力滋味的、生死爱情根本找不到逻辑的,我们的人生。”
6.5,比近几年其他那些行业电影或元电影还是要强一点,注入了比较多主创的真情实感在里面。电影本质上还是一个北漂电影,从流浪北京开始,电影人永远拍不尽的北漂电影(毕竟电影人很多北漂),《银河写手》并没有跳出原本的思考纬度太多。喜剧形式上,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短视频思维的电影,特别是前半段,最过火的就是节拍器、救猫咪,虽然看起来是有那么点戏谑、吐槽的意味在,但这里明显是有主创主动迎合当下主流观众审美的倾向,包括最后的预告短片,整个片子都充斥各种各样此类思维的包袱,看多了真的很疲惫。倒是把一些编剧创作思维的东西融入到电影里面,什么人物成长线(人物没有成长也是成长),感情线、动作戏之类的,编剧对自己工作形式和创作套路的自反就比较有意思,救猫咪啥的搞那么一大段真没必要。
【C】早早看了一直没打分,关键问题就一个:太自恋了。这种自恋一方面让创作者无法将自身痛苦扩散到更广的面上,只能不断重复“当编剧好难,当编剧好难。”事实是 who tm care?一方面也无法做到彻底的自反而使得人物单薄,男主不过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编导本人的人肉传声筒,也就在跌倒谷底的时候稍微自我反思了会儿(也因此成为电影最好的十分钟),然后接到好消息马上又变成了自大的样子,所有可能的深度厚度也就到此为止。至于其外壳,用编剧创作剧本动线构建的“英雄之旅”,也因为写剧本这事儿实在太无聊而没有任何看点。最终造成业内嗨,业外懵的结果。还是那句话,都别太自恋了,各位。
三狗的讨喜度也无法支撑起整部影片的观感。编剧在中国影视业是如此渺小,但不代表中国编剧只有渺小,归根结底与人文大环境的失落有关。片中始终聚焦于珠江绿洲不足十平米的合租小次卧、没有尽头的群朋侃天滥酒、北影节抢票群…这些编剧物质生活的表象,却没能给精神生活展现一个合格的切面。坚持创作理想的人生观本身就与常人苦苦维持的安稳圆满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自己的内心冲突尚未作出抉择,那么创作的人物也只能在混沌的欲望中挣扎、迷茫、虚空索敌。创作的敌人首先不是资本、更不是AI,而是想不明白情感与事物运转规律为何需要逻辑的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全片的梗我一个都没笑,想了想可能我并不喜欢一部作品真实地真诚地呈现一个没活明白的人,尤其是当你感觉银幕背后的编剧等于银幕里呈现的编剧而并不超越于他们的时候。当宋木子愤怒地质问文学策划生活为什么需要合理性的时候,我想合理性是必要的,只不过三流作品硬拗的合理性从不动人罢了。然而真正的合理性何处寻,太多人不知道,也许这才是故事创作者存在的理由。挺喜欢其中对编剧术语的解构,当《故事》出现在银幕上时,有一些瞬间感觉死去的编剧梦又活了过来。但真实与故事的距离,完全应该解构和呼应得更好。
导演们和片中的二位编剧一样,有灵机一动的创意在,但似乎正缺乏一个马珊珊来磨一磨剧本。在北影节看到本片有种黑色幽默,普通票根已是明显bug ,转个票能转上床也过于意淫,抖音短视频拼贴、诺兰姜文开心麻花的迷影元素(?流行文化?)、张嘉佳式小团体感情纠葛,感觉都只是在迎合普通观众对电影从业者和文青的想象,跟永安镇的自反差得很远,作为打工人喜剧更比不上年会的结构,所以影迷到底在自嗨什么啦!整部电影最接近电影的瞬间是宋木子穿着短袖出门发现屋外已是白雪皑皑,哪一位创作者没做过烂柯人呢。
一部看起来没什么野心但又处处包裹野心的作品。对于影视行业打工人的塑造其实只是最表层的一层故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行业术语,节拍器救猫咪啥的,本质上是对这个过于“行业向”的故事的解构。你说一般观众能明白满眼放光看到绿油油的龙标意味着什么吗?不一定吧,但他们一听到“小美小帅”式的声音响起一定也会咯吱笑出来。从这点来看,几位创作者是很聪明的,他们知道从自己熟悉的经验切入是最合适的,但要用一种所有人都能get到的方式讲出来,这很重要
承认导演和编剧是有点“聪明”在的,但更像是“小聪明”,小设计和小巧思挺多的,逻辑也都能自洽,但每几分钟就冒出来一个“快来看我设计多好多聪明”的片段让人逐渐厌烦。特别是看到电影把所有坏人设全扔到女性角色头上,让三四个女性承担“毁灭男青年理想”“追梦路上拖后腿”“极度现实主义”的“罪责”,让人几乎看到了男导演过两年后就长成了冯小刚的模样。想一边赚女观众的钱还一边卖清高,既要又要也太典男了。
蠻有意思的小本製作,衝著三狗去看的,何文俊竟然是驚喜。但沒有期待中那麼好笑,也沒有被感動,本來正辛酸著卻被中間莫名其妙大劉和化妝師的故事打散了,再回到劇本創作的時候我已經連不到情緒。感覺導演想要的有點太多,友情、愛情、事業、大城市的艱辛、甲方乙方,結果主線被削弱了。而且幾段都非常舞台劇的表現,我不是很喜歡??但,為敢於表達的小成本製作私心加一顆星。
在北京大农村呆久,看这片特有亲切感,主创不装,自嘲,真实,也不硬煽情。什么是真实,不需要铺垫,昨天还一起吃饭喝酒吹牛逼,笑得最灿烂那个谁,下个月就自杀了,不需要铺垫,这是真实。喜欢之余,这片票房不太行,终究还是个圈内人自嗨,影视行业同人作品,缺少一点普世价值,but who cares?拍出来能被人看到,就是胜利
男主男二北漂当编剧的故事。害虫长得那么丑而且没有家到处流浪人家女的不跟他也很正常其实之前跟他就已经不合理。男主那么丑还能一下就找到个漂亮女朋友还跟他同居真尼玛让人嫉妒,看到五十几分钟的时候我感觉男主女朋友会离开他,果然八十分钟的时候跟他分手了。至于电影的结局我并没有看太懂。反正没有成功也没有完美结局。
有几个点还蛮喜欢的,比如“生活会给你铺垫吗?”,还有最后的AI设定。《救猫咪节拍器》介绍那里太过油腻;虽然打了预防针,还是被男主感情线(而且我真的很看脸。。)不适到。//编剧困境和北漂惨况,可以有一点点共情。但总觉得,自怜与自恋,自嘲与自嗨,好像只有一线之隔。//0330@今典花园